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圖像混搭遊戲-台灣當下次文化現象之繪畫研究
    (2010) 李承道
    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像混搭在台灣當代繪畫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關係,共分為六章。台灣是筆者所居住的島嶼,在過去的年代經歷了戰爭和種族間的爭奪,數次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島嶼整體的開發程度,人們對於文化在地性的堅持已經鬆綁,任由各種國際間主流及非主流的文化進出,因此,島嶼上的人們能任意穿梭於文化的邊界,文化的融合也意味著原有的文化產生質變,後現代主義仍然當道的年代,圖像的任意挪用跟台灣當代藝術主體的建構有何關聯? 由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名詞解釋。第二章藉由國際超前衛與後現代藝術探究圖像混搭的藝術理論,釐清諧擬、擬仿、挪用在創作手法上的區別,透過後現代哲思及古典遊戲理論的佐證援引支撐筆者對於在當代藝術創作所應持有的態度。第三章從繪畫藝術的正典延伸到寫實繪畫的批判性格,重新分析台灣藝術發展透過環境變遷與的演繹脈絡,釐清時代產生的問題如何藉由應有的態度因應而創作。第四章說明創作內容、形式、與技法,敘述作品中的物件所引導的符號與意圖,亦簡述創作過程中繪畫以外的前置作業。第五章介紹筆者研究所就讀期間,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等創作概觀,根據《國王遊戲》系列十一件作品解說。由第六章作結論,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及檢討印證的對象。
  • Item
    廢墟之美 鄒春祥繪畫創作
    (2006) 鄒春祥
    摘要 科技文明的進步,一方面帶動了城市的改造,另一方面卻也將過去的建築物徹底的消滅與破壞。近年來,我的故鄉─高雄市左營區正面臨著社會文化與經濟環境轉型的強大衝擊,因此使得當地景物隨之造成明顯的改變。本研究的創作主軸是定位在描繪改造中的城市—左營地貌。在創作研究的過程中,我以一個在地人的觀點,去思考左營一帶廢棄的建築物所引發的視覺感受與創作靈感,並進而採取藝術創作行動。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是探討廢墟建物描繪風格的形成與精神內涵。第一章,研究動機,最主要是檢視左營這一個地方,正面臨都市計畫改建,許多是筆者兒時的記憶角落,目前已遭破壞或消滅中,因此表達心中的感觸,而思考文明衝擊下所產生的廢墟。第二章,文獻探討,企圖從美術史中各個流派描述風景,人文的資料中尋找創作的材料。另外參考美學家所論述美的形式與語言,從中得到對自然界所下的定義差異作為比較。 第三章,創作技法和理論基礎以樸實、和諧為核心價值。分成英國風景繪畫、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拉斐爾前派、魏斯水彩繪畫等五部分來做一說明。並藉由水彩,油畫繪畫媒材,表達個人對左營地區廢墟建物的關懷和生命的探討,同時也剖析個人在創作中所表達的作品含義。第四章,創作媒材和技法,介紹個人在運用媒材和技法的實驗心得和效果。第五章,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與未來展望。 希望藉由這次研究與創作,讓社會大眾對左營地區舊時代的回憶產生關注眼光;同時也擴及其他正面臨拆除的老建築物上。從這次創作研究中,筆者深深體會到舊建築物是具有特殊的情感,然而現代文明在進化過程中,勢必對這些過去的回憶形成淘汰與威脅。而個人能夠藉由繪畫創作展示,重新喚起人們對舊建築物的省思與回顧,並進而對廢墟所遺留的價值,能相對得到適當的保存與維護。
  • Item
    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
    (2013) 許瑞展; Jui-Chan Hsu
    歷代中國傳統水墨畫較少有關懷市井小民的作品,近代,受西洋藝術的影響,水墨畫家在創作題材有很大的突破,寫實人物的創作漸受重視,畫家個人對家鄉本土的情感與關懷,常是個人創作的重要內涵。在本創作論述中,我用觀察寫生的方式來呈現水墨,除了個人記憶的影像,也應用攝影將生活中攝入的人、事、物影像不斷在腦中反芻、思考,嘗試讓生活入畫,將水墨的墨韻融入生活!在快速流轉的時光中,捕捉住當下,將人物的表情、動作、情感……,細膩自然的轉化成為水墨創作內容,透過寫實美好的生活意象,讓稍縱即逝的時光昇華成為永恆! 本研究從中外人本思想、人文關懷之意涵出發,探討西方人文主義的藝術創作起源,以及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也了解中國傳統水墨寫實人物的創作發展;汲古潤今,再探中國傳統水墨技法和人物的表現特色;最後,台灣水墨的本土意識、在地關懷、豐富的當代水墨人物創作形式,都是充實精進個人水墨創作必得分析探究的。 