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變動與延異–黃寶賢水墨創作論述(2023) 黃寶賢; HUANG, BAO-HSIEN現今的社會已進入全球化時代,人們運用網路可立即傳送訊息,地球就像一個地球村,資訊發達隨時都可掌握最新消息,人們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不斷的在變動,水墨在當代的發展,也隨著科技及視訊的發達,形式及內容和各種媒材的應用更加寬廣,超越了傳統的筆墨規範。水墨當代主體性建構可以從舊有形式改革與創新,並與當前的生活環境融入,賦予新觀念。筆者在水墨藝術的創作,將物象的「虛」、「實」作一個探究,並結合空間場域,從平面跨越到三度或四度空間來呈現,擴張藝術宏觀視野與展現藝術內涵。本論文「變動與延異」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談及當今時代的演變,造成人們思想的改變,在變動中找出水墨因應之道與方法。第二章變動與質變,從社會環境變遷及全球電腦化,探討環境與物象的流變,並從延異的觀念,探索新的對立與衝突開創新的語彙。第三章變異與現代空間,從穩定空間到異質空間到繪畫變異空間,探討當代水墨多異性的展現空間。第四章創作理論與實踐,筆者的創作理念與方法如異質混搭、跨域等做分析與引用圖片說明。第五章創作作品分析,分為延異空間重置、異質空間並置、鏡像他者錯置,將個別作品分析與說明,第六章結論,當前水墨創作已發展新的形式與風格,但重要的還必需將本土的特色表現出來,並結合當代社會環境與文化。筆者受到環境及社會型態的改變及影響,在創作上思索著如何在變動與延異中,將水墨的形式與內容轉變成新的語彙,並將變動與延異作為研究探討的方向,希望藉由筆者的作品帶給人們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及反思,這將是筆者創作論述本文的意義與期望。Item 液態流動中的群聚與疏離—劉念儒創作論述與實踐(2022) 劉念儒; LIU, NIEN-JU個人難以獨行於社會,藝術創作亦無法獨立於時間、環境及人的經驗介入。 透過社會觀察,筆者以液態流動性來形容當代社會的狀態;隨著社群媒體蓬勃發 展,本研究所探討之社會現象,包含虛擬網路世界以及實際社會情況。筆者以當 代社會的液態性作為背景,詮釋身處其中人們所需具備符合時代之流動特質以及 情感層面的連結;由自身經驗為開端,筆者以創作回應於社會中扮演之斜槓角色, 並藉由通勤時的觀察與省思,思考在角色不斷地抽離與切換之間,對應於個人自 身情感、都市生活實際疏離感受與網路世界中所產生的心理疏離型態。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動機、內容與範圍、創作模式與方 法概述;第二章以現代液態性為主軸,探討當代社會的流動特質,以及社會中群 聚、快速流變的現象,以及其中產生的疏離感受;最後,以藝術於社會及自身創 作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藉此說明中介之於筆者的重要性。第三章連結前述的背 景及動機,說明系列作品之創作理念與實踐,藉由藝術家作品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作為筆者創作形式上的梳理及參照,並從中獲取創作靈感;於創作過程中,筆者 嘗試不同之畫面構成方式、媒材組合,並在水墨基底上呈現作品的多元面貌,以 貼近筆者所欲表達之意涵。第四章則針對作品內容與特色作個別說明;最後為第 五章總結,回顧創作及研究歷程,作為未來創作之路的展望。Item 從山林走出探看獅情畫蘊-李再儀的水墨創作論述(2022) 李再儀; Lee, Tsai-Yi從山林走出的探看,衍生為獅情畫蘊的創作,緣起童年對石獅的記憶-探獅、畫獅;藝匠「造物取象」後,石獅如何成為守護、辟邪、祈福的瑞獸。其演化歷程、文化意涵、風格,如何成為創作的題材與「石獅雕刻之美」的深刻藝術內涵。此乃為本文由山林出發,以石獅為探看、創作的方向。 約二千年前,第一隻獅子進貢中國開始,獅子便被神格化:「初名稱狻猊,生有雙翼,具金眸玉爪,獨步無畏,威凜震懾,能伏一切」是群獸駭驚的「猛獸」。