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2013) 鄧仁川; Jen-Chuan Teng在繪畫上,一次大戰後由德國藝評家佛朗次.羅(Fronz Roh,1890 -1965)所提出的「魔幻寫實主義」(Magic Realism)這種稱謂,大致適用於任何顯示出小心翼翼於草圖工程與精雕細琢的平面表現藝術,他們將現實加工或重建,在畫面中創造出高度的離奇感和困惑的情境,但反對「超現實主義」之過度幻想。 隨著時代的演變,魔幻寫實主義加入了不同文化的觀點與轉化,時有和「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與「幻想藝術」等相重疊的地方。整體而言它是:基於「人性的」與「現實的」主題精神,採用具象寫實方式,而且往往是以「人的形象」為符號進行創作;其詮釋手法各異,但又共享某些特點,諸如重視傳統繪畫技能、回歸秩序與永恆,以及改造與轉化自然現實成為具有個人風格的「心靈畫境」等。其所關心的主題與表現方式,一直以來也是筆者在創作上所認同與追求的。 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藉由「魔幻寫實繪畫之探索」檢視筆者之思想脈絡與創作軌跡、探究個人作品與魔幻寫實繪畫的相關性,期能較完備地建立自我創作風格與理論體系。Item 臺灣鹽水天主聖神堂壁畫圖像之研究(2009) 余嘉齡鹽水天主聖神堂創建於民國44年,位在鹽水鎮西門路上,如今宮殿式的聖堂外觀及堂內的中式人物造型壁畫為民國75年改建後的樣貌,由當時在任的李少峰神父所規畫,聘請嘉義廟宇彩繪師郭自然父子繪製,成為臺灣第一座堂內布滿壁畫彩繪的天主教堂。 本研究主要透過田野調查,了解鹽水天主聖神堂建堂與壁畫的描繪過程,並以圖像解釋學及風格分析法做壁畫之內容與形式上的解析:首先,為堂內的壁畫所參考的經文與故事依據做一說明;再者,探究其形式上的表現特色;此外,更與西方或中國大陸相同題材之宗教繪畫做一比較,分析鹽水天主聖神堂如何將西方的宗教圖像轉化成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壁畫。 研究發現,聖堂建築之內部陳設及壁畫內容與西方教會有較大的一致性,因其遵行著天主教大公會議對於禮儀之規定,而壁畫之內容主要是參考西洋宗教畫並以《聖經》為題材依據,由此看出天主堂對於神聖教理與聖人故事真實性的持守。 另一方面,在教堂建築之外觀與壁畫的形式上,鹽水天主聖神堂則展現出與西方教堂不同的面貌,建築上大量使用中式建築之裝飾,壁畫上則使用如中國水墨畫般的線條、如民間廟宇的鮮豔色彩,或將人物轉化為中國人的樣貌,這些外顯形式的轉化,一方面和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及台灣的《建設中國教會地方草案》中對於教會在地化的推動有關,另一方面則在於鹽水地區自明鄭時期以來,多神的民間信仰深深影響當地民眾,因此壁畫則借用了廟宇彩繪在形、色上的表現,將當地人民習以為常的神明形象轉化及喻為天主,藉此拉近與當地人民之間的距離,以便達到傳教之目的。Item 春來草自青-張亦足水墨畫創作研究(2012) 張亦足; Chang Yi-Tsu本研究以筆者「春來草自青」系列作品為主軸,內容包含「自然」「表象與本質」的精神探究,研究過程中輔以臨摩歷代名作,深入探討名作的意含、理念,做為筆者創作添增養份。 本文第一章「緒論」為起點,繼第二章本質的探討,筆者內在生命開始,建構一系列的秩序,透過藝術繪畫呈現作品樣貌,第三章陳述主題內含並藉西方哲人觀點,說明東西方藝術創作者皆得自然的宇宙現象,筆者將「看得見」的部分加以梳理之後成為自我的作品,亦引證古人、今人作品比較與探討。創作品的產生,如同宇宙誕生一樣,由混樸之境,虛到實的必然過程,如氣聚、氣散,「靜中生情」「靜中取韻」「寧靜以致遠」,達到伸向無限的美學觀點。第四章談創作的方法,並以寫生稿說明,創作主題的產生,根源來自「搜盡奇峯打草稿」,及平常「滴水為穿石」之準備。因為平常心的準備收集資料,如同生活生命衍化運作的軌跡般,是「自然而然」的。在五章創作回顧中,內容上為延續了本次的主題,如「大地清音」時期,表現上較注重形式的構造;「萃取野地的生息」內容,則呈現筆者當時易受外在因素干擾,作品呈現不定性的外在因子;「筆情墨痕」,已有累積經驗,故常思、檢視,此時期呈現的作品,漸入佳境又具思古幽情。「春來草自青」主題則更添加了作品中的象徵性、隱喻性、精神性探究。 創作得已預期的告一段落,主要原因乃得自創作過程中,得到外放,精神上相對的自由,促使筆者振奮了生命的泉源,主題之名亦因此而確訂。末章「結論」,總結前文,及創作的架構,探索的結果發現哲學與創作的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