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2011) 朱書麒; Chu,Shu-Chi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Item 圖像混搭遊戲-台灣當下次文化現象之繪畫研究(2010) 李承道本研究旨在探討圖像混搭在台灣當代繪畫藝術創作上的應用關係,共分為六章。台灣是筆者所居住的島嶼,在過去的年代經歷了戰爭和種族間的爭奪,數次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島嶼整體的開發程度,人們對於文化在地性的堅持已經鬆綁,任由各種國際間主流及非主流的文化進出,因此,島嶼上的人們能任意穿梭於文化的邊界,文化的融合也意味著原有的文化產生質變,後現代主義仍然當道的年代,圖像的任意挪用跟台灣當代藝術主體的建構有何關聯? 由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名詞解釋。第二章藉由國際超前衛與後現代藝術探究圖像混搭的藝術理論,釐清諧擬、擬仿、挪用在創作手法上的區別,透過後現代哲思及古典遊戲理論的佐證援引支撐筆者對於在當代藝術創作所應持有的態度。第三章從繪畫藝術的正典延伸到寫實繪畫的批判性格,重新分析台灣藝術發展透過環境變遷與的演繹脈絡,釐清時代產生的問題如何藉由應有的態度因應而創作。第四章說明創作內容、形式、與技法,敘述作品中的物件所引導的符號與意圖,亦簡述創作過程中繪畫以外的前置作業。第五章介紹筆者研究所就讀期間,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技法與媒材等創作概觀,根據《國王遊戲》系列十一件作品解說。由第六章作結論,做為本研究的理論實踐及檢討印證的對象。Item 街廓漫遊-社區圖像創作研究(2011) 李坤興本創作研究論文主要以筆者漫遊於街廓、社區途中所經歷之街道景觀、人文風貌等圖像作為創作研究之題材,將所觀察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與生活片段景象,透過平面繪畫之媒介,以具象寫實的創作表現形式,描繪出隱身於老舊社區寧靜、平凡角落等各種事物中的親切感與樸素之美,同時展現寫實景物背後的特殊意涵,並結合筆者自身的生活歷程與經驗之深刻感觸,以呈現筆者對生活的體驗、思維與情感。 本研究論文組織架構,依序陳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創作理念,在研讀、分析美術史中各種美學理念與藝術家生平、作品之後,並以西方美術史的寫實主義美學為創作論述基礎,以及接受照相寫實主義與台灣懷鄉寫實繪畫風格之影響與啟發,將創作研究之作品內容、形式、媒材與技法逐一論述,並分析每件作品之創作緣起、作品內容的呈現、構思與畫面的安排、創作過程與情感之表達。再以此次創作研究之心得與未來研究或創作目標的方向作為總結。 期望能透過此藝術創作的實踐,傳達筆者生活中的體驗與感觸,在人們不斷追求金錢慾望與物質享受的同時,能看見傳統街廓屹立不搖的生命力與希望,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以及日漸冷淡的人際關係中,能夠感受與體會到務實的生活態度與真摯的人情味、與俯拾即是的生活美感。Item 「討海人‧意象」創作研究(2011) 駱文旭; Lo Wen Hsu淡水是充滿藝術與人文的地方,筆者離開家鄉已經二十幾年,昔日的漁村景象如今已經消失。本研究以「討海人‧意象」為題,藉此回憶對於童年故鄉土地的一份情感,也對父親漁民形象的再現。期望台灣漁港文化能夠獲得關注,為人文藝術盡一份心力。 本創作在理論上透過人文主義的思想與實踐,期望開創屬於自己的繪畫道路。從寫實主義中強調,藝術的表現絕非僅在於刻畫單純的表相,而是擁有更高的真實,在描寫平凡中創造出不凡的價值。透過印象主義的技法,探討繪畫中光線與色彩關係,用觀察和感受,體會自然界物體變化。強調藝術創作要與土地結合,更重要的是認同在地文化。 創作中以油畫為媒材,採用寫實的手法,忠實呈現「討海人」與「船」「魚」、和「群體」之間的互動關係,表達出個人內心感受的創作理念。在此過程體認到,藝術不僅要表現真實,在生活中「提煉」出更高的意義與情感,繪畫更要傳達感情與思想,讓人感動引起共鳴,這不是結束,而是另一階段的開始,再次引發創作動力,期許未來研究和創作。Item 廢墟之美 鄒春祥繪畫創作(2006) 鄒春祥摘要 科技文明的進步,一方面帶動了城市的改造,另一方面卻也將過去的建築物徹底的消滅與破壞。近年來,我的故鄉─高雄市左營區正面臨著社會文化與經濟環境轉型的強大衝擊,因此使得當地景物隨之造成明顯的改變。本研究的創作主軸是定位在描繪改造中的城市—左營地貌。在創作研究的過程中,我以一個在地人的觀點,去思考左營一帶廢棄的建築物所引發的視覺感受與創作靈感,並進而採取藝術創作行動。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是探討廢墟建物描繪風格的形成與精神內涵。