魏晉時佛教東傳,「助佛轉輪,作獅子吼」,演化為「菩薩騎乘」之護法「神獸」,唐代為極盛期,為皇族鎮墓「石獸」;宋始流入民間。定型為「瑞獸」,至明清則普及廣泛。且風格有南北之分。 本文論述第一章緒論敍述石獅的發展沿革與功用,與虎文化、龍文化並列為我國文化的載體,研究的目地、動機、方法和創作理念等。第二章探討獅子來自山林,在東西方的象徵意涵與演變。第三、四章例舉我國歷代及臺灣石獅的發展演變,並加上自繪圗像、表格以詳盡說明石獅的風貌和藝術特色。第五章個人創作解析,分為石獅、與山林兩大系列;加以創作理念、技法的說明。第六章結論,說明石獅與繪畫藝術的轉化及個人研究石獅的心得與期許。 臺灣「獅文化」,承襲明末之移民閩、粵文化、紮根傳統雕藝,並融合日本狛犬、北方獅形制圖象,常見民間廟宇,具祈福納吉寓意,與台澎金馬泥塑彩獅等,風貌多元,近年金門風獅爺的陸續出土,更成為寶貴的文化資產。 藝術來自生活,石獅象徵一種精神力量;探看石獅與之對話;為山林連結獅情創作之初衷。Item 玩.經典 - 賴宜吾水墨創作論述(2022) 賴宜吾; Lai, Swenson筆者熱愛中國文化,生活中常以歷史文化爲伴,讀歷史、習書畫、彈古琴、賞古玩,頗覺像活在現代的古人,生活中混合了古典元素、科技文明與通俗文化,偶有時空交錯的感覺,亦有古今穿越的聯想,在時間幻覺之下,悠游於此雑錯融合的文化之中。筆者崇尚道家的樸素思想,奉行簡樸生活,熱愛庶民小吃,喜愛通俗的歷史文學,同時是個重度網路使用者。本創作研究「玩.經典」將生活中的古今元素拼凑混搭,以玩耍的心態及喜感輕鬆的情調來敘說、表現古文化,很單純地説著簡單的小故事,作品像是一篇一篇的散文,内涵是樸素的,形式是現代的,技法是簡單的,材料是普遍易得的,方方面面皆有道家樸素思想的影響。本創作以三件青銅器(毛公鼎、散氏盤、爵)與書法家懷素爲題,將古典元素與通俗文化拼凑混搭,做趣味、穿越的聯想:用青銅器吃平民食物、想像懷素也上網,用後現代風格的水墨來表現,通俗淺白的敘事風格,粗獷樸素的質感,完成二個後現代面貌的水墨系列。本創作研究分爲五章,第一章緒論以古典與通俗事物的異質混搭為題,説明創作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第二章探討通俗事物介入藝術,探討樸素思想與通俗精神之間的連結,並析論崇尚樸拙的美學思想。第三章舉例與筆者思想相近的當代藝術家,探討他們對通俗事物的理念及表現方式,第四章為個人創作理念的説明與作品解析,第五章總結此研究心得及未來展望。Item 臺灣山川的綿密觀照—張桂榛水墨創作論述(2022) 張桂榛; Chang, Kuei-Chen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之幽靜與蒼潤相互連結,筆者以探討內心世界的情感活動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由細微處內觀而至於敞開迎接光明,來展現積極向上的精神冀望於繪畫作品中傳達,在安靜中進行繁和簡的探討,體會禪宗的悟道、律宗的規律而畫面呈現的方式建構創作理念。延續這一陣子的創作理念: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發生,動物、植物、礦物共生同一個宇宙空間,對應連續幾年以來社會的氣氛顯得非常的不安定,試圖應用心中的緊張和恐懼感,以水墨及色彩來調和出自己的畫境多方面閱讀浸染,將柔美的顏色混雜於山水意象當中,開啟劇場形式空間整體觀的想像,再以心中湧現安靜的力量呈現在畫面上面。本論文研究之章節歸納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三節研究內容與範圍,第四節 解釋名詞;第二章:山川觀照的創作實踐,第一節「觀」的創作研究;第二節以山水入畫的藝術家,第三節 風景畫的創作探討;第三章:創作形式內容媒材與技法,第一節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第二節皴法的創作表現,第三節敷染用彩的表現;第四章:創作實踐與作品解析,第一節爆山水系列,第二節飛書法系列,第三節皴紋錯置系列;第五章:結論,第一節創作省思,第二節未來期許。探討臺灣山川的綿密觀照將創作理念透過系統形成脈絡及梳理作品形式與作品系列衍伸發展,並且透過各種知覺體會創作情境中畫面品質與個人內在涵養之質量互用。