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群體中的個人—湯敏水墨創作論述與實踐(2022) 湯敏; TANG, MIN本文為創作論述,藉由作品梳理、釐清創作脈絡,建構完整的創作論述。現今的社會結構下,現代人普遍容易感到焦慮、寂寞、失落等內心的不滿足及缺失。筆者關注現代人「青年危機」的議題,以社會新鮮人的身分及角度,透過對城市生活的體驗與觀察,用創作記錄與訴說此種心理狀態。筆者的創作以傳統水墨人物畫為基礎,加入漫畫敘事及人物擬獸化等表現手法,以期形塑個人創作風格。第一章闡述本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學理論對於當代社會疏離、孤獨等現象的解析作為論述的主要架構,說明近代各國普遍出現青年危機的現象及背景;第三章透過創作相關主題的藝術家作品分析,尋找個人創作定位,並解析創作理念與風格轉變,歸納創作方法及特色;第四章解析系列及個別作品;第五章為結論,完成系列作品,希望藉由作品反映筆者觀察現今城市生活,感受到的疏離、迷茫現象。Item 漸進的折衷:明清以降洋化影響下的人物畫論與創作(2023) 鄧瑜筑; Deng, Yu-Chu人物畫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發展歷史及繪畫要點被撰寫成畫論,人物畫的特點轉變自對歷史和文化的敬仰和崇拜,表現出注重形象的傳神和肖像的真實性。隨著時代轉移,人物畫或轉向寫意、注重氣韻,或注重整體構圖的安排及人物的情感表現,足以看出人物畫之重要性。元代始,自出現《寫像秘訣》著作,該書猶如人物畫指南啟蒙,開啟了後世對於繪製人物畫的各種見解。本研究試圖了解關於人物畫論述及相關發展,以藝術史學的角度出發,採用相關視覺材料作為輔助,以風格分析為主要方法理解人物畫作品。本論文透過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並安排章節。第二章試析元代至清代之人物畫論,以畫論作者的啟發度及書寫多層次為主要取樣。第三章聚焦在明清代人物畫家與人物畫論及其受洋化影響之關係上。第四章考察近現代化受到中西方藝術文化影響之人物畫家,如何藉由西學為傳統人物繪畫帶來新面貌。廣為蒐索其作品風格和理論上的實踐如何受到洋化的轉變或不變。試以梳理出人物畫理論及創作實踐是否有相符合之處。本論文要理解中國人物畫論,首先須進行觀念層面的理解,探查在人物畫或肖像畫時的技法準則與中心思想,並從畫家的實際執行狀態來說明該繪畫指南與作品之契合情況,最後以近現代畫家對於人物畫技法的轉向審視其成效,進而掌握作品與畫論之間的相互意義。Item 不同性別與年級之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研究(2008) 許淑萍; Shu-Ping Hsu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以臺北縣集美國小一、三、五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蒐集探討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之文獻,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探討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以不同年級、性別的差異表現,輔以訪談資料,作為日後探究國小學童人物畫寫實能力教學的因應策略。 本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 在不同年級與性別之交叉作用下,兒童的整體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年級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表現上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性別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表現「男人」沒有顯著差異; 不同性別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表現「女人」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年級的兒童,人物畫寫實能力各部位表現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對未來人物畫寫實能力之實務與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似水年華綠無痕--人物畫與水草在繪畫中的表現性研究(2006) 蘇詒茹本文為作者嘗試連結人物畫與水生植物圖像的心得和觀點,藉水波與水中植物的表現法探究繪畫中不穩定性的意涵。 