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
    (2011) 朱書麒; Chu,Shu-Chi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
  • Item
    反省與覺照-人體與自然結合之創作研究
    (2008) 陳韋辰; Chen Wei-Chen
    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包括一切客觀的物質現象和主觀的思想現象—從微塵到世界,從活質到人,從感受到認識,都是時時刻刻在運動流行、生滅變化著。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一切現實,不過是一堆變遷著的現象的總和;同時,在複雜的事物變遷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生滅代謝,都和它周圍事物互相聯繫、互相影響,而發生著息息相關的因果連續關係。這種宇宙萬有、生滅變化、互相聯繫的規律,佛法叫做「因緣(各種條件)所生法」。 這一系列發生、發展、消滅的過程,在佛法上總稱做「諸行無常」。宇宙間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生滅不停的假相,可惜人們習慣於主觀的妄想執著,不能從客觀的真實上來看問題,因此便不明白這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貌。 畫者試圖藉由具象寫實之平面繪畫創作,表達「賦宗教及哲學意涵之平面繪畫」,而佛法中的「緣起」以及「無常」之觀念則是整個創作思考及鋪排的主軸,目的在於嘗試以視覺藝術作為傳輸媒介,將宗教性觀點傳達給觀畫者,或未曾接觸宗教思想的群體,激發其對於生命有另一層次的理解與省思,甚或減除過多的「執著」。 本文為創作形式的論文,故撰寫的重點在於筆者論述本人之平面繪畫創作,而非偏重學理的研究或探討,亦非探討宗教及哲學相關的理論。
  • Item
    「快樂樹蛙―表象下說不出口的真實」 湯其涵的創作論述
    (2014) 湯其涵; Tang Chi Han
    本創作論述以人之存在為論述主軸,從日常生活的行為與心理層面切入,探討當代人對於現實壓抑所生成的生活情狀,闡明筆者對繪畫創作的理論核心—表面的快樂反映的其實是壓抑的本質。 本研究論文架構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乃緒論部分,解釋筆者創作思想之動機與目的。第二章闡釋當今社會底下的人之生存狀態及其心理,主要以海德格的存在理論、高夫曼的社會學理論與羅洛.梅的精神分析學說為本篇創作論述。第三章為創作方法。以青蛙為主角,利用擬人化方式呈現的寓言故事和青蛙圖像背後給予的意義,可獲得人的生存信息。主筆者使用相同創作方式來描述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形。第四章從前面幾個章節提到的文本,梳理後建構出筆者繪畫創作之理念與創作方法。第五章個別闡明筆者十五件繪畫作品之創作理念、形式、媒材。第六章為結論,乃對系列作品構築一個完整理論之心得,以期待日後作品能有更精進、深度的發展。
  • Item
    蕨行間-水墨繪畫創作研究
    (2011) 陳梅君; CHEN,MEI-CHUN
    能在台北生活,是需要勇氣與毅力,與不被打垮的精神,需隨時保持上場應戰的心態。在生物界,生命的堅韌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各自發展絕佳的能力與技巧,絕處逢生,好比自己的存在定位與生存適應力。 本研究從觀物自然的蕨類造型,空間生存的共生觀念為起點,去探討生命的生存方式與堅忍的精神性象徵,進而頗析自己內心對於環境的所處感受與領悟。 蕨類的幼葉造型,非常醒目而特殊。像是問題的符號在人生上產生疑問態度。捲曲的造型,打開時又如同伸展的雙臂,是一種領悟理解的人生觀,外以物造型為趣,內可以透出自己心中思想,以物喻抒情表達作者內心的語彙。 『從精神分析到存在主義』、『象徵意涵到象徵主義』、『符號與象徵記號的傳達』此範圍做為作品創作的中心思想。作品創作主題以蕨類型態的造型表現為傳達。創作形式與技巧,以當代思維為考量,帶入了西方技巧、哲學理論、東方的精神性,空間感等一種複合式的當代水墨。 本研究共分六章節分別為: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蕨行間創作理念與象徵符號探討 第三章 蕨行間創作主題概述 第四章 蕨行間創作解析 第五章 創作作品說明 第六章 結論
  • Item
    武俠的存在與虛無-Neo科幻武俠漫畫創作研究
    (2016) 魏良成; Wei, Liang-Cheng
    『武俠』是華人獨有的奇幻文化,千年來真實與幻想之間相互交織,形成了看似『存在』又碰之『虛無』的武俠信仰,既真且幻,既有若無,基於武俠如此的特質,本研究試圖從現實與虛幻的兩個觀點去探索武俠文本,從『俠』的內在思想觀點與『武』的外在視覺表現形式兩個面向來分析武俠作品。 內在的思想觀點方面:運用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來探討與分析『俠』的各種層面所呈現在『真實』社會的人性意涵;分析武俠作品中的敘事結構、敘事的形式,作品所要呈現的主題與說服的手法。 外在的視覺表現方面:分析武俠圖像漫畫類型作品,探討其中的畫面、構圖、造型的表現技巧與手法,研究相關的武俠漫畫論著,汲取學術的專業觀點,對武術研究的學者與武術家進行專家訪談,來對照驗證相關的武學表現論點。經由這三個部份的研究及分析,來探索武俠作品外在的視覺表現意義。 最後探討武俠與科幻的關係,武俠中關於虛無、虛擬的幻想部份。運用物理學三大系統理論與科幻的角度來分析『武術』真實與虛幻的原理與創意,並運用科學理論作武術創意的延伸想像,推演創作出中華文化的『科幻武俠』風格。
