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異化映像:李書嫺水墨創作論述
    (2024) 李書嫺; Lee, Shu-Xian
    在快節奏和虛擬化的當代社會中,每天都在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之間穿梭。這種轉變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改變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本論文將聚焦於社會關係、心理連結和存在意義等議題於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探討。本創作研究包含五個章節,第一章闡述論文的動機和目的,包含研究內容、方法以及相關名詞的解釋。第二章為學理基礎,探討異化的概念,揭示現代社會在都市化發展中產生的種種現象,包含虛擬社交與心理距離。進一步透過鏡像理論和存在主義,分析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第三章著重於剖析筆者的創作手法,分為象徵、虛實意境、透明性三大面向。透過對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圖像分析,揭示其象徵元素中的異化內涵,也探討水的象徵意境,以及透明材質和半透明性在創作中的運用。第四章剖析了以「異化之鏡」為主題的創作論述,筆者以創作為媒介探索異化關係中的存在意義,思索個體如何在探索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反映個體與社會之間微妙的平衡,探討當代社會的異化。
  • Item
    潛意識中的孤獨感——張佩妮繪畫創作研究
    (2021) 張佩妮; TEO PEI NEE
    孤獨感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感受到的情感意識,然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孤獨感的本質也會有所不同。藝術創作在現今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畫畫」,在面對負面情緒、壓力、孤獨感,藝術是平衡情緒衝突、投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工具。藝術家在創作中有個人意識下所進行思考的歷程、考慮畫面的表現、色彩及媒材的選擇等等都有其意義。本文將透過現象學概念中客觀的「看圖」方式,詮釋藝術作品中孤獨感之象徵性語言,進而覺察筆者自身的孤獨感之原型,以及創作過程與潛意識的關聯性。此外,本文也將從孤獨感作為出發,探討象徵主義對筆者的影響、創作實踐之過程及作品解析。
  • 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
    (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
    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
  • Item
    臺灣民間故事的繪畫表現性之研究
    (2014) 侯建平
      民間故事屬於口頭文學的一種,在民智未開的時代就扮演著娛樂、宗教、習俗與教育的文化傳承角色,同時也是藝術家們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來源,舉凡文學、詩歌、繪畫與戲劇等,都有民間故事的痕跡在裡頭。   當畫家以敘事性繪畫的方式來呈現民間故事時,必須先瞭解故事的內容。因為民間故事的文本經常有改寫、再創作的問題,所以敘事性繪畫也未必要完全忠於文本,畫家僅需要確定故事的主幹,並找出其中構成故事的關鍵元素,就能讓觀者在靜態的畫面領會到故事的情節。   在歷代畫作的分析與比較方面,以符號學與圖像學的觀點探討符號的象徵性,以及畫家如何利用畫中人物的姿態動作、造型與色彩的搭配組合,藉著象徵的作用,讓圖像產生寓意以傳達畫家的意念,並產生畫家的獨特的風格。   本研究的創作實踐部分,筆者以象徵主義的表現形式來呈現臺灣民間故事的內容,考量了民族性、本土性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情感共鳴,選出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並使用傳統油畫技法繪製成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創作的重點包括:美的凝滯性、美的永恆性以及姿態的曖昧性,利用靜止的姿態和大面積的單純背景,營造出神秘的氣氛,帶給觀者無盡的對話與想像,從而達到藝術的永恆性。
  • Item
    荒原‧幻境─擺盪現實與想像之間的風景寓言
    (2005) 游森竣