第一章為緒論,用以小觀大的方式去闡述自然與人文融合的飄忽情感,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利用文獻探討、人物畫與水生植物的連結以及創作的理論與背景來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並列表顯示研究與創作的架構。 第二章整理魚藻圖的資料,分析東方畫家表現水草與水波的各種形式,將前人的佳作與優點轉換為作者創作的基礎。另外以西方現代繪畫超現實主義及眼鏡蛇藝術群(Cobra)的理念探討如夢境般不穩定性的畫面結構,以及筆者認為深具不穩定性的陰影的看法。 第三章介紹有關生活中不論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息息相關的水生植物,並簡述人物畫與肖像畫的沿革,用虛實的對比關係探討水景與水生植物在繪畫與文學中的形象及意涵如何與人物連結。 第四章為創作理念自述,藉由水草在水中飄蕩,表現出恍惚、不確定的畫面,配合類似風、雨、煙的場景,描寫各種對於人生漂泊的心態。詳述每一件作品在創作初期的動機與聯想,以及創作時遇到的困難與心得。Item 香雪居版《西廂記》版畫之研究(2005) 林瑞; Lin, Jui晚明出版的《西廂記》版本眾多,各家所附的版畫也讓人目不暇給,至今就所發現的各地收藏便有三十多種,而目前的研究較少深入討論單一版本的版畫。因此,期望透過此次論文,針對香雪居版《新校注古本西廂記》版畫的單一版本,作深入分析,包括使對晚明《西廂記》版畫的出版與創作,有更豐富的認識。 首先從歷史文化角度,了解明代出版事業的興盛因素,以及明代書業的發展概況,尤其是興盛的書坊出版業,探究當時各地書坊刊刻戲曲書籍的情形,完整呈現明代戲曲版畫出版的黃金時期,及其所隱含的時代意義。 在了解明代書業發展背景後,針對當代眾多版本的《西廂記》插圖版畫,挑選數本,以時期為經、地域為緯,分析其內容與表現。除概括了解當時《西廂記》版畫多樣風格特色,更可作為後續探討《王本西廂》版畫比較之用。以前述研究內容為基礎,開始進入全文重心,首先,了解《王本西廂》及其插圖版畫的製作群,包括參與評注出版、刊刻與繪製版畫的相關人物,做詳細介紹分析,循此脈絡,找出可能影響版畫最後完成的諸多因素;其次,解讀圖像如何詮釋文本,即版畫本身所呈現的內容與對應文本的關係,進而歸納出形成《王本西廂》版畫風格的幾項元素,並穿插其他的戲曲版畫作比對,最後彙整所有研究脈絡,得出本論文的研究發現與成果。Item 「海 · 人」-海洋場域中的人類樣態繪畫創作研究(2017) 黃馨; Huang, Hsin「海 · 人」,將字平面化來拆解,可以解釋成為——海是人的母親。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是台灣人相對的對於海卻沒有很親近,長輩們在筆者小時候便開始耳提面命,海洋是未知的、是危險的、是兇殘的,每當我們接近海邊總是提醒我們要多加小心,也許因為這樣的社會風氣,台灣海洋教育相對不被著墨,台灣富含多樣的珊瑚種類、熱帶魚,甚至是國際級的潛點,我們身處這樣豐富的環境卻不自知,而隨著研發改進,人們越來越容易得以親近海洋。 人類不斷地從海洋索取能源、食物,建立文化、經濟,就如同海洋是人類的母親,無所保留的為強褓中的嬰孩無條件的付出,使之成長茁壯,但是母親也會生病的,在這樣能源供應無上限的情況下,地球漸漸不能負荷人類的貪慾,氣候變化越來越無常,人們應該要開始正視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從自身做起。筆者希望透過以實際與海洋接觸的經驗,使之實體視覺化、平面化,讓被海洋環繞的台灣人,能夠看到如同國人自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般,能夠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海下的寶藏為傲,並且珍視這些海平面下的風景,透過海洋生態系的相互關係,省思人類與之的互動模式,探討海與人的關係,進而進入海、讓海洋成為自己的一部份,進而成為「海人」。 論文總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解釋以海人為創作基底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前半段主要以肖像畫歷史、表現派繪畫、照相寫實創作表現為主,後半段簡易說明人類水下活動的種類;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背景,闡述海人的角色與海洋場域的意象,並且說明水下肖像的特點;第四章說明技法表現,第五章為作品個別論述,第六章為結論。