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0
  • Item
    論Daniel Arasse的細節理論與近看的繪畫史
    (2021)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論文旨在探究繪畫史闡述與繪畫詮釋的多樣性,並以法國藝術史學家丹尼爾.阿哈斯的《細節——為了建立一部近看的繪畫史》(Le Détail : Pour une histoire rapprochée de la peinture)為研究對象,關注作品本身的闡述策略、建構方式,以及阿哈斯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模式。內容環繞著幾個主要的問題:以細節論述繪畫史的效益性、細節如何揭示古典繪畫體系的建立與變化、阿哈斯如何建立近看繪畫的經驗秩序、近看的經驗會導引出什麼樣的陳述空間,以及阿哈斯如何連結理性古典繪畫體系與近看繪畫的感知經驗之間的矛盾。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乃依據上述問題為論文發展的中心,首先遵循作品自身的形式法則與結構邏輯,分析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與規則,藉以釐清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與表達,接著才進一步廣泛比較並整合學界的相關研究結果。作品優先的方法論旨在避免主觀詮釋的文獻分析篡奪作品自身的訊息與位置,使得一部以「細節」建構的繪畫史更為離散。研究結果發現阿哈斯在《細節》中,藉由「細節—徽志」與「細節—高點」的概念,區分了可述與可視二種建構模式,並透過三重面向的關聯,連結四個異質的陳述空間。可述的形式是「言說的」,對應於古典的繪畫模仿之語言與秩序的機械論,可視的形式觸及的是「非言說的」觀看經驗與私密的場域。事實上可視的陳述空間才是阿哈斯的理論核心,在本文所得出的凝視理論架構下,可以發現阿哈斯區分二對繪畫細節概念(「切分的細節與特定的細節」、「圖像性細節與繪畫性細節」)之目的是為了凸顯圖像的無意義與多重意義的詮釋問題。繪畫並非如圖像學觀點所認為的只具有一種主導意義,它可能因私密的原因而具有多重意義,其中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阿哈斯以近看繪畫所看到的細節思考建構,並以系譜學方式陳述的繪畫史,透過其所建立的細節關係與凝視理論架構,將歷史再度置於天平之上。其目的並非要還原一部「細節史」,而是要透過細節建立一種藝術符號學的繪畫史,藉以將詮釋繪畫與陳述繪畫史的觀念網絡予以更新並加以重新定位。
  • Item
    水墨畫的意象構成:魚之圖像創作
    (2010) 呂奇品
      意象構成是由許多語言符號、圖像構成畫面的創作方式。現代人生活中太多片段的記憶畫面、圖像符號大量充斥,個人對社會、生活的體驗許多零散的視覺感官經驗藉由此手法拼湊成一個具有意味形式的敘事性畫面。其特徵通常是建構的複合式、幾何式、虛擬的,有設計思維的。   本研究以「意象構成」為核心,主要分成三個層次探討,第一:理論思維根基。從西方的圖像學符號學談起,說明圖像與符號在藝術創作中所代表的意義;再從象徵概念和繪畫中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觀點切入並剖析;接著分析「意象構成」各自的意義與在水墨畫中的影響。第二:「意象構成」水墨畫家探究。列舉以「意象構成」為創作手法的水墨畫家,從他們的創作理念創作思維加以探討解析。第三:個人創作研究。從前兩項的探究裡分析自己的創作理念、題材立意、表現技法…..等等,加上作品說明。 個人的創作主要是以意象構成為表現的形式,透過畫面圖像符號的構成,配合西方塊面分割構圖。以石頭、魚擬態偽裝的概念使用皴法加上拓印技法處理畫面,再使用色塊與勾金線方式,嘗試不同以往的表現手法。期待在此意象構成研究中,使自己的創作方向和路程更加踏實與清晰。
  • Item
    圖像.嫁接 — 紀冠地彩墨創作論述
    (2010) 紀冠地; Chi Guan–Ti
