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境域轉換:東西繪畫創作之融合與再思考
    (2011) 楊安東; GAVRILOV ANTON
    藝術是一種來自生活中任何微小力量的具體呈現,其本身就具有哲學因子,無須刻意尋找,因此,研究者企圖在看似平凡的表現中,試圖去尋找畫面中對生命的各種解釋。這也成為作者研究論文的首要動機與目的。 水墨畫中的留白在畫作中所呈現的「虛」、「實