第一章,研究動機,最主要是檢視左營這一個地方,正面臨都市計畫改建,許多是筆者兒時的記憶角落,目前已遭破壞或消滅中,因此表達心中的感觸,而思考文明衝擊下所產生的廢墟。第二章,文獻探討,企圖從美術史中各個流派描述風景,人文的資料中尋找創作的材料。另外參考美學家所論述美的形式與語言,從中得到對自然界所下的定義差異作為比較。 第三章,創作技法和理論基礎以樸實、和諧為核心價值。分成英國風景繪畫、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拉斐爾前派、魏斯水彩繪畫等五部分來做一說明。並藉由水彩,油畫繪畫媒材,表達個人對左營地區廢墟建物的關懷和生命的探討,同時也剖析個人在創作中所表達的作品含義。第四章,創作媒材和技法,介紹個人在運用媒材和技法的實驗心得和效果。第五章,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與未來展望。 希望藉由這次研究與創作,讓社會大眾對左營地區舊時代的回憶產生關注眼光;同時也擴及其他正面臨拆除的老建築物上。從這次創作研究中,筆者深深體會到舊建築物是具有特殊的情感,然而現代文明在進化過程中,勢必對這些過去的回憶形成淘汰與威脅。而個人能夠藉由繪畫創作展示,重新喚起人們對舊建築物的省思與回顧,並進而對廢墟所遺留的價值,能相對得到適當的保存與維護。Item 吾土吾民-許瑞展水墨人物創作論述(2013) 許瑞展; Jui-Chan Hsu歷代中國傳統水墨畫較少有關懷市井小民的作品,近代,受西洋藝術的影響,水墨畫家在創作題材有很大的突破,寫實人物的創作漸受重視,畫家個人對家鄉本土的情感與關懷,常是個人創作的重要內涵。在本創作論述中,我用觀察寫生的方式來呈現水墨,除了個人記憶的影像,也應用攝影將生活中攝入的人、事、物影像不斷在腦中反芻、思考,嘗試讓生活入畫,將水墨的墨韻融入生活!在快速流轉的時光中,捕捉住當下,將人物的表情、動作、情感……,細膩自然的轉化成為水墨創作內容,透過寫實美好的生活意象,讓稍縱即逝的時光昇華成為永恆! 本研究從中外人本思想、人文關懷之意涵出發,探討西方人文主義的藝術創作起源,以及西方藝術家的作品,也了解中國傳統水墨寫實人物的創作發展;汲古潤今,再探中國傳統水墨技法和人物的表現特色;最後,台灣水墨的本土意識、在地關懷、豐富的當代水墨人物創作形式,都是充實精進個人水墨創作必得分析探究的。 此次研究,我對市井小民寫實題材的關注,除了保留傳統水墨畫的筆法和墨韻,再加入西畫的光影、布局、設計等創作概念,也大量運用膠和礬突破水墨技法,創新藝術形象和語言。人物畫創作強調作者的氣質、修養、精神追求綜合塑造的畫面品格,要在表達人物特殊的、內在的、本質的美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實現畫面形式與表現內容的統一、人物形象與作品情意的融合,用豐富的藝術底蘊,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讓觀賞者不僅僅有感官上的美感體驗,還能引起情感共鳴、融入藝術作品的情境,並寄託個人的喜愛、憎惡、哀傷、快樂、回憶等各種情緒。希望個人水墨人物畫的創作表現,不只是畫家本身藝術符號的堆砌,更能再現市井小民生活的真善美意境。Item 勞動中的美感-勞工生活圖像(2011) 吳佳謀傳統農業社會勞動者是社會金字塔結構的最基層,他們的人數最多、影響的範圍最廣,也可以說他們是社會金字塔最堅固,最重要的份子。台灣以勤儉及勞動聞名,近年受到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勞動的結構產生大變化。因此,筆者透過分析研究「寫實主義」畫派的社會意義及其以勞動者為題材的畫作中所蘊含的人道精神及社會關懷,以理解藝術家對再現現實世界的精神意涵,及美學概念,作為本創作的基礎。 本創作研究主要是探討台灣基層的勞動者,尤以建築工人為主軸。在都會地區,因建築物林立,且進行多項公共工程,建築勞工比農耕勞工更常見,由於工作的要求,建築勞工身型也較粗壯。雖然工作艱辛,收入不豐,建築勞工很有尊嚴的以身體勞動的方式,回饋社會大眾。 本創作研究在於表現自然客觀存在的形體與色彩,先從藝術社會學的層面深入的探討社會與藝術的互動,及藝術活動對社會生活的反射與再現、聯想與移情,進而了解勞動與自然藝術、勞動與人文藝術、勞動與嚮往藝術的混合意義,並運用審美組合的能力,加上油畫的語言,藉由具體物象寫實的平面繪畫創作,把建築勞工與環境─人與自然─緊密的結合,再現勞動者外在堅強的毅力及內心深層的期望,呈現出打動人心的藝術表現,希望能激起社會大眾對勞動者的重視及關照,為勞動者贏得生命及生活的尊嚴。 關鍵字:勞動者,寫實主義,建築工圖像Item 「記憶‧顯影」-照片圖像與意象再現的創作研究(2011) 吳品瑢本研究從自我的生活圖像出發,借由此一媒介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記憶的存續,透過影像的再製呈現及還原當下的人、事、物、地,並一如歷史般的經由繪畫作為連結刻劃出過往的視覺經驗,引發人們曾經共同存在的真實感。