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道法自然—楊喆水墨創作論述
    (2021) 楊喆; Yeung, Chit
    本文探討當代水墨創作與傳統水墨畫繼承發展的課題,從筆者自身對老莊的道家自然審美觀的理解與認知出發,以道家自然觀中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及批判性思考特質來審視其創作,進而了解自身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思想的相關性。當代水墨創作與自然美的關係,對筆者自身創作產生啟發與借鑑作用。在道家自然審美觀的觀照下擴充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筆者運用非傳統文人畫筆墨表現方法來詮釋山水的抽象性,當代水墨創作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連接,具有承先啟後發展的意義。針對當代水墨創作發展的意識啟發,其意識包括了自然審美的發展歷史內容,拓印的發展歷史背景及繪畫史論中非文人筆墨思維發展的歷史,前輩水墨先行者對水墨新技法中的拓印技巧運用方式的功能與意義。筆者運用拓印技巧形成的人體元素意象而呈現抽象山水的表現,是人體與大自然的內部結構與功能呼應的關係,是中華文化基因中的道與自然的體現。 第一章主要是簡述了研究的動機、背景、內容與範圍,以明確論述的方向及重點;第二章扼要說明老莊自然與審美觀的重要理念,闡述老莊自然觀中的「道法自然」內涵與自身創作的理論依據,再從拓印的發展的源頭、內涵及發展去了解分析其審美意識,以五位前輩先行者運用拓印技巧特性中分析其審美意識,從中得到不少感悟與啟發;第三章主要是闡明個人創作理念的特質,是「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山水作品意象融入身體造形元素的理念,即是與道家自然審美觀的密切關係的緣由;第四章透過分析個人創作媒材、技巧、形式與內容來詮釋「道法自然」的創作審美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第五章透過具體分析個人不同系列作品的特色來說明如何實踐「道法自然」的創作方式及內涵 ; 最後第六章是個人對水墨創作發展方向提出相關觀點及自身將來繼續探討方向的論點。追求繪畫的自然而然的風格特色正是「道法自然」的自然審美特性。透過自身創作理念與老莊自然審美思想對話,體悟藝術創作的「道法自然」自然審美特性的重要性,創立自身藝術創作特色與理念,是探索當代水墨創作的意義及價值的地方。
  • Item
    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 再造太魯閣峽谷的創作研究
    (2010) 呂坤和
    創作研究的意義在於創作實踐可能性之拓展以及創作理論之探索,透過深入探討繪畫技法與學理,試圖以此將創作的領域大為擴展與理解。筆者認為,做為一位台灣的山水畫家,應該用心體會台灣的山林形貌,反應本土自然與在地特色,見證時代的脈動。因此,筆者希望藉由相關文獻理論的梳理探討,充實繪畫創作的美學思維與提升創作技法的研究 本創作研究論文以太魯閣峽谷作為題材,以「如夢之境」為題探討新的山水創作組構與表現的面向。論文共分五章,依序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如夢之境山水境域的再生。第三章:創作如夢之境山水的美學與實踐。第四章: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系列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 本論文採用法蘭克福學派中阿多諾的美學理論,以藝術的社會批判功能及「間離」創作手法來論證「如夢之境山水的建構」之意涵,並從中國歷代的哲學思想中,汲取道釋思想、空間意識,加以整理、融會,轉化為個人創作上的泉源,藉此深化創作廣度與內涵。反映在筆者以太魯閣峽谷為題材的山林夢幻作品中,探索它在山水創作中的獨創性與地域性,透過個人對當前台灣環境生態的體認與觀察,作為創作研究之切入面向,繼而開展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 新的社會型態促進新的時代氛圍,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必然會有新的感受與新的表現方式;筆者從生活體驗出發,嘗試將藝術的「間離本質」學理與實務探討結合,應用現場寫生進行創作整理的資料,以「如夢之境」四大系列「峽谷美的呈現系列」、「峽谷山河變色系列」、「峽谷超越真實系列」與「峽谷原鄉關懷系列」為創作主軸,將太魯閣峽谷的形貌與生態變化,擷取記錄,再應用各種媒材工具以及水性壓克力顏料、版畫的拓印技法,以壓印、擦拭等手法,進行各種技法的實驗、挪用、混搭與重組。巧妙地記錄出山水景觀的變異,意圖展現太魯閣峽谷如實若幻的夢境,來彰顯藝術的批判功能,讓「夢境」的呈現是以虛假性、擬境、反諷來批判現實。建造屬於自己理想中的「如夢之境」,不僅完成山水繪畫美學與技法的探討,更完成一系列「異在性」特質的山水創作。
