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2022) 鄒佳哲; Tsou, Chia-Che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的總合,足見人與世界的關係最主要是靠身體、行動來建構,然而作為意識而存在的人,他的存有必須是怎樣的一種存有方式,才能夠是虛無所藉以進入世界的中介呢? 沙特的自由哲學,自為身體對自在身體的虛無化,以焦慮做為一種內在否定關係,身體成為與情境交錯的場域,列維納斯的異質性他者理論,強調他者的非自我同一性,他者與我們共同存在於世,我與他者的關係是先於他者與我的關係,唯有藉由與他者建立有愛的倫理關係才能使我們從孤寂裡逃離。這種絕對自由的自我選擇的決定,使身體行動與意識心靈形構在一起,身體也因此開顯出存有的意義。本論文「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筆者從藝術史及存在哲學的文獻中加以分析,開展出一種兼含具象寫實與主觀表現的創作手法、以時間重疊解構時間延續的情境空間以其達到以物質真實表現非物質真實的訴求,建立身體靈視的理論體系,作品以赤裸裸的創作母題顯示出卸下所有形式、面具,直接讓身體訴說情慾藉以完成心理學上的自我完整,恥感情緒讓藝術的作品擁有了更為激烈的構圖語彙,體現了人意識所創生的種種欲望,創造出另類自畫像以繪畫記錄失去的層層感傷,透過具象表現的繪畫手法闡釋兩個系列作品:幽禁的靈魂與他者。 藝術的目的並非純粹只是向外追求世界知識,而是反思人自身的問題,畫家所要傳達的真實是超出於感官表象是一種無聲的真實,藝術作品成為精神實體,傳達出不可見者的可見形式。期望本研究用以開拓筆者的視野,以釐清思想脈絡、建立理論體系也為關心這領域的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完整的資料和新的見解。Item 記憶圖集-胡瑞青繪畫創作研究(2023) 胡瑞青; Hu, Jui-Chin「記憶圖集」之研究創作,是筆者透過桌子和椅子以擬人化的方式,在上蒼或人為所創造的風景下,我們所習慣的知覺系統,在疫情籠罩下的微解封或後疫情時期,習以為常的場景不再存在,只有記憶的圖像還存在著;其中有沉溺於憂傷的圖集、孤寂的圖集、無名的記憶圖集、末世啟示祿、和烏托邦的圖集。對於在心中熟悉的場景,開始思索圖像崩解的可能性。但試圖將腦中的畫面擬像和移情並記錄正在消逝或已消逝的事物,體現曾經真實的存在場景。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針對本主題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做扼要的說明;第二章是從藝術關照歷史上的疫情和東西方人生哲學觀的不同,形成筆者在疫情間觀看人文風景方式的差異。並探討潛意識、象徵和符號的運用,錯置與扭曲影像的再現,以構成新視覺的產生;第三章則從風景畫常用的建構模式─幻象、美化、錯置和模糊,以攝影影像解構、拼貼與重組再現記憶中投射的風景,並實踐形式主義與色彩學的視覺美感;第四章則說明筆者作品中創作與理論驗證。最後在結論中,總結筆者的整個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力圖由圖像的轉譯與文獻的研究來佐證自己的創作語彙,並揭示自我反省不足之處與對未來的自我期許。Item 存在與荒謬:音樂劇「徒勞無功馬戲團」創作研究(2014) 陳宣義; Chen, Hsuan-I福音劇具有悠久歷史及傳統,在聖誕節期演出的聖誕劇更是其發展重點之一。東吳大學安素堂劇獻委託筆者製作音樂劇《徒勞無功馬戲團》,期予能創作一齣結合神學、哲學及藝術高度的作品。本文從聖誕劇歷史脈絡來整理固有表現及可能發展性;並從哲學角度切入,探討荒謬與存在主題有關的哲學思想。以存在主義中的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 1813-1855)及卡繆(Albert Camus,1918-1960)為例進行文獻探討,前者為有神論、積極性存在主義的代表;後者是揭發人生荒謬性的文學創作家。最後是貝克特(Samuel Backett, 1906-1989)與荒謬劇場的文獻整理分析,將哲學思維帶入劇場藝術創作中。 本研究以「徒勞無功」主軸發想,運用「馬戲團」概念為形式創作音樂劇,藉由相關創作的文本分析,引用其中表達存在與荒謬性的手法,綜合應用進行二次創作的轉化。