筆者加強運用對音樂律動的感知,再次的體現快和慢的節奏強烈的情緒感官和平靜柔和的聲音律動,並以書法書寫的型態詮釋水墨畫,觀想對宇宙大地的關懷。Item 獨舞.敘勢—何淑貞水墨創作論述(2022) 何淑貞; Ho, Shu-Chen舞蹈是一種「時空藝術」,在節拍與韻律表現的動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力」,力量在活動創造了空間美,打破身體的界線,讓流暢的動作傳達了點、線、面的影像,舞蹈利用身體傳達了充滿幻想的空間,與繪畫的視覺裝飾性相同,有著線條、塊面的空間佈局。獨舞姿態的凝結空間表現在「表情藝術」 中產生了動態的感染力,實現了圖案在平面上無法達到的運動趨勢,就像任何藝術一樣,透過感知表現著人類的種種情感特徵,也就是「內在聲音」,它傳達了一種概念 (conception),是感情、情緒還有其他屬於主觀藝術經驗的形成和消逝的概念,也是對於生存經驗與內在感受的表徵。本研究分為六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研究動機、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等。第二章自我觀想的身心關係,從生命觀注、身體自覺到意境的聯想。第三章從獨舞的生命動勢、舞蹈心理特質到視覺感染力的描寫。第四章創作與實踐,透過理念思維和形式技法說明。第五章作品解析,從整體創作到個別分析。第六章結論從回顧與展望來激發自我成長的方向。從《共存》、《存有.空間》《流放.泰詩》三個系列,由獨舞精神性出發,探討身體動勢與敘事的創作,總計完成37件作品,期許在創作實踐上有更多表現的存在價值。Item 返山日記─呂浩維水墨創作論述(2021) 呂浩維; Lyu, Hao-Wei摘 要 在高密度都市發展的國家中,揭示現代人與古人的生活差異性,其主要聚焦在人與大自然的利害關係和山水畫自然崇拜的串聯;原始人類從對大自然的畏懼轉變為崇拜,再從現代社會的消費型態、環保議題中進行自我反省與批判,探究現代人所接觸的自然已不如過去的原始狀態,而是經由科技與人為的產物重新塑造的「自然」。本研究第二章節透過逃避主義來探討人類對自然的關係以及自然崇拜的創造動力,搜尋中國繪畫、畫論、東方與西方哲學與文學等面相來深入了解山水畫與人類天人合一的思想與哲學智慧,梳理歷年哲學等文化資產中人類對自然崇拜的線索。而第三章節,將古代的自然崇拜與現代人面臨的身心問題找尋共通點,延伸並論證中國山水繪畫的精神與其不同創作者的時空背景與獨特意義,而現代藝術家如何應對這瞬息萬變的世代轉變,在傳達古人山水韻味與精神的同時,如何將現代產物加以借題發揮。第四章與第五章則發表筆者研究所後期的創作作品以及媒材實驗的表格整理,包括創作時間表格、紙張與創作媒介的比較、展覽發表等文字紀錄以及個人創作說明,兩個章節皆圍繞在探討工業用具的使用與水墨繪畫的定義與可能性,並在第六章總結筆者對水墨繪畫的精神與獨特的形式美感之不同看法,將現代生活中所會接觸的工業材料以及古典水墨繪畫融合為具時代象徵的創作作品,此創作形式是否能夠反應創作者的環境、社會狀態、生活模式以及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關係。Item 同化心境—鄭潔妤水墨創作論述(2021) 鄭潔妤; Cheng, Chieh-Yu人類對於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心理變化,從個體步入群體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外在因素,進而影響了個體間的發展與成長,筆者透過自身觀察與體會到的感受與反思,藉由水墨畫作的創作來表現化其為具象,並以隱喻的手法呈現這個社會帶給人們的影響在筆者眼中是如何地連結個體之間的人格與心靈。筆者將以三種系列呈現個體融入群體生活的過程,第一種以塑膠袋與花卉、動物作為象徵與隱喻社會現象的形式,在物件表面所蘊含的意義中,隱藏另一個可以作為連結的寓意,用以與觀者的思考做聯想,第二種是以個體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動,並藉由麻雀刻意想躲藏於其中的形象來帶入,第三種為同化,意味著個體逐漸與社會相互作用,而融入社會中的個體開始失去自我而導致最後成為一體,在被吞噬的過程中,思考如何維持自我、不隨波逐流的保有自我的思想與本質。