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百年好合」-繪畫創作研究(2023) 陳品璇; Chen, Pin-Hsuan本創作研究探討筆者於研究所在學期間之創作內容與歷程,並透過百合的柔美花卉外型與堅毅生長特性,以「百年好合」系列作為主軸,演繹百合的精神與新的樣貌。花卉對於筆者而言是種隱性的語言,他們盛著某些情感與精神,並在這個世界上與人類共存著。本論文以百合花當作創作對象,並透過學理基礎及繪畫實踐,理性與感性相輔相成之下,產出完整的創作論述與作品。本論文撰寫架構共分成五個章節,摘要如下:第一章:緒論。敘述筆者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並歸納出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主題以百合為中心,並以理性的研究加入感性的創作,演繹台灣百合之美。 第二章:學理基礎與文獻分析。共分成三節,第一二節探討東西方花卉畫的發展史及構圖,將其內容轉化成筆者創作中形式上的基礎。第三節以百合為主角,外在研究其生態樣貌與生長規則,內在研究其花語與情感含義。使用實踐研究法,將百合的意象具象化為繪畫創作。 第三章:「百年好合」創作理念。共分為三節,首先梳理創作理念,再者分析創作內容與形式,最後討論水彩繪畫的媒材與技法。 第四章:「百年好合」作品解說與分析。透過創作的前中後期,階段說明每個時期筆者創作的百合。 第五章:結論。在本章敘述筆者對於創作的反思與未來的發展,並於此章節導出總結。Item 境.太魯閣三部曲 — 黃英添彩墨創作論述(2023) 黃英添; Huang, Ying-Tien臺灣當代的繪畫,是由日治時期的早期西畫家、膠彩畫家、及國民政府治理臺灣後的水墨畫家,三股支流匯聚而成現代架上繪畫的洪流。當代水墨畫家,承繼先賢的腳步,在以「臺灣思考」為優先的理念下,無論形式、題材、媒材與技法,在本土化的驅力下試圖找出自己的辨識度,並以「彩墨」一詞為創作的指標,試圖在國際激流下,圖繪臺灣的人文、風土、地貌…等,建立屬於臺灣的繪畫風格。筆者秉持著上述理念,並思考以「意象」、「想像」的思維,透過技法、媒材、形式的操作,呈現臺灣特殊的地貌風格及個人作品的辨識度。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包含創作及研究動機,創作及研究目的,創作論述方法與步驟,創作論述範圍與限制等。第二章「境.太魯閣三部曲」相關學 理探悉。第三章個人創作理念與技法分析,包括思維、媒材、技法、表現形式,及個人「彩墨」辨識度的形成。第四章個人創作實踐與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解析,及展覽作品的展示。第五章結論,包含個人作品辨識度的形成、省思、與前瞻。Item 「荷華細語」-生命意象繪畫創作研究(2021) 張立欣; Chang, Lih-Shin本創作研究源於筆者觀察家中庭院荷花池的體悟與反思,在季節的推移、時序的變動下,荷花的生命週而復始的循環輪轉,促使筆者思索生命的本質意義以及如何透過繪畫創作來表現生命意象。因而,本論文將荷花作為對象,以其在生命週期中展現的樣貌為主題,試圖透過文獻學理的疏理與繪畫創作的實踐,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與作品呈現。文獻學理的探究將以荷花生命中展現的外顯現象為基礎,從客觀的理解活動出發,由荷花的生態環境與人文背景切入討論,並逐步探尋其衍生的心智內容是如何將意象具體化。透過分析與討論文學、宗教與繪畫作品中的荷花,來觀看荷花的生命意象是如何在許多不同結構系統中呈現其豐富的樣貌。並且藉由生物學、植物生理學與哲學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關於生命的疑問與臆測。 在不斷地摸索與嘗試下,藉由半抽象表現的創作風格,透過平面化、微觀與符號化的表現方式,將荷花於現實世界中呈現的形象轉化為荷花生命力展現的意象。希望藉由繪畫創作的表現,傳達出筆者對於生命本質意義的新視野與想像。Item 三生石意象:蔡揚威創作論述(2021) 蔡揚威; Tsai, Yang-Wei三生石意象創作係以客觀的物象,經由創作者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就是寓「意」之「象」,以石寓意、以石傳情,達到借物抒情。三生石意象從「感物生情」到「窮情寫物」,由意而象的創作過程,亦是「觀物取象」呈現「天地有大美」、「萬物皆有情」,由象而意的觀賞過程,即為「意」與「象」交織的三生石。 本創作跳脫了原外在物的具體形象,注入了「符號」、「挪用」、「對比」、「延伸」、「比例」及「變形」等形式手法,得以「象外求象」,改變了原傳統水墨的創作框架,注入當代的感性語彙,交織主觀「意」的內容意涵,注入《紅樓夢》的文學思想與三生石佛教故事的哲理觀點,試圖走出自身創作的新面貌。作品主要綜合了膠彩、水墨、水性蠟彩等東西方媒材,在二維的畫面經由透視和明暗投影出三維空間作品,最後並列同一三維空間物象,利用色彩造形、構圖形式及東方特有聯屏的呈現方式,注入了時間序列,表現出東方四維空間藝術新意象,分別代表「前生」、「今生」及「來生」的視覺詮釋。 