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群體中的個人—湯敏水墨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2) 湯敏; TANG, MIN
    本文為創作論述,藉由作品梳理、釐清創作脈絡,建構完整的創作論述。現今的社會結構下,現代人普遍容易感到焦慮、寂寞、失落等內心的不滿足及缺失。筆者關注現代人「青年危機」的議題,以社會新鮮人的身分及角度,透過對城市生活的體驗與觀察,用創作記錄與訴說此種心理狀態。筆者的創作以傳統水墨人物畫為基礎,加入漫畫敘事及人物擬獸化等表現手法,以期形塑個人創作風格。第一章闡述本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以社會學理論對於當代社會疏離、孤獨等現象的解析作為論述的主要架構,說明近代各國普遍出現青年危機的現象及背景;第三章透過創作相關主題的藝術家作品分析,尋找個人創作定位,並解析創作理念與風格轉變,歸納創作方法及特色;第四章解析系列及個別作品;第五章為結論,完成系列作品,希望藉由作品反映筆者觀察現今城市生活,感受到的疏離、迷茫現象。
  • Item
    漸進的折衷:明清以降洋化影響下的人物畫論與創作
    (2023) 鄧瑜筑; Deng, Yu-Chu
    人物畫是中國繪畫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發展歷史及繪畫要點被撰寫成畫論,人物畫的特點轉變自對歷史和文化的敬仰和崇拜,表現出注重形象的傳神和肖像的真實性。隨著時代轉移,人物畫或轉向寫意、注重氣韻,或注重整體構圖的安排及人物的情感表現,足以看出人物畫之重要性。元代始,自出現《寫像秘訣》著作,該書猶如人物畫指南啟蒙,開啟了後世對於繪製人物畫的各種見解。本研究試圖了解關於人物畫論述及相關發展,以藝術史學的角度出發,採用相關視覺材料作為輔助,以風格分析為主要方法理解人物畫作品。本論文透過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並安排章節。第二章試析元代至清代之人物畫論,以畫論作者的啟發度及書寫多層次為主要取樣。第三章聚焦在明清代人物畫家與人物畫論及其受洋化影響之關係上。第四章考察近現代化受到中西方藝術文化影響之人物畫家,如何藉由西學為傳統人物繪畫帶來新面貌。廣為蒐索其作品風格和理論上的實踐如何受到洋化的轉變或不變。試以梳理出人物畫理論及創作實踐是否有相符合之處。本論文要理解中國人物畫論,首先須進行觀念層面的理解,探查在人物畫或肖像畫時的技法準則與中心思想,並從畫家的實際執行狀態來說明該繪畫指南與作品之契合情況,最後以近現代畫家對於人物畫技法的轉向審視其成效,進而掌握作品與畫論之間的相互意義。
  • Item
    「海 · 人」-海洋場域中的人類樣態繪畫創作研究
    (2017) 黃馨; Huang, Hsin
    「海 · 人」,將字平面化來拆解,可以解釋成為——海是人的母親。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是台灣人相對的對於海卻沒有很親近,長輩們在筆者小時候便開始耳提面命,海洋是未知的、是危險的、是兇殘的,每當我們接近海邊總是提醒我們要多加小心,也許因為這樣的社會風氣,台灣海洋教育相對不被著墨,台灣富含多樣的珊瑚種類、熱帶魚,甚至是國際級的潛點,我們身處這樣豐富的環境卻不自知,而隨著研發改進,人們越來越容易得以親近海洋。 人類不斷地從海洋索取能源、食物,建立文化、經濟,就如同海洋是人類的母親,無所保留的為強褓中的嬰孩無條件的付出,使之成長茁壯,但是母親也會生病的,在這樣能源供應無上限的情況下,地球漸漸不能負荷人類的貪慾,氣候變化越來越無常,人們應該要開始正視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從自身做起。筆者希望透過以實際與海洋接觸的經驗,使之實體視覺化、平面化,讓被海洋環繞的台灣人,能夠看到如同國人自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般,能夠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海下的寶藏為傲,並且珍視這些海平面下的風景,透過海洋生態系的相互關係,省思人類與之的互動模式,探討海與人的關係,進而進入海、讓海洋成為自己的一部份,進而成為「海人」。 論文總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解釋以海人為創作基底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前半段主要以肖像畫歷史、表現派繪畫、照相寫實創作表現為主,後半段簡易說明人類水下活動的種類;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背景,闡述海人的角色與海洋場域的意象,並且說明水下肖像的特點;第四章說明技法表現,第五章為作品個別論述,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藝術中「框」意義之研究
    (2004) 張淑慧; Shu-hui Chang
    法蘭西斯˙培根是二十世紀中葉後成名的英國具象畫家,一生以人物為其創作主題。本研究首先要探討培根藝術風格的形塑,培根雖然是一位自學而成的藝術家,但是他的藝術語言仍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其中包括委拉斯貴茲(Diego Velázquez)的教宗圖、畢卡索(Pablo Picasso)變形時期的人物造型,還有十九世紀末攝影家梅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連續動態攝影。因此,本論文在藝術家的藝術語言探究這一部分,將分析培根如何從不同的藝術家和藝術表現風格中,汲取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並融合到自己的創作。此外,培根的某些作品,被視為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將不甚相關的圖像並置,造成繪畫中詭異的效果,還有無意識的自由聯想,都是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這其中也隱含藝術家主張繪畫是非圖解式、非敘述性的理念,欲以猛烈、驚悚的影像帶給觀者最直接感受。再者,在培根的畫中「框」是一個獨特的語言,在畫中常可以明顯觀察到,人物周圍常有利用線條,所構成類似箱子的造形。它像是一種「框」將人物包圍、區隔人物與其畫中場景。論文研究將先觀察培根畫中框的不同形式,並嘗試將它們歸類為受刑臺、線形框和環形場域。從探討培根繪畫中「框」的形式,找出其有可能所隱含的心理特質與涵義。框的意涵,所象徵的除了是藝術家感受來社會、環境、宗教,對人的各種限制與枷鎖外,也是藝術家個人對對象,帶有性意識和宰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