  • Item
    球體/謂語—李孟芳水墨創作論述
    (2013) 李孟芳; Meng-Fang Li
    此研究以球體作為創作的對象,藉由探討山水繪畫在歷史中的意義,與現今所具有的表現性,以球體的結構來進行當代的山水詮釋。 山水畫在此研究中,以風景作為一論述的角度,來進行創作表現形式上的呈現,球體則是創作中表現的基本形式,筆者的一系列創作則由此延伸,產生不同樣貌的風景表現。 研究先以球體在東方中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東方思想觀的連結作為探討的主軸,進而引出球體在風景的繪畫中所能呈現的樣貌。筆者則是以「石」的質感作為一球體在實質上的表現。 無論是球體或是「石」本身,在東方繪畫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筆者則是接續球體與東方思想觀的討論,延伸其與山水畫的連結。探討球體在創作表現中,以風景形式展現出的可能面貌。 筆者並藉由討論自身的創作作品,進行開發以球體作為素材的可能性,球體為一個圓的造型,本身就在意義面上具有無限的可能,創作並不是只單單要表現出我眼所見、我心所思,而是在過程中我對「對象」也就是球體自身,所展開的追尋與辯證,並開展出創作更多的可能。
  • Item
    夏一夫(玉符)繪畫之研究
    (2007) 張俊雄
    中國繪畫的發展,在各個時代都有其開創及筆墨上的突破,基本上這些突破也都依循在傳統的文化本質中發展,這樣的文化本質縱使在非漢族統治的朝代,似乎也能得到認同而得以延續。但是這樣的觀點,在民國之後產生了一些變化,國勢衰弱的影響下,對於傳統文化似乎也產生了存疑,面對傳統水墨畫也有了一些改革及反省。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不論台灣或大陸都對水墨畫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看法,雖然政治情勢或文化政策也一度影響到兩岸繪畫的發展,但是這也無法阻止水墨畫發展之局勢。 當然如何在既有的傳統文化特質中,尋求水墨畫的新徑是重要的,以文化移植的來解決文化改革,最終似乎也只能得到暫時療慰的假象,要解決這樣問題,或許必須回頭來面對自己的文化。因此,在創新及改革中還能保有傳統的文化,也就是最能展現文化特質的文化反省。 夏一夫在台灣畫壇默默的耕耘了數十年,在水墨畫的創新上,也有了些許的成果。但由於與畫壇間的往來並不密切,真正認識他的人屈指可數。因此本文就夏一夫繪畫的幾個面向,來探究畫家的繪畫資料及成就。由於當代的畫家,相關文獻的討論較為不足,因此文章較為著重在畫家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本文主要的章節重點有畫家的生涯、與藝術界的互動、藝術風格的形成及藝術成就的探討等四個部份。畫家的生涯主要是記述畫家的生命歷程,以及生命的經驗對於往後創作的影響。藝壇的互動部份,是在探討畫家與藝術界的往來,藉由釐清畫家與藝術界的關係及生命的經驗,整理出畫家繪畫當中的精神史。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從畫家的藝術學習、自我探索及風格創造三個部份來探討畫家創作的歷程。畫家的藝術成就,是以美術史的角度,來討論畫家的藝術定位。但是實際上有關畫家的相關探討實在有限,在此筆者提出了個人研究的微薄觀點,這一部分也尚須往後有更多的討論。 本文資料來源多為畫家提供的原始資料,圖像也多為筆者經由原作翻拍的圖檔,經由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於畫家資料做一完整的建檔,以期對往後有志研究者,提供可為詢查參考的資料。
  • Item
    時空臥遊:洪小澎的水墨VR創作論述
    (2018) 洪小澎; Hong, Sio-Pang
    筆者本次嘗試融合山水畫與電腦技術,創作新媒體藝術作品。前半以理論為主,為第一至二章。第一章作為緒綸,先提出筆者分析水墨創作於當代跨領域趨勢中的情況,筆者的研究動機是基於當代現狀的,再對本次研究橫跨山水藝術與科技藝術兩個差異較大的領域,進行分析及說明。其於本次論文及創作中的研究範圍,其界定的原因是基於如何的研究限制,以及主要的術語釋義。創作理念先梳理筆者對線條繪畫乃至對山水畫空間構成的喜愛,再提出電腦技術結合山水的幾點特殊性,以釐清本系列作品於當代、於水墨、於科技藝術的意義。第二章說明本系列作品的學理依據,分別從山水之臥遊、園林之遊賞及科技藝術虛擬實境之沉浸,梳理三者各自的文化脈絡,並探究三者的共同臥遊意趣,再系統整理園林融合其餘二者時所出現的藝術性、當代性問題,是否仍能呈現臥遊的美學感受。 後半則偏重創作論述及結果分析。第三章說明創作方法,第四章則分組討論四個系列作品,從初期的平面繪畫,至發展三維山水的互動裝置系列,到後來的穿戴式VR系列,到最後回歸平面卻仍能進行虛擬實境臥遊的全景360系列。第五章則進行作品的分析說明與總結,對本系列作品的各個衝突性進行辯證。
