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隱梅菊-黃柏維創作論述
    (2019) 黃柏維; Huang, Po-Wei
    圖像為繪畫創作的要素之一,而當今已是影像充斥爆炸的時代,筆者將「像」(image) 的諧音翻為「隱梅菊」,在音似但詞意完全解構原音而且是用不同國家語言時,在兩者詞意間拉出了想像及詮釋的空間,諧音在中華文化的創作中,是很常見的手法之一,筆者以此方式比擬自身的創作方法及過程。「隱梅菊」的隱,象徵著一種避世的精神,隱士精神的在中國文人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連結西方德勒茲聲稱卡夫卡作品內所勾勒的逃逸線,對於體制的不滿進而追求相對的自由性,企圖爭脫舊形式而追尋生命的自由度,或像文人遠離塵囂隱居並寄情於山水中。梅、菊則是現實之物轉為創作的符號,符號則能離開現實承載人的意念。本文也會從探討東西方創作過程不同「像」的轉化,再現、寫生的具象到符號化後的形像,最後解構符號的影像。藉此來對應自身創作中對於像的探索歷程,擬態、疊影等的創作手法,以及不同媒材所生產的像,在畫面中相互對應撞擊,企圖超越「像」本身的限制。 「隱」不僅在象徵精神也成為創作圖像的手法之一。藉由這樣的雙向性特質,一方面在畫面中探索「像」的可能性與超越性,另一方也要回應到自身處於的台灣,文化認同、環境變化與世代問題等。如何讓藝術創作更飽滿而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在此不僅是創作也進行論述的努力。
  • Item
    「城市星夜變奏曲」–符號的聯想繪畫創作研究
    (2020) 黃采婕; Huang, Cai-Jie
    自古以來有許多關於「星星」的神話傳說與故事,繪聲繪影的流傳在世界各地,行星在人類的文明中都曾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以信仰的角度,行星做為宗教實踐,掌握了天候、命運、各種通俗文化的占卜;而在科學的角度,則是天文導航上的指示方向。多種面向的星星符號意義,在不易看見滿天星斗的城市裡,人們給予星星符號的詮釋還有哪些可能性呢? 本研究以城市星夜的繪畫創作探討符號的聯想,「星夜」及「城市」在符號意義上,是自然與非自然的對立,符號是作為攜帶意義的感知,筆者以符號學中的圖像符號和圖像聯想為創作學理出發點,將在城市中所感知與星夜相似的感官形狀,作為星夜符號的聯想創作。在「星夜變奏」的同時也探討在圖像閱讀上,透過符號的聯想對於繪畫創作的影響,並且產生新的多義性閱讀與思考。 第一章緒論包含筆者的創作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以符號學研究、心理學之聯想、星夜的符碼與歷史意義為創作學理探討。第三章為創作理念、內容與形式,理念來自筆者模糊的視力與日本美學之「空無」的關係,回顧星夜與自身回憶的連結以此作為創作內容,從印象派繪畫、街拍攝影等創作說明創作之形式。第四章介紹媒材、技法與作品說明,第五章為結論。
  • Item
    所有格關係理論:布希亞《物體系》研究
    (2018) 邱廷浩; Chiou, Ting-Hao
    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布希亞《物體系》一書,企圖揭開《物體系》文本中布希亞特殊的「所有格關係」思考方式。本研究內容共分成四個部分,分別針對《物體系》文本的四個章節進行深入地分析與探討:第一部分,對應的是《物體系》第一章〈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從中發現了布希亞於其中實踐了人類與物品之間「間接」的所有格關係;第二部分,是針對《物體系》第二章〈非功能物系統或主觀論述〉的分析,文本中顯示了人類主動投射情感予物並建立「主觀情感」的所有格關係;第三部分《物體系》的〈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中,布希亞描繪了物品技術層面的意識形態問題,指出人與物品之間不斷生產「精神強迫的所有格關係」;第四部分,指向了《物體系》最後一章〈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內容揭示了現代文化社會體系其實就是建立在「否定所有格關係」的創造與彌補的循環中。研究亦發現,布希亞的《物體系》,其主要對於物品的關注焦點在於「功能性」這一層特殊意義,是對於物品知識上十分特殊的思考模式;此外,布希亞在書中所示範的這些所有格關係建立程序,雖表面上指向了消費社會的文化體系,卻在在體現了布希亞對於結構主義符號學、馬克思主義或傳統哲學思想理論的超越,是一個極富創造力、獨特非常的物品社會認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