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2013) 鄧仁川; Jen-Chuan Teng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創造出高度的離奇感和困惑的情境,但反對「超現實主義」之過度幻想。 隨著時代的演變,魔幻寫實主義加入了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轉化,時有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幻想藝術」等相重疊的地方。整體而言它是:基於「人性的」與「現實的」主題精神,採用具象寫實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形象」為符號進行創作;其詮釋手法各異,但又共享某些特點,諸如重視傳統繪畫技能、回歸秩序與永恆,以及改造與轉化自然現實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心靈畫境」等。其所關心的主題與表現方式,一直以來也是筆者在創作上所認同與追求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檢視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魔幻寫實繪畫的相關性,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Item 青少年線上遊戲人物角色扮演認同之研究(2006) 馮淑芬; Fon Shue Fen影像在表層的形式意義之外,其內涵承載之價值意識可能影響左右觀者的認同意識。以人物角色影像呈現為遊戲運作基礎的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是目前台灣青少年熱門的休閒娛樂之一,其人物角色影像所承載之價值意識,可能影響改變參與遊戲的青少年,亦即推動未來社會運作的組成成員。故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了解青少年線上遊戲人物角色的扮演經驗,以及青少年在扮演經驗中如何觀看所扮演的人物角色,進以分析青少年自其人物角色的扮演與觀看中的認同層面內涵。為達成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經過前導研究之後,決定運用訪談、觀察、文件分析等三種方法,選定臺北市立K國中的四位青少年,二男二女,作為研究個案。歷經一年的研究和田野工作,而獲致以下主要研究結果: 一、 青少年線上遊戲人物角色的扮演經驗是為多方共構的角色扮演實驗。 遊戲公司、遊戲同儕、青少年自身、家長、學校,乃至社會中的每一成員,皆是共同構成影響線上遊戲角色扮演實驗的多方力量。 二、 青少年對所扮演的線上遊戲人物角色是處於侷限無援的表象觀看。 青少年自我保護的觀看態度,侷限自身對影像意義深入地檢視;家長、學校對線上遊戲漠視、猜忌的立場,減弱自身引導青少年觀看的幫助。 三、 青少年對所扮演的線上遊戲人物角色有著表象價值的認同層面內涵。 青少年侷限無援的觀看,促其停留於影像的表層意義,致其對影像的表層價值予以認同,而未能反省覺知。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青少年、家長與學校、遊戲公司、藝術教育、後續研究分別提出具體建議,期待共構角色實驗的各方力量能自我警覺檢視,而藝術教育能積極地運用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觀點力量,拓展更豐富的青少年日常生活影像之田野研究,以發展相關藝術教學課程,提升青少年對影像反省觀看與批判思考的能力。Item 想像的共同體:島嶼未來─黃旭辰繪畫創作論述(2015) 黃旭辰; Huang, Syu-Chen本研究以「主體意識」及「認同」兩條軸線為探討方向,試圖在平面繪畫之媒介描繪、刻畫自我想像的台灣主體樣貌,並透過視覺文化及後殖民理論加以詮釋、論述,目的在反思後殖民情境下的台灣主體性,以及在歷史脈絡以及集體記憶的爬梳當中尋找島嶼未來共同之想像─想像的共同體。 無論從政治或是藝術發展的脈絡來看,台灣始終深受多方外來文化的牽引與制約,然而主體性的呈現,必須回到在地文化及其認同之上才得以進行。台灣歷經不同外來政權的統治,夾雜在各方文化霸權之凝視,觀看台灣近四百年來的歷史,可以詮釋為「持續遭外來政權殖民統治」的一部殖民史,而在社會及政治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反映台灣在去中心及認同矛盾的集體意識,因此今日處在後殖民狀態的台灣,在「認同」與「主體性」的建構即深具意義,筆者盼透過創作實踐,藉以油畫媒介表現水墨山水畫風格,在貓熊、台灣黑熊擬人化的角色扮演圖像以及風景背後的文化表徵中描繪出台灣主體樣貌,並在文化政治學等理論之梳理、歷史脈絡與集體記憶的情境之下點出台灣主體性的困境,或針對今日政治時局展開批判;或畫出島嶼人民對於未來及共同體的想像,成為未來命運的見證者、書寫者、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