  • Item
    初、盛唐時期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
    (2018) 譚惠琳; Tan, Hui-Lin
    本文以初唐、盛唐時期的敦煌石窟壁畫為研究對象,探討唐代早期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 首先,本文從初唐、盛唐時期壁畫山水的構成母題入手,將其拆解為山、石、樹、水和雲,分別分析其元素風格。初唐時期整體而言以暈染為主,勾線為輔,盛唐時期則繼承初唐風格,並存在複雜化的變體,加之新的風格,在石窟中都尋找到了較為合適的位置各自體現,表示此時石窟藝術富有多樣性和成熟度,形成了多元並存的局面。 其次,本文分析初唐、盛唐時期對於場景的刻畫和塑造,結合山水構成之外如人、動物、界畫、交通工具等的其他母題,參考母題分為野外、庭院和天界進行探討。進而,研究此時期空間結構的處理主要方式,涉及到窟內視線的引導,壁面內的分割,畫面內空間表現、敘事方式和視點設置,母題之間的關係等問題。再從中尋找歷史和地緣的淵源和關聯性,意在梳理此時敦煌壁畫山水的發展脈絡和所受影響,並簡單探討粉本、留白等問題。 最後,本文探討此時期敦煌壁畫山水對後世敦煌壁畫及相關山水畫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分析敦煌壁畫中的山水表現所反映的唐代畫史畫論中人們對於「山水」觀念認知。從敘事功能轉變為象徵意味,由此討論山水畫科的獨立標準。
  • Item
    心境─侯憲堂創作論述
    (2020) 侯憲堂; Hou, Xian-Tang
    心境隨每個人的生活背景而有所不同,且也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化,不同的時空當然內心嚮往必然是很不一樣,對那渴望的空間我們存在著一種美化的理想,也許在那寧靜的思想中頻頻對我召換。 既然對心中嚮往的的意境有所幻想,那麼就用筆者所擅長的筆墨,毫不掩飾的把它表現出來,這樣的水墨表現,可讓自己沈溺於山川林霧的寧靜空間,也讓自己短暫的逃避世俗的心靈騷擾,在這尺幅的山水間,心是遼闊的,是安詳的,拋棄塵囂的罣礙,讓靈魂自由自在穿梭於傲松草廬中,遊蕩小橋山澗上,觀看那雄擴壯大的山巒疊翠,也可漫步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奢望的暇想空間不也是繁忙的人情社會所缺的嗎? 因筆者寄情山水之情濃郁不可得,只好透過繪畫方式表達內心深切的情感,在以山水為主的繪畫思想上,運用了不同的山林景觀,也適當的加入點景物象,除做為畫者與觀賞中寄予的靈魂出口外,也能使整個畫面豐富多彩。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在一起,透過技法與空間景觀的營造,努力展現筆者內心那種嚮往的世界,藉此虛擬的畫面洗滌世俗的是非,坐擁片刻靜心後,讓觀者可拋開當下現實的煩惱。 本研究在水墨創作中將「心」與「境」相互連結,也就是把心中嚮往的心境具像為眼界能看到的實境畫面,透過這個真實的畫面給每個觀賞的人都可透過潛在的靈魂自由的進出其中,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當然內心都有回歸自然的衝動,或許我們不能隨時倘遊山水之間,但面對我的作品您卻可寄情於眼前的山水間。 本論文共分有六章節,第一章緒論有四小節,主要內容為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步驟和名詞釋義,第二章「心境」的意象與「山水」的連結共有四小節,主要內容是論述南宗與北宗的意象型態,皴法用筆的表徵與作用,山水結構分析和歷代的著名山水畫家的介紹,第三章「心境」創作理念的分析與探討,共分有三小節,主要內容有象徵性的符號組合分析,多點透視的畫面與遷想妙得山水的創作意境探討,第四章創作形式與內容分析,所要分析的內容為創作的理念與歷程,創作內容與題材的選擇與創作形式、技法與媒材,第五章個人創作作品解析,本章以演進的過程分為雄壯系列、意境系列、現代系列,第六章結論,本章為對筆者過去創作上的省思與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墨染水鄉山城-方紫泉創作論述
    (2019) 方紫泉; Fang, Tzu-Chuan