誠如康德所言:「美是愉悅的表現」,由此來闡明藝術無論是貴賤或貧窮、主觀或是客觀的表明人的思維意志,圖像確實能為我們創造出美好的普世價值 在創作作品中,將孩提時代的人物圖像,輔以攝影美學所呈現的照片場景,運用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基礎,視覺圖像的象徵主義,以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透過生活中的物品,經由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對照、挪用、拼貼,將我們生活上的林林種種,隱含在不斷逝去的記憶裡,猶如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超現實的慾望更顯真實與甜美。 從台灣早年的生活型態中,發掘民間藝術起,讓擁有這塊土地的人們體認到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是一脈相傳的,而裝飾藝術與色彩的試煉為得尋求更多元的創作方向。而「記憶‧顯影」-挪用舊照片來再現心意象的創作研究,正是喚醒著我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不帶批判與芥蒂的單純信仰。Item 勞動者「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哲學」之創作研究(2009) 李弘毅台灣在二次戰後五十餘年間,西畫家受到外來美術潮流的刺激,在快速的藝術活動交替中,接受歐洲的繪畫傳統、吸取東洋繪畫經驗、美國當代思維的刺激,以及堅持傳統繪畫功能的前蘇聯與中國近代繪畫的影響。繁雜而龐大的藝術資訊對台灣藝術同時作用與影響,使台灣的藝術發展顯得多樣而龐雜。鑑此,筆者透過藝術理論、藝術史與繪畫創作探討,對法國「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印象主義」與「俄羅斯社會寫實主義」等以勞動者為主題的作品,進行分析與比較,嘗試以台灣勞動階層的生活型態為主題,創作「勞動者」系列作品。希望透過此研究,理解以勞動者為主題在繪畫中的藝術性、社會性與美學意涵。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索創作的藝術語言,包括勞動者主題、內容、形式,希望表達出對台灣勞動者獨特的生命觀察。筆者以熟悉的農漁民工作、樸真面孔與土地為內容、並重新組織形式,試著將抽象的複雜情緒轉成具像的表現手法,又結合接近特寫方式處理人、自然與土地的緊密關係。希望藉本創作研究,對個人藝術創作做更清楚的定位與釐清。 本篇創作論文以六個章節為架構,以下為各章節之摘要: 第一章、 緒論: 敘述筆者創作之動機與目的、創作內容及方法。 第二章、 題材探討與創作思想: 探討關於「勞動者」文字意涵與此類作品在西方藝術的脈絡和美學特質。 第三章、 勞動者與其繪畫美感之關係(理論基礎) 探究寫實主義繪畫風格與勞動議題的關係,釐清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勞動形象何以成為繪畫的美感表現,並從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異看勞動中的英雄象徵。 第四章、 創作的形式與內容 試述個人創作形式與內容,並以單色背景與大特寫主題的結合表現,處理不同的時空感受,並解析當代繪畫的常用手法。以構圖、光、色、形及油畫語言,突顯勞動者辛勤的肢體勞動象徵與樂天知命的生命態度。並藉由平常生活中與記憶中的勞動英雄的形象,探討台灣勞動階級勤奮的精神與敬天的道德實踐。 第五章、 媒材使用與作品說明 試簡述個人媒材使用並逐件說明創作作品。 第六章、 結論 個人創作心得與未來繪畫展望。Item 李梅樹寫實繪畫之研究(2008) 洪誌敬李梅樹,為藝術堅持到底的前輩,一位對藝術推廣始終如一的長者,畫風寫實淳樸,寫實的道路是開始,也是結束。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與實地的考察方法,從許多研究李梅樹的專書、期刊、論文等評論中,分析歷史文獻的紀錄,並加以分門別類,希望能將整理出李梅樹寫實藝風格成因探究,進而了解作者和畫中人物互動與觀看角度的情形。 以下是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目標與方向: (一) 探討李梅樹寫實繪畫的淵源 (二) 分析李梅樹寫實繪畫的歷程轉變 (三) 了解李梅樹寫實藝術中的特質與內在意涵 (四) 探究李梅樹畫作的觀看方式 探討李梅樹的繪畫淵源可以了解到李梅樹寫實風格的成因,進而分析李梅樹繪畫歷程的轉變,探究出李梅樹寫實風格的特質與內在意涵,藉由這分析資料的研究方式更可推斷李梅樹從一而終的寫實堅持,從中得以更了解李梅樹的寫實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