三生石意象創作包括《三生三世系列》及《娑婆世界系列》兩系列作品,為筆者對生命循環更迭與今世眾生色象的詮釋,係意與象的交織,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創作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本文分為六大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三生石意象創作表現分析與探討;第三章、三生石於四維空間藝術的表現研究;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第五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經由以上各章節的探討研究,筆者試圖引西潤中,調和中西,探索當代水墨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投入自身情感思想,結合當代自然環境和時代意識,架構出自身的創作內涵,期能發展出一套自我闡述的創作風格。Item 景象.意象.心象–蔡瓊書繪畫創作研究(2022) 蔡瓊書; Tsai, Chong-Su從喜歡自然、師法自然到描繪自然進而走入自己的繪畫世界,藉由觀察、戶外寫生、照相寫實,把印象主義在光影、色彩的的處理與掌握,努力呈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因緣際會參觀趙無極畫展,喜歡他抒情山水抽象畫的風格,於是從早期景象系列逐漸走上意象、心象的創作系列,因此造就「景象.意象.心象」之研究主題。筆者在創作歷程的轉折,藉由藝術史文獻資料探討,汲取相關知識例證,作為本論文的架構論述。順著藝術史的時間脈絡,本論文首先著墨於印象主義對色彩、線條、明暗、結構..等的藝術形式加以分析,其次再針對抽象主義的形式問題,加以探討研究。此外超現實主義的心理分析、媒材技法的運用,抽象表現主義,在創作過程的心理狀態、創作方式是也是本論文研究之重點。上述文獻資料除了引述藝術史外,尚包括美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觀點,用以建立自己的創作理論基礎。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作品中,根據其創作內容形式及媒材技法舉例佐證,除了以再現自然、環境議題為主,媒材技法多元變化,把畫室變實驗室,形塑自己的獨特風格。第四章根據自己作品內容,從發想、創作過程、創作理念,逐一加以分析解說。最後,透過本研究,除了對自己的創作論述作一回顧與反思,在主題研究探討外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並期許自我對未來創作的展望。還有在環境議題上繼續發展並盼對環境現況能有實質的助益。Item 真實與虛幻‧逍遙遊—林慧怜繪畫創作研究(2022) 林慧怜; Lin, Hui-Lin對著風景寫生多年,嘗試了許多形式的表現風貌,進了夢寐以求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於是想嘗試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媒材來表現內在澎湃的情感,追求繪畫形式的自由,探索畫面的新美感印象,讓自己化身為《莊子〈逍遙遊〉》一文中描述的鯤或鵬,於是思想騰飛,上天下地,盡情翱翔;我的繪畫世界,忽地自由自在起來,無論在繁華都會城市光廊中,抑或在山巔海濱的純樸自然中,開始用繪畫記錄我的游移的狀態與足跡,融入心中對生活的省思。本創作論述,爬梳當代各種美術主義文獻、思考脈絡,透過學習歷程,進行個人的創作實踐。主體架構分為兩個系列:(一) 真實系列~呈現在視象的景物。以具象寫實的方法,創作旅遊寫生的系列,描繪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崇敬,記載下所見所聞,論述繪畫技法研究。(二)虛幻系列~聚焦在意象的創作。透過數位影像裝置與photoshop的軟體分解、重構,實驗性呈現主觀意識中客觀的景象,以意象畫面,傳達內心對世界的依戀與省思,期許與批判,來觀察「社會」產生的現象。繪畫的自由,讓人逍遙自在,穿梭真實與虛幻之間,試圖探索奇譎之美,呈現新的視覺美感。Item 品東西―以西方媒材表現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之研究與實踐(2012) 黃坤伯創作是藝術家的直觀感受、是心境的呈現,透過畫布上的手繪動作與視覺的觸動,讓心靈有所寄託。創作者經由對外在景象的感知,將眼前景象所觀察得到的客體事實,藉由繪畫元素的構成、組織和運作,將心中的「意」藉由眼前的「象」表達出來。而畫家作畫不只為了再現事物,而是為了託物寄情,所以畫中之物,蘊含了藝術家的情感,而此獨特之情趣,便形成了繪畫的本質。藝術思維決定了創作的深度,東方禪宗美學和意境的審美體驗,對東方的詩詞、書畫的表現影響很大;甚至是西方五O年代的抽象繪畫和無形式繪畫的藝術家也受到東方禪學影響。所以,本研究與實踐試從中國禪宗美學的演變、禪法思想的發展,探討佛學禪傳入中國轉變成美學禪的過程和禪的藝術思維,以瞭解佛學禪如何演變到美學禪。