    本研究從圖像嫁接涵出發,探討在後現代時空背景之下,試圖先將水墨回到「繪畫性繪畫」思維,當當代圖像不斷的推演出新的視覺圖像,尋求水墨圖像能與當代西方圖像,不管是平面藝術還是影像應用藝術,相互抗衡,不致使水墨式微,被淘汰。 利用「神思」、「藝術的間離本質」、「潛意識與夢的理論」來輔助說明「圖像嫁接」的概念。 南朝梁劉勰所提出「神思」來探討藝術想像,「神與物遊」的概念,及其作為神思的發生機制「感興」,來了解是如何成為「神思」裡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作用以形成新的審美意象。 阿多諾提出「藝術的間離本質」來說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在追求非現實之物,藝術是在追求現實不存在或是尚未為出現的東西,以此為中心,進而闡述說明藝術離不開對現實的模仿,及在者和非在者共時並存的辯證的構造,簡單的說就是藝術是對現實有距離的模仿。 佛洛依德的「潛意識與夢的理論」認為人的慾望尚未滿足,則會轉由其他的方式扭曲出現,就是作夢,他也把夢的理論應用在文藝創作理論上,指出文學藝術和夢都是一樣,在實質上都是一種替代物,是一種具有充份價值的精神現象,藝術家潛意識的欲望,亦即是他的「潛在思想」,經過這種扭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他們找到一種類似可以解放心靈壓抑的滿足感。 最後再藉由創作脈絡來檢視和釐清自己的創作方法論及美學思想是否能相互銜接,而這樣的創作方式是否能夠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 Item
    文字.圖像 — 蔡承翰水墨創作探討
    (2010) 蔡承翰; Tsai Cheng-Han
    本研究嘗試從文字與圖像的角度,切入水墨發展之脈絡,梳理了解兩者在水墨文本中的組構方式,發現文字與圖像在水墨發展上主要可分為三大模式:一是純圖像的構成,以文人畫以前的水墨畫為主;二是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組構形式,北宋之後到文人畫發展成熟為這段期間之代表;三則是明末清初金石學盛行之後,才偶有文字為畫面主軸,圖像為輔助角色的畫面形式出現。主要的畫面形式以及觀者的觀看習慣,是圖像為主文字為輔的畫面構成,雖然型塑出中國水墨畫長久以來的經典形式,卻也無形中喪失文字在水墨畫中的發展可能。 現代主義興起直至後現代思潮湧現,藝術無論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均產生巨大的變化,水墨的傳統與現代在二十一世紀中不應是爭論的問題,而應是水墨轉化的活水,以此角度重新再看文字在水墨中的構成,便是本研究所欲釐清與辨證的重點。結合後現代藝術表現的手法,嘗試性的將文字與圖像同時置放在一平衡面上,實踐所得不僅在畫面構成上能有不同以往的形式,更顛覆傳統既定的視覺觀看習慣,從圖像的挪用與反諷,再到文字與圖像的拼貼互文,尋求辯証性的實踐與實驗精神。地球村語境下的水墨藝術,除了存有其媒材特性外,對於自身的回顧與審視更為重要;不僅切合當代思潮之走向,更可結合各領域之元素重新詮釋水墨與發揚水墨精神。
  • Item
    六位新生代女性藝術家創作意識與表現之個案研究
    (2010) 謝亦晴; Yi Ching Hsieh
    1980年代隨著婦運運動的興起,女性意識隨之抬頭,進而刺激著女性藝術的蓬勃發展,此時期的女性藝術家,運用聯展等方式,積極介入長期為父權體制所壟斷的藝術市場,直至1990年代下半期,出現新一代的女性藝術家,在大環境風氣的演變之下,關注之議題與創作表現,也有不同於以往的風貌。本研究試圖以六位29-35歲之新生代女性藝術家,以深入訪談與資料蒐集的方式,探究其創作意識與表現,分為創作意識發展歷程與狀態、創作意識與圖像間的關聯、創作圖像的詮釋三面向探討之。研究結果發現,在自由風氣下成長的年輕女性藝術家們,關注於自身價值感的認同與追尋,已不再被社會規範所認定的女性形象所束縛,努力追求人生各種面向的平衡;創作內涵源於深層的感知,發自於自身血肉,建立起獨有的形式語言;透過不停實踐的歷程,嘗試將內在概念真誠傳達,期望能給予不同的觀點,與觀者分享看待世界、人生、情感的方式。
  • Item
    表象與意涵-畫面本質之探究
    (2009) 黃頤勝
    人與世間萬物的接觸,第一眼即是觀看他的外表,而後方能探究他的內在意義,由於我們所處的世界,都是以人的眼光去審視一切;因此,任何的人、事、物,對於人而言,皆是存在著表象與意涵,缺一不可,沒有那一樣可以獨立而存的,少了人們所認知的表象與意涵,他將不會再如人們可知的方式而存在,也可以說他根本不會存在。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是以物與物之間所引發的關聯為探討主體,以圖文並呈的方式來撰寫,借助理論與文獻的探討,加以佐証個人的創作論點。所謂的畫面本質,即是畫面可見之元素、氣氛的傳遞與意念之表達…..等等之間的眾多語彙總合體,相互配合也相互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而畫面本質的語彙傳遞,所擁有的方式眾多,或直接或隱喻,或抽象或寫實,全看畫面需求與創作者的個人喜好特質,而有所不同,可說是因人而異;在於創作表現上,筆者較為偏愛隱喻形式的手法,並採用具像寫實的形式,加以筆者喜愛寧靜氛圍的感受,並不適合太過而強烈的手法表現,本研究所主要探討的,即是筆者所採用的要素,以物件的表象、圖像的意涵、畫面的氣氛與白色的意義為主要範圍。 本論文為創作形式的論文,所有理論與文獻只是加以佐証,並非必要深入探討的要題,所有理論與文獻的運用,都偏重於平面繪畫上的採用,故撰寫的重點在於論述個人之創作研究;經由這樣的過程,將筆者的理念與想法,用文字化的方式來呈現說明。