而此現象所帶來的影響,也恰恰反映了人是透過他人的映照與反饋而進行個體的轉變,筆者希望透過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與社會的共同成長方式,也希望這系列的畫作能讓觀者以自身方式思考去切入生活中的社會現象與議題。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創作與研究動機、創作與研究方法及創作論述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心理學、榮格心理學等相關哲學思想與學理作為創作基底的探析,並以多位藝術家描繪社會群體與人的關係發展等相關作品為例爬梳。第三章為創作的三個系列的創作思維與形式表現,輔以表格形式統整創作內容與方法。第四章個別創作解析,包含個別作品的介紹與展覽的呈現。第五章結論,消化資訊的吸收與透過了解自身內在精神並進行反思去提升自我理解,望能以這些成長為基石,在未來能創作更成熟、完整的畫作。Item 臺灣十二月花.畫.話—李德珍水墨創作論述(2021) 李德珍; Lee, Te-Chen筆者生長在臺灣台北,透過花的藝術從一月到十二月能畫出代表臺灣月份的花朵,展現花的美麗、花的色彩、花的姿態,用詩、情、畫、意表達花的精神和生命,讓人能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宣揚臺灣每個月花開茂盛的美。本論文內容有五大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透過「花卉」、「圖像」表達人的感情,討論花的圖像表徵與意涵和代表畫家;第三章創作理念與方法,闡述個人的創作主要理念與題材意涵,創作方法與形式構成,創作步驟與媒材技法;第四章作品分析,以臺灣十二個月份代表花卉和搭配的動物、鳥類、家禽、兩棲動物、昆蟲等作為創作主題,分析其各自代表之意涵;最後為第五章的結論。從突破傳統藝術到多元化的創新,不只畫面、技巧、構圖、佈局及色彩的變化栩栩如生和用到特殊技法,都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思維才能完成一件好作品。對於未來能繼續致力繪畫,求新、求變、求好,並努力更上層樓。Item 此岸彼岸:鄭明珠橋的意象創作論述(2021) 鄭明珠; Cheng, Ming-Chu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此岸」「彼岸」與當今社會現象、人際關係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的關係,透過內心思維、奇幻聯想和日常所見景象的關聯,藉以表達自己對「橋的意象」之主觀情懷。以橋的意象作為主要創作對象,加以個人天馬行空的奇思異想,藉由挪用、異質同構、並置及撕貼等手法,以圖像、符號、色彩、造型等物象,轉化成為「橋」的多元意涵。在本創作研究中,嘗試不同於個人以往的水墨創作形式,使用鮮明的色彩及撕貼的過程,將個人的情感釋放解脫,藉由藝術形式具體的呈現表達,以期營造出虛實、糢糊與幻象的畫面,形成「現實」與「超現實」交疊的境域。本創作論述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解釋名詞。第二章此岸與彼岸的意涵與轉化,闡述說明創作主題的意涵與創作圖像符號轉化之間的關係,以及相關學理探討分析。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透過個人創作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元素之形塑,營造虛實、色彩及空間的氛圍,剖析自我的創作思維,以及媒材技法與表現形式。第四章作品分析,藉由9件作品的創作實踐,進行作品分析與創作過程說明。第五章結論,透過本次創作實踐的成果回顧,審視創作過程中自身的不足之處,以及對於未來展望,並期能持續保持創作能量。關鍵字:水墨創作、此岸彼岸、橋、挪用、異質同構、並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