接著再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探討,結合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審美情思,利用禪宗美學的頓悟、空性和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移情等理論的研究,厚植個人創作論述上的學理基礎。另外,試著從東方禪宗美學與意境對東西方藝術的影響,尤其是以西方的媒材(油畫)作為表現媒介的藝術家,最後,以自己研究與實踐的結果作一個呈現。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東方美學禪的演變,從禪在中國的早期發展到美學禪的成形,探究禪的起緣與如何演變到美學禪。第三章「意」與「境」的流轉,藉由前人豐富的美學論述和審美意境的研究,從意象論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發展分析「意象」和「意境」、「化景物為情思」的轉換。第四章是從禪對東西方藝術藝所造成的影響,概述藝術的發展與特色。第五章是個人創作鋪陳和研究實踐,最後一章是結論。Item 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2006) 黎玥岑; LI YUEH-TSEN本研究主題為「暈染與墨漬之意象研究」,內容涵蓋了「暈染繪畫探討」、「寫與繪的表現與意涵」、「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三個部分,在研究架構上共分為五個章節。 水墨畫相較於西洋繪畫,更著重的是表現畫家的人文精神,尤其對畫家的自身素養也有較高的要求。以筆寫以墨染,表達了畫家的意境深邃。本研究所選取的暈染與墨漬之意象即是以生活層面的體會為出發,試圖從分析筆墨暈染手法與自然面向結合,進而分析暈染與「氣韻生動」、所傳達之筆墨趣味再探水墨意境之營造。另外在水墨暈染的表現論述,選擇「在美學上的自然探討」為研究範圍,分析「暈染」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意涵,尤著墨於「墨趣」與「意境」之探討。並以「暈染」所標舉出的一些對藝術詮釋和判斷方法,作為切入和探討繪畫的討論基礎。 「水澤灘」系列創作實踐中,探討繪畫創作與筆墨的呈現問題,分析寫與繪在繪畫上所具有的涵意,西方繪畫著重“繪”(PAINT)的表現,東方繪畫則講究 “寫”(WRITE)的運用,中國筆墨表現蘊含了多種因素,藉由創作實驗的歷程,分析建立客觀性的理論架構。 本文將自身所體悟對於所處之時代環境,透過歷代美學的研究法,分析、比較與歸納「傳統」與「現代」水墨畫中的表現型態,對於現實做省思與闡述,作為日後建構創作時的借鏡與導向。Item 變化神奇懵懂間--從不似之似的觀點研究水墨畫中意象與筆墨的組織關係(2006) 柯偉國藝術創作之過程本無一絕對的規範供亦步亦趨,但藉由了解前人去創發性的美學觀念和構成原理,無疑有助於創作上思維與視野的延展。本創作研究主由「不似之似」的審美概念下,透過相關理論及作品來剖析創作中「意象」與「筆墨」的關係,進而探索其間組織的構成型態。第一章為研究主題和架構說明。分別有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名詞釋義等三個部分;其中名詞釋義則針對「不似之似」、「意象」、「筆墨」等三個範疇再做說明。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以石濤、齊白石所提出之「不似之似」相關概念作分析,並以兩者的水墨作品為例,來探討之中表現手法與審美概念之關係。第三章為「變化神奇懵懂間」的創作研究,陳述對「不似之似」於水墨創作上的理解,並說明本創作研究所欲承繼之觀念範疇及希望。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形式特徵。即說明此「變化神奇懵懂間」為題之家鄉雨景創作所欲詮釋的方向,並透過作品的分析,敘述此一雨景創作發展過程中的想法、形式技巧、畫面構成等。第五章則為結語。以筆者在本創作研究上的看法與期許做一總結。Item 水墨進化論-現代水墨意象構成的創作思維(2006) 林孟德「意象構成」是由許多圖像或符號所組合而成的構圖方式,主要在於傳達現代人複雜的心中意象,呈現創作者對生活、社會環境的體驗或關照。它的特徵常是複合意象的、幾何形式的、具設計意味的或是如超現實般的幻想虛擬。 本研究從吸取傳統經驗出發,先釐清水墨畫的本質和內涵,再透過西方近代繪畫流派(如象徵、表現、超現實和抽象表現主義等)的解析一窺「意象構成」式現代水墨的起源。並且從當代著名「意象構成」水墨畫家――劉國松、趙春翔、蕭勤、袁旃的現代水墨繪畫創作歷程、創作觀念加以比對研究。 個人的創作實踐即是以「意象構成」作為表現形式,作品主要介於形式組構與寫實表現二者之間。採用西方式的方形構圖,一方面部分保留山水畫的形式,另一方面開始突破物象輪廓的侷限。以古生物如活化石魚、貝殼等寫實圖像與傳統山水符號並置,製造一種突兀錯愕的感覺,激發觀者的聯想。其中還有對傳統水墨畫內涵、價值的質疑與釐清。透過水墨畫觀念、價值的澄清將使未來的創作之路走得更加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