    論文主題「墨染水鄉山城」是以中國山水畫形式,運用筆墨與彩墨之媒材繪畫描寫觀賞生平對週遭大自然景物的自娛,同時透過大自然的描繪可展現自我的見識。 筆者以至國內外各地遊山玩水的旅程中,將所見不同區域的大自然風景及特殊人文魅力的視覺響宴及親身的體驗,以想像用語言描述出杜撰的故事,將腦海中製造的圖像繪畫出來。換句話說在創作過程中是自由驅馳,直到作品完成之前是無法百分之百預知其成果將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風貌。直到與人共享,才能算作成功的作品。 本論述中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第二章:闡述「水鄉山城」景觀寫生之動機、古今山水生態的對話、傳統墨染的風格演變及中西方景物觀。第三章:個人創作理念、創作的思維、筆墨的呈現、觀念的改變與創新。第四章:個人創作解析與表現、創作題材的收集、作品構圖的經營、筆墨特性與技法的呈現。第五章:個人作品解析。第六章:為本文的一個結論及個人期許與展望。
  • Item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2019) 楊采頻; Yang, Tsai-Ping
    藝術可說是生活的調劑者,山水畫最難人可貴之處,是在於它具有詩性及感性,更是超然物外,氣韻生動,讓人觀賞後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清澈的水是透明的,不僅映出各種外部影像,也深入人們的內心之中,透過水的不同型態,引發個人對於人生多方面的思維,水的意象很多,意蘊豐富。 水的表面現象常給予人一般印象是”柔”與”弱”是水的表面現象,或者說是水形態的一個方面,但是在筆者的觀念中,這水的”柔”與”弱”並非意味水缺乏力量,水在柔弱中蘊含著剛強的韌性,石頭經過水不斷的浸蝕與滴落,便將堅硬的石頭穿透,鼓勵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水還可以改變多種形態,這個特點似乎與人格的品格行為相似,例如:水在氣態柔弱似無,在液態的水柔弱無物,但卻難以使其受損,如固態的水為冰,冰很堅硬,但卻易損,易碎,如性格暴躁的人脾氣火爆,爭強好勝,但有時卻因此而易受挫折和遭受損失,但是,靜態的水又讓人內心寧靜,不會擾亂人的內心,消除外界事物對內心種種干擾。 筆者在空閒時,喜歡參加登山涉水與大自然接觸的活動,身邊有青山、綠水、飛瀑相伴,身心感覺無比舒暢,山中的寧靜、見到瀑布如水花飛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細聽溪流的潺潺流水聲、霎那間體悟人生之道,願自己心境能像如水的柔性及精神,因此決定這次創作透過自然界中山水瀑布的美,運用筆、用墨來傳達筆者對山水瀑布自然現象,得以遷想妙得進而觀察作為研究的繪畫題材,再將瀑布「具象」符號,筆墨來傳達「抽象」的意念,對瀑布所形成千變萬化,煙霞朦朧之意象,令人遐想,徒增筆者對創作靈感想像空間,運用水墨畫詮釋瀑布精神所在之意境。 中國山水畫發展,數年不衰,由流傳所存下來的畫蹟、畫史、畫論和考古出土中的資料可顯示出來,自古以來得畫家頗多,宋人於此尤為精彩,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飛瀑直下,讓觀畫者隱約聽到山谷泉聲,其溪泉似斷非斷,源遠長流,淙淙流水訴諸為有形的實體,觀瀑長流使得筆者在緊湊的生活步調,尋回發自內心的舒暢與寧靜。 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反映,因為喜歡大自然瀑布的動、靜之美,再者,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亦行之有年,希望藉由此次能揉合傳統與自動技法對瀑布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企圖在此能找到自己的形式和風格,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形與色的融合產生獨創性美感,山水瀑布的物象是有限,在似與不似之間如何在創作中為心中意象之境。在中國山水畫裡無論在技法或認知上都會更加邁進一步。
  • Item
    閒賞山水畫山水〜王素珍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王素珍; Wang, Su-Jen
    論文題目:《閒賞山水畫山水》,以「閒賞」的審美觀看視野,作為本論文的座標。而論文探討的時間深度,從渾沌的神話開始,一路走向線性的歷史。因此,神話的山水觀,是本論文的切入口,繼而臚列分述山水進入歷史後,分別在儒家和道家哲人們的觀看下,自然山水如何被披上人文哲思。以及騷人墨客的敏銳感官,及其五色彩筆的揮灑,山水又是ㄧ番綺妮風采了。除了厚實了閒賞山水的奇「趣」外,山水也成為藝術家們,創作取材的後花園。自然山水因神話、哲人與詩人不斷增衍其意之下,使得閒賞山水與畫山水的樂趣,增添了不同時空,才能疊映出的厚實感,其生發的妙意與層次,更是姿態萬千的。而山水畫外的曲終江上之致,也因時空的積澱下,吹拂的更為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