並運用藝術指導的專業於戲劇創作歷程中,將欲表達之價值觀與意境具象化,透過視覺傳達設計方法將主題內容做有效傳播。 本創作實際演出兩場,以檢視研究成果。為達到福音劇目的,先解決人不覺得需要神的問題,利用存在主義角度呈現人生的存在與荒謬性,引發觀眾思考背後意義,帶出基督信仰的救贖觀。本研究將理論與實務做整合,以藝術指導專業為統整,展現存在主義精神的時代性與在地性,並開創了福音戲劇的新格局。Item 壓解與消散—簡志剛生命議題創作探討(2014) 簡志剛; Chien Chih-Kang生命是否是平等的?是否有價值?又是否生命的存在有任何的意義? 在生活當中總用本位、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任何事物,從小在都市生活的我,對於水泥建築中常見到的所謂動之物多是螞蟻、蟑螂、老鼠等所謂「害蟲」,捏死一隻螞蟻或發現一群螞蟻而大肆殺戮時並不會連結起關於生命這個議題,也不會在心理有任何起伏,看到蚊子停於牆面,大部分的人也是伺機將其打死,毫不考慮的。打中後心中只是單純而完全的喜悅快感,甚至就將屍體一直留在牆面,毫不在意與理會,好似牠不曾存在或比無生命的物質更加沒有價值意義,我曾於住家門口看見一隻被車子輾死的老鼠,眼見牠從飽滿但變形扭曲的軀體狀態漸變為乾癟而重疊到後期變成如紙片一般只剩下薄薄一片外在形樣,最終形體與厚度皆消散至完全不見。 那段期間我開始時是以噁心與懼怕的心情經過,而隨時間演進,除了對其物質狀態改變感到好奇之外,也開始對生命價值存在的意義和人性與社會結構問題進一步思索。 原本創作動機起點是觀察到被輾扁動物及新聞所示之社會價值的種種個體現象等,後續進一步思考延伸到了萬事萬物的普遍現象,而我所觀察到的種種現象事實攤於眼前,迴盪在我的腦中,所感興趣的、想要探討的不單是對人性的批判,更是對實存現象的理性提問,作品就如發佈一個真實的假消息,展現一個經營造的事實,在發聲的同時、創作的過程裡,自然的透露出創作者從主題選擇、想像擬態及著手實作所歷經的思考波折和理路轉變。 關鍵字: 壓解、消散、存在、生命、擬態、水墨創作Item 時空.視域-「生命體驗」系列之繪畫創作研究(2007) 林奕如本論文以「時空.視域」為主題,是指從一個已受時空環境影響的個體,面對無法切割的過去,對存有的一種體驗與感知場域。「生命體驗」系列之繪畫作品基於此概念探討「記憶的沉思」到「生活世界下自我與時空存在的想法」。本文撰寫分五章,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並在名詞釋義中詮釋創作主題「時空.視域」以及「生活世界」。 第二章 針對個人創作理念論述,探討與思辨近代美學觀點、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繪畫創作哲思等對個人繪畫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 討論筆者創作內容與形式,主要創作的媒材與技巧。 第四章 作品說明與創作歷程分析並配合圖片說明,可以從本章理解筆者創作觀點及繪畫創作目的。 第五章 結論中檢討本次創作研究歷程並對未來創作方向的可能性作一說明。Item 消逝與存在 一種逝去而殘存或再生的美感(2012) 賴其發; Lai, Chi-Far消逝與存在的概念乃是建立在世間存有物的死與生、或無與有的循環轉化的現象之上,人們觀察體悟到所處時空中無論動與靜,此循環永不衰竭的運行著,並因此有了本能情感上的反應、心智思想上的變化,加上社會、文化、時代的氛圍影響,而產生了許多同中有異或異中存同的想法、歸納,甚至衍生了各式各樣的藝文創作。 本創作研究作的創作探討之題材乃是以單一圖像為主,在試圖檢視、討論此 圖像在社會文化上的種種象徵寓意或所傳達之訊息,並依此進行分析與歸納後,建立或加強圖像和「消逝與存在」此主要創作概念的連結或關聯,並進行「消逝與存在」創作概念的研究及探討。 消逝是一種不易感知但又劇烈的持續運動狀態,不易感知仍存有被感知的可 能,這並非是完全無感,此讓人聯想到世間似乎存有一股難測卻又不能否認的神祕力量,人們常以鬼神精怪稱之,此次繪畫創作即以怪誕鬼魅氛圍的形式來呈現,而鬼神畫像亦是中國水墨畫傳統之一,故在繪畫型態上能有所傳承,但亦非是完全模仿,而是融合創作者自身對所生存時空之體察轉化而來。 