    內容摘要 幻想(caprice)是人類與生具有的能力,而現實生活的經驗和體認,可說是幻想形成的重要基礎。想像中的事物,追根究源,終能尋得其存在現實的痕跡。此次創作,結合了現實與幻想的畫面結構,講述的是對流逝歲月的思念與不捨,並對現今生活環境各種異象所提出的質疑以及對此地的未來做最誠摯的期許與祝福。 憑著一股對童年難以忘懷的遐想,像個長不大的孩子,老是對虛幻的夢境窮追不捨。也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同時緬懷著以往可堪回憶的歲月,從現實與非現實的想像空間裡,在經意與不經意的意識下,勾露出內心底層的想像。從實際生活出發的虛構幻境,形成創作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它們不只是憑空杜撰,而是對生活經驗、社會態度的一種自然投射或反思,揉合了外在的吸納與體驗。具象的(figurative)幻境形式,是構成畫面的手段,表現的是一種超越現實的內在真實,多次元時間和空間的組合,有多樣真實事物的表象,增生畫面的敘述性,集合現實與幻想的雙向解讀,進而企圖解構內心不合理的矛盾。透過時間和空間巧妙的連結,看似寧靜的場域,隱含浮動漂流的時間軌跡,寫實的幻境,筆直觸動人心的意圖顯而易見。空間時間的相互協調和結合,配置畫面的安排和未定的組合,構成觀者與作品對話的種種可能性。 這次創作論述各章節部分摘錄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我的創作動機、目的與重要名詞的解釋。第二章創作思想來源與文獻探討,分為創作思想來源及文獻探討等兩節,其中創作思想來源說明個人的創作,源自真實的世界,生活的外在體驗和內在的思考,孕育出創作的靈魂,而她的軀殼則是一種超邏輯的(alogical)視覺形象。文獻探討講述和這次創作相關學術流派與之間的淵源,內容簡要述說象徵主義(Symbolism)、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和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usm)等派別或學說的內容及其影響。第三章創作理念形成之背景與實踐,說明此次創作的思想來源與創作過程。第四章創作的內容、形式、技巧與媒材,第一節創作內容的選擇,主要在藉由過去的經驗、檢視現今種種現象,預定擬出未來的美好藍圖,是一種深切的期待。第二節創作的形式,說明以自然景物為創作主體形式,並以此導引出對各種課題的敘述和探討。第三節技法與媒材的應用,簡要講解此次各種創作技巧及所運用之工具材料。第五章創作構思與作品內容解析,主要說明此次創作的作品構想之形成和對部分創作品做逐一的說明,包括形式結構與內容解析。第六章結論,分別提出若干可供思考的問題,認清自我的未來創作方向,最後以具有時代性、有明確的創作內涵、適當的創作形式及善變的創作題材來期勉自己對藝術創作的態度和對此地未來的無限祝福與展望。
  • Item
    歐迪隆.荷東晚期裝飾繪畫與當代潮流及贊助關係之研究
    (2003) 游欣雅; Yu, Hsin-Ya
    歐迪隆.荷東(Odilon Redon, 1840-1916)晚期裝飾繪畫的風格理念,和早期「黑色」(Noir)素描的創作截然不同,無論是色彩、空間結構、或內容形式,均呈現出一全新的視覺面貌與美學,並推演至真實與抽象性兼具,鎔鑄自然詩意與情感的暗示性(suggestive)繪畫。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在「現代性」的企求下,意圖凝聚法國裝飾藝術的光榮傳統與蔚為潮流的日本藝術,創造一屬於新時代的新藝術。身處如此活躍的氛圍下,加以那比派畫家與眾多文化社群的積極推展,荷東亦在贊助者的委託下開始創作大型裝飾畫。荷東裝飾畫的委託者多為高資產階級(haut bourgeois)的知識菁英或貴族人士,希冀重拾十八世紀上流社會的高尚品味,以彰顯其固有的優越表徵,並與通俗的大眾文化劃清界線。因而荷東的朝向裝飾性創作有其特殊時空背景脈絡的影響,其中所涉及的階級品味問題、文化地位主導權的競爭、社會階層之認同意識,以及藝術家在此時代變換之際、不定的文化氛圍與品味對抗中所面臨的生存危機與創作焦慮,均是本論文試圖探討的課題。此外,當代社會對裝飾藝術意義的重鑄與形式的應用,亦使荷東的裝飾畫於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因此本研究以荷東晚期的裝飾創作為焦點,探討當代的時空文化背景如何激盪出荷東與早期作品的迥異的新風格,審視其裝飾作品的私人贊助機制所顯示的從屬–對等二元關係與文化現象、以及作品的製作過程與使用等,以重構二十世紀初法國文化圈追求新風格的潮流,以及品味領導社群與藝術家間贊助生態的曖昧情節,為重新審視荷東晚期裝飾創作的文化意義與定位提供一新的思考空間。
  • Item
    「童顏•童言•童研」-徐淑雅繪畫創作研究
    (2018) 徐淑雅; Hsu, Shu-Ya
    本論文以「童顏.童言.童研」為主軸。也就是兒童的容貌表情、兒童的言論及兒童的研究。筆者過去因任教高中,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當親子導覽及導覽義工,再加上回憶兒女小時候快樂情景,且筆者極為喜愛兒童,遂以兒童的表情、言論及研究兒童來作為研究的主軸。 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源自於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當親子導覽義工時看見了兒童的純真。而研究的目的是播撒藝術的種子在兒童內心,並給予兒童的父母親一些啓發和提醒。其次是確立研究方法及架構,然後說明在研究過程當中遭遇的困難及解決之道。而筆者的創作理念是內在情感的表達及外在視覺的呈現。學理基礎則闡述筆者的創作是受超現實主義、象徵主義、普普藝術、質樸藝術、超扁平藝術、剪影藝術、卡漫風等的啟發,並說明了這些學理基礎對筆者作品表現形式的影響。至於創作的內容,則是以時代環境的角度觀之,也是筆者內在情感與思維的展現。而筆者常以象徵的手法來表達圖像的意涵。再來說明了創作之媒材是以油畫為主,而技法的應用則是以影像取材,並運用部分直接和部分間接畫法畫之。再來則是作品說明與解析,同時引述了學理的根據。最後為此研究的總結及筆者對未來創作的期許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