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動物形象的再現與詮釋:論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和「情感與依賴」(2018) 劉子平; Liu, Zi-Ping本論文旨在透過動物形象的象徵、圖像與文本研究,對於「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以及「情感與依賴」的雙重關係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以分析動物形象的意義被不同的文明、時代、宗教、哲學與文化轉譯為多重且多元的詮釋,進而透過當代視野建構藝術家本身與動物之間微妙的互動關係。故,本論文探討的內容與議題涉及:動物形象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被表現?動物形象在科學研究與自然史的圖像中如何被再現?動物形象如何在文學中被詮釋?動物形象在西方的宗教與神話中象徵的意涵?繪畫中的動物形象扮演的角色是象徵、點景、人類財產;抑或是主體?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從問題意識的產生,採取視覺文化分析、圖像學、圖像分析、比較文學等研究方法,得以讓動物圖像相關的藝術作品連結到多元與跨領域的文本,同時對於動物形象主題進行探討,重新審視基督教的創世紀(Genesis)、亞里斯多德的創造論(Creationism)以來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並理解自18世紀的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至20世紀的動物權學者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1946-)與湯姆.雷根(Tom Regan, 1938-2017)所推動的動物權與動物解放運動,進而對於繪畫中動物形象與人類文明再現動物形象的表現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與省思。 由於動物形象的意義與詮釋反映著藝術家凝視動物的角度或個人情感的投射,因此,本篇論文最後回歸自創作者本身的生命經驗與對非人類物種的反思,對於動物形象進行創作實踐,從擬人化的動物到城市空間中動物與人類互動關係的真實處境等。筆者作為藝術家及實地的田野觀察者,本創作論述將探討當代社會文化中「人性」與「動物性」的互文關係,並視覺再現為個人繪畫創作的語彙。 關鍵字:動物形象、人類中心主義、動物權、動物解放、擬人化、人性、動物性Item 群聚與隱蔽—蔡沛倚繪畫創作研究(2020) 蔡沛倚; Tsai, Pei-Yi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中,些許藝術家與政治、社會之間有著緊密相連之關係。舉凡台灣藝術史當中,解嚴之後的台灣社會促使藝術家們對於社會氛圍進行反思, 並衝擊了藝術思維的擴張。我們可以理解,藝術創作在現今早已不被任何形式所約束,社會與藝術創作之間的聯繫也愈來愈近,在龐大的資訊傳播與科技進步之下,繪畫的呈現方式變得更多元自由。 本論文題目為《群聚與隱蔽》,共有兩系列創作,分別為《曾經的荒謬》與《悲劇英雄式的反叛》,旨在探討人際關係中所造成的心理影響,以及討論人們在群體社會中所引發的各種行為與狀態,而創作的實踐部分及藝術史中相關作品的探討、與現今藝術家社會議題的表現形式等探索亦羅列其中。筆者試著以過往的人生歷程作為紀錄,觀察自我與周遭環境下所形成的狀態作為繪畫表現之方向,進而衍伸出對於社會議題的反思。 筆者的創作之中,寫實與抽象間的相互並存作為創作形式,試著給予平面畫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