  • Item
    貓與自我-梁敏婷創作論述
    (2016) 梁敏婷; LEONG, MAN-TENG
    筆者為獨生子女,從小雖然衣食不缺,但缺的就是陪伴,對動物的情愫也特別深,尤其是貓:柔軟的身體、晶瑩如琥珀般的眼睛、天生優越的體操本領......一直被牠數不清的特質深深吸引著。回想成長階段,父母為生活忙於工作,從小就有大量的時間獨自在家,確實是從孤獨與繪畫中渡過的,渴望熱鬧的同時又必須學習孤獨、習慣孤獨,慢慢地反而享受起孤獨時的清靜。藝術創作除了治癒了童年那份獨處的不安以外,更成了筆者的興趣。到了成年大學外宿時,終於有機會養貓,學習如何替貓洗澡、修剪指甲、生病時餵貓吃藥等等。貓對人類的態度,既溫柔又霸道,這些與我行我素的貓共處的日子,每天都充滿歡樂,某些時候,甚至在貓的身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一切皆因童年與一隻小乳貓結下的緣,促成了筆者產生出「貓與自我」這一創作系列的果。與其說用創作去研究及探討貓的一切,倒不如說這是一個筆者透過貓與創作來探索自我生命的實驗過程。 本創作研究以筆者日夜相伴的動物——貓作為主要創作題材,藉著從年幼至成年後對動物之情以及自身精神感受轉化成題材、形式及表現的探究。
  • Item
    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林佳瑩繪畫創作研究
    (2018) 林佳瑩; Lin, Chia-Ying
    摘要   本篇論文以「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為主題,目的在討論人存活於世,受諸種社會規範,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希望能謹慎的將所研究的學理依據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並融合形式技法的試驗與開發,找到適當的思想根源與創作方法,進而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和成果展現。   以筆者碩班期間的系列創作為主要論述重點。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將養殖場、工廠、家庭這三個不同的生活環境狀態結合,衍生出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各種情境,思索人類在社會中受諸種規範下,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包括在社會關係場上的諸種社會現象與狀態、各種社會角色在社會地位上的階層行為等相關的問題。以社會做為一個母體,在各種規範與限制下,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亦無法實現自身理想,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冷漠,使時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疏離感,一種失去自我的無助感,彷彿處於一種隔離狀態。   將無形和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種種規範與限制,視覺化呈現為幾個不同方向的表現風格樣貌,並尋求一個較為貼近筆者觀察的創作方式,盡可能貼切的述說筆者對於社會行為的類型與表現、社會行為的模式化等種種問題的直觀感受與客觀觀察。希望藉由視覺藝術表現,找到個人表現風格,同時也將人類在這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生活樣態,就當下的情境與感受,對應到雞在養殖場的各種生存形態,以作更深入的理論探索。 關鍵字:社會學、異化、存在主義
  • Item
    自我的存在-郭錦屏動物寓言性水墨創作
    (2018) 郭錦屏; Kuo, Chin-Ping
    本文是以個人的存在意義為論述主軸,探討筆者在現實的社會環境裡,為能保有個體獨立的存在意義與自我價值,對任何境遇所選擇的自由,並透過信念及希望確立人生觀,在逐步建構出「理想的我」過程中,試以繪畫藝術記錄內在情感狀態所經歷的轉變。 為脫離對生命體驗的虛幻敘述,筆者以動物作為一種象徵和隱喻,將抽象以及模糊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動物的實體形態,試以兩者概念間的共同性為基礎,牽引起彼此的關聯,再透過寓言的創作形式,來體現筆者對於現階段人生意義的探索與抉擇。 本研究論文共分五章節,第一章緒論部分為說明研究本文初期所建構之概念。第二章為學理依據,以存在主義為基礎立論,再從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 1905-1997)的意義治療學與馬色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的希望哲學來深入闡述現代社會下,當人於自身環境中找尋存在意義時其心理所感受到的歷程變化。第三章即透過以上研究,強化創作理念並說明實踐部分是以動物喻己的創作形式,通過梳理人與動物間的關係後以寓言的表述手法達到情感寄託的目的,並說明作品內容的主要構成要素。第四章則以四個系列的創作,詳細解析每件作品的理念、表現方式與創作過程。第五章為結論,在消化外在新知識與梳理內在精神價值後,期待能以更成熟的心智來面對日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