現今社會雖科技昌明,但這些詭譎怪誕陰翳之說從未因科學的灼灼光華而消 失於無形,反而因傳播技術的推波助瀾,讓這些魍魎形象因而更加鮮明生動,深入人心,畢竟,喜愛幻想是人的天性,這些陰翳鬼魅就憑藉著人類的幻想而生存延續,形象也隨著社會文化、人性情感之更迭狀態而有所變異。 在理論分析歸納之後,最終以顯露著消逝情感的骷髏鬼魅形象作品來呈現此 創作研究之成果。Item 生命的異想空間─許瓊鎂孕育圖像之創作探討(2010) 許瓊鎂; Hsu, Chiung-Mei以自身孕育生命的體驗,作為自我與時代下生命觀的研究探討,思索宇宙萬物的源頭,觀看人類生殖行為的本質,詮釋人生哲學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並透過文獻探討與相關藝術脈絡分析,試著從藝術家情感的表露,追尋孕育生命的美好,思考孕育生命對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意識及環境改變來重新解讀當今社會現象。 創作的來源即是與胎兒間互動思考,從心聆聽,摸索這生命空間存在的異想世界,以內心的生命紀錄方式,呈現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的孕育歷程,表達內心深處真實的情緒變化與創作時主觀情感語彙表現,省思生命的真相本質以及人類對孕育生命的深層價值思考。 藝術是關懷、撫慰人類心靈的特殊語言。透過深刻的繪畫方式,實際的創作表現,重新認識自己,表達對於生命的體悟及主題意識形態,傳達出屬於個人的藝術符號。Item 變‧時間感─郭伊玲創作論述(2018) 郭伊玲; Kuo, Yi-Ling本論文以「變‧時間感」為研究主軸,以自身經歷發想,觀察外在事物的變化,探究環境變遷與生活異動下,所產生的個人式的內在時間感,藉此觀測生命歷程中的自我存在狀態。 隨著時間流逝,不停的經歷變化是日常體驗,使筆者開始思索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首先論述時間感與人的意識是彼此交織、相互滲透,時間綿延不絕,人的生命體驗也是連續不斷的歷程。接著透過哲學、文學、美學等資料蒐集,彙整出相關的文獻理論,加深、加廣的擴充「變‧時間感」的研究面向與視角,並從東、西方繪畫史的脈絡中,找尋相關的創作題材與形式的流變,分析不同藝術家如何運用圖像的變化、變動、錯置等方式來詮釋個人式的時間感。另外,以彩墨創作的形式展露生活體現,用寫實的圖像來表達變的意象和時間的流動,並藉由象徵的曖昧性,間接的剖析自身的意識狀態。最後在系列作品的題材轉變與演繹下,檢視或建構外在物質環境與內在自我意識的共存之道,進而更真實、積極的面對生命歷程中的變化。 事物變動蘊含著時間的軌跡,生命消長展現時間的存在。此研究探索過程中,筆者重新的解讀時間的感知、生活的變動和自我存在的意義。Item 凝視存在-劉雁萍自畫像創作論述(2016) 劉雁萍; Liu, Yen-Ping歷來許多藝術家都畫自畫像,不論表現形式為何,其創作構思多是來自於對身體與意識的感知,然後轉化為藝術語言,傳遞自我的情感。尤其在當代的表現中,更傾向於呈現藝術家自我意識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本研究以「凝視」概念貫穿整個研究內容,首先從探究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自畫像的內在意涵著手,以了解藝術家畫自畫像在心理層面上的意義。接著以藝術治療的觀點,來探討藝術家在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經由不斷凝視自我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然後分析他人、創作者、自畫像、觀者之間透過「凝視」的交互作用,所引發的「凝視效應」。 在創作的部分,則是以自畫像為創作主題,透過對自我的凝視,探討自身外在形象與內在意識,並運用油彩、壓克力顏料、炭筆等媒材,以具象,或抽象與具象並融的表現形式,呈現自我的存在狀態。最後還能經由創作歷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釐清束縛自我的原因,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超越自我,追求更積極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