Item 在隱藏與顯現之間:個體意識的多元特質─曾冠樺水墨人物畫創作論述(2015) 曾冠樺; Tseng, Kuan-Hua本文從現在社會中自我與群體的互動關係、自我形象的呈現、以及性格的內外向特質開始著手,探討人在面對各種不同情境下,可能呈現出的多樣性質。筆者以人物的形象作為創作的題材,並將人物形體處理得邊界不清、模糊難辨,或是利用光影的投射、或色塊的遮罩,將完整的形體干擾、打散,破壞原本清晰完整形體的目的,是為了使處理後的形體能和筆者的理念相呼應,並表現出人存在於世間中那種曖昧難辨、流變多樣的狀態。 文中藉由心理學理論中對性格的論述與分析、以及社會學中對群體互動模式的理解與描述,筆者得以用更深更廣的角度,去了解各種世間互動的可能;此外,創作中加入個人的感官經驗與自我思辨,終將心中的抽象意象轉換成與之相對應的圖像化創作。除了嘗試用圖像表現自我與人際間的種種可能之外,筆者試著使用不同於以往的水墨技法,希望能將創作過程與表現內涵做出更緊密的結合,使筆者欲表現的內涵,能藉由獨特的筆觸線條與作品構成,更直觀將情境傳達到觀者的心靈感受上。Item 人間萬相-探索面相下的真義(2005) 林俊明; Lin Jiun-ming摘 要 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在人生舞台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是小孩,有時是家長,有時卻是老闆,或上班族、及各型各類的角色,隨時在更替續演著,每個人的臉上由於情緒的作用,種種的表情,如: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在在都表現在我們的臉上,這好像是一種面具,一種真實的面具呈現著。 筆者喜歡觀察人類臉部的各種表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現,在我們人類的生活當中,每個人物的真實面具,所蘊含的表徵,傳達了種種跡象,補捉每一時刻的現象,是我在繪畫創作中,最喜歡的表現,及記錄看到一張張不同的臉,激起我內心底層的呼喚、感應及記錄著腦海中每一張深刻的臉,筆者希望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人的臉,透過線條、造形及色彩的組合,呈現各種不同的技法表現,產生延續及堆疊的效果,期望將自己腦海所記憶深刻的臉像,再現於畫布中。 然而人物畫在中西繪畫的表現都有其特色各有精到之處、閱讀從古至今中西繪畫史或各畫家之作品主要目的在於增進對繪畫的鑑賞能力,進而有助於創作,並延續藝術文化的傳承與生命。 關鍵字:台灣、人物畫、 人間、 面相、 油畫Item 光‧色—吳啟明人物繪畫創作研究(2018) 吳啟明; Wu, Ci-Ming在西歐美術史的演變過程中,人物畫一直是重要的表現題材。筆者透過研究不同時期、派別的人物風格與技法來發展自己創作的另一種可能性與尋求自己在藝術上的定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舞台。隨著畫家達文西發展了大氣透視法,繪畫因此進入具有明暗的立體世界。巴洛克時期畫家卡拉瓦喬揭開了光的序幕,讓人物刻劃的表情更活潑生動。印象主義從光學原理探究色彩,從此色彩表現開始更多的可能性。 幾百年來,西方藝術不斷有著豐富藝術的表現手段與形式。中國畫家徐悲鴻把西方造型語言融入在中國畫裏,表現具有東方特色的人物之美,吸取東、西方藝術的特點,並以自己的審美、藝術觀詮釋現代的寫實人物畫。 本論文是以自然光線下的光.色來創作人物畫,並延伸具象繪畫的另一種可能。希望經由筆者的研究,能開創人物畫有更多不同面貌的發展與精進。Item 浴場即事--沈穎芳水墨創作論述(2004) 沈穎芳「人」是自有繪畫以來便存在的主題。與過去不同的是,人物圖象在當代已多不涉及政治或宗教統治者的意圖,而出於創作者對人類自身的興趣。正因為如此,藝術中的「人」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思維與觀察而建立的,自由的形象與多樣的視角是其特質。 本論文即以筆者對於「人」的繪畫主題之認知及所延伸的「浴場風景」為主軸,敘述此一題材的性質、歷史、意涵及其與藝術處理手法的關連,並從所列之圖例中探討相關的繪畫理論與藝術觀念。 第一章為主題與架構之說明。分為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與創作的關係三部分。 第二章為理論與文獻之探討,以藝術中的沐浴圖象為論述主體,探討相關理論及繪畫風格。 第三章為個人創作思維之陳述,包括創作觀、選題動機及圖像化過程中之思考。 第四章為作品說明。透過所選的十二幅階段性作品,敘述此一主題發展過程中的想法,包括材料的選擇、技法的探討與形式的來源。 第五章為結論,敘述筆者對藝術創造的看法及期許,並以之為此一階段創作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