此次研究,我對市井小民寫實題材的關注,除了保留傳統水墨畫的筆法和墨韻,再加入西畫的光影、布局、設計等創作概念,也大量運用膠和礬突破水墨技法,創新藝術形象和語言。人物畫創作強調作者的氣質、修養、精神追求綜合塑造的畫面品格,要在表達人物特殊的、內在的、本質的美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實現畫面形式與表現內容的統一、人物形象與作品情意的融合,用豐富的藝術底蘊,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讓觀賞者不僅僅有感官上的美感體驗,還能引起情感共鳴、融入藝術作品的情境,並寄託個人的喜愛、憎惡、哀傷、快樂、回憶等各種情緒。希望個人水墨人物畫的創作表現,不只是畫家本身藝術符號的堆砌,更能再現市井小民生活的真善美意境。
  • Item
    勞動者「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哲學」之創作研究
    (2009) 李弘毅
    台灣在二次戰後五十餘年間,西畫家受到外來美術潮流的刺激,在快速的藝術活動交替中,接受歐洲的繪畫傳統、吸取東洋繪畫經驗、美國當代思維的刺激,以及堅持傳統繪畫功能的前蘇聯與中國近代繪畫的影響。繁雜而龐大的藝術資訊對台灣藝術同時作用與影響,使台灣的藝術發展顯得多樣而龐雜。鑑此,筆者透過藝術理論、藝術史與繪畫創作探討,對法國「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主義」與「俄羅斯社會寫實主義」等以勞動者為主題的作品,進行分析與比較,嘗試以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型態為主題,創作「勞動者」系列作品。希望透過此研究,理解以勞動者為主題在繪畫中的藝術性、社會性與美學意涵。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索創作的藝術語言,包括勞動者主題、內容、形式,希望表達出對台灣勞動者獨特的生命觀察。筆者以熟悉的農漁民工作、樸真面孔與土地為內容、並重新組織形式,試著將抽象的複雜情緒轉成具像的表現手法,又結合接近特寫方式處理人、自然與土地的緊密關係。希望藉本創作研究,對個人藝術創作做更清楚的定位與釐清。 本篇創作論文以六個章節為架構,以下為各章節之摘要: 第一章、 緒論: 敘述筆者創作之動機與目的、創作內容及方法。 第二章、 題材探討與創作思想: 探討關於「勞動者」文字意涵與此類作品在西方藝術的脈絡和美學特質。 第三章、 勞動者與其繪畫美感之關係(理論基礎) 探究寫實主義繪畫風格與勞動議題的關係,釐清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勞動形象何以成為繪畫的美感表現,並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看勞動中的英雄象徵。 第四章、 創作的形式與內容 試述個人創作形式與內容,並以單色背景與大特寫主題的結合表現,處理不同的時空感受,並解析當代繪畫的常用手法。以構圖、光、色、形及油畫語言,突顯勞動者辛勤的肢體勞動象徵與樂天知命的生命態度。並藉由平常生活中與記憶中的勞動英雄的形象,探討台灣勞動階級勤奮的精神與敬天的道德實踐。 第五章、 媒材使用與作品說明 試簡述個人媒材使用並逐件說明創作作品。 第六章、 結論 個人創作心得與未來繪畫展望。
  • Item
    貓與自我-梁敏婷創作論述
    (2016) 梁敏婷; LEONG, MAN-TENG
    筆者為獨生子女,從小雖然衣食不缺,但缺的就是陪伴,對動物的情愫也特別深,尤其是貓:柔軟的身體、晶瑩如琥珀般的眼睛、天生優越的體操本領......一直被牠數不清的特質深深吸引著。回想成長階段,父母為生活忙於工作,從小就有大量的時間獨自在家,確實是從孤獨與繪畫中渡過的,渴望熱鬧的同時又必須學習孤獨、習慣孤獨,慢慢地反而享受起孤獨時的清靜。藝術創作除了治癒了童年那份獨處的不安以外,更成了筆者的興趣。到了成年大學外宿時,終於有機會養貓,學習如何替貓洗澡、修剪指甲、生病時餵貓吃藥等等。貓對人類的態度,既溫柔又霸道,這些與我行我素的貓共處的日子,每天都充滿歡樂,某些時候,甚至在貓的身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一切皆因童年與一隻小乳貓結下的緣,促成了筆者產生出「貓與自我」這一創作系列的果。與其說用創作去研究及探討貓的一切,倒不如說這是一個筆者透過貓與創作來探索自我生命的實驗過程。 本創作研究以筆者日夜相伴的動物——貓作為主要創作題材,藉著從年幼至成年後對動物之情以及自身精神感受轉化成題材、形式及表現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