  • Item
    魏斯繪畫構圖研究及王智斌創作發表
    (2006) 王智斌
    摘要 繪畫是藝術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而構圖卻是其首要因素。研究繪畫創作不能不先研究構圖,因為畫面構成是個由眾多環節所組成的大工程,構圖正是這個系統的早期重要環節。現代繪畫藝術已走向多元化的路線,如何選擇最適當的構圖形式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成為一大課題。 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1917~,被譽為美國寫實主義最優秀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極端寫實,描寫的對象不外乎淳樸人物、鄉村小屋和山野鳥獸,畫面透出清新寂靜的氣氛。他一輩子堅守著那獨特的寫實畫風,每一件描寫的對象雖然單純卻令人百看不厭,而不拘泥於形式的構圖安排,正是最引人入勝的一大特點。本論文以構圖概念與構圖形式為主題,全文分二部份來探討。第一部份先就魏斯的構圖作分析,第一章以構圖特點佐以圖片來說明,第二章敘述構圖法則在實作中的應用,第三章就圖像部份進行討論。第二部份為筆者實際創作經驗,以作為理論外的檢證與對照。此部份先就題材的選擇為出發點,藉描寫的對象陳述作者的創作意圖。筆者認為,作品的耐人尋味源於作者的巧思,這個部份應以傳統為基礎,再依個人對生活的體認結合學術涵養,用最完滿有力的方式呈現出來。
  • Item
    水墨進化論-現代水墨意象構成的創作思維
    (2006) 林孟德
    「意象構成」是由許多圖像或符號所組合而成的構圖方式,主要在於傳達現代人複雜的心中意象,呈現創作者對生活、社會環境的體驗或關照。它的特徵常是複合意象的、幾何形式的、具設計意味的或是如超現實般的幻想虛擬。 本研究從吸取傳統經驗出發,先釐清水墨畫的本質和內涵,再透過西方近代繪畫流派(如象徵、表現、超現實和抽象表現主義等)的解析一窺「意象構成」式現代水墨的起源。並且從當代著名「意象構成」水墨畫家――劉國松、趙春翔、蕭勤、袁旃的現代水墨繪畫創作歷程、創作觀念加以比對研究。 個人的創作實踐即是以「意象構成」作為表現形式,作品主要介於形式組構與寫實表現二者之間。採用西方式的方形構圖,一方面部分保留山水畫的形式,另一方面開始突破物象輪廓的侷限。以古生物如活化石魚、貝殼等寫實圖像與傳統山水符號並置,製造一種突兀錯愕的感覺,激發觀者的聯想。其中還有對傳統水墨畫內涵、價值的質疑與釐清。透過水墨畫觀念、價值的澄清將使未來的創作之路走得更加踏實。
  • Item
    島 影
    (2012) 謝明機
    本研究主題為「島影」,主要藉由筆者周遭的生活圖像出發,並藉由此一媒介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記憶的存續,透過影像的再製呈現及還原當下的人、事、物、地,並一如歷史般的經由繪畫作為連結刻畫出過往的視覺經驗,引發人們曾經共同存在的真實感。誠如康德所言:「美是愉悅的表現」,由此來闡明藝術無論是貴賤或貧窮、主觀或是客觀的表明人的思維意志,圖像確實能為我們創造出美好普世價值。   在創作作品中,將當下的人物圖像,輔以攝影美學所呈現的照片場景,運用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基礎,視覺圖像的象徵主義,以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透過生活中的物品,經由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對照、挪用、拼貼,將我們生活上的林林種種,隱含在不斷逝去的記憶裡,猶如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超現實的慾望更顯真實與甜美。   紀錄台灣現今的生活形態中,發掘基層人民旺盛的生命力,讓擁有這塊土地的人們體認到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是一脈相傳的,而裝飾藝術與色彩的試煉為得尋求更多元的創作方向。「島影」—利用影像.繪畫來再現心中意象的創作研究,正是喚醒著我們當下擁有的美好時光,而筆者一系列的創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人與環境的互動」的議題為出發點,希望能藉由畫作來喚醒人類善的本性,用愛來善待這片土地,用呵護幼苗的心來灌溉,並能更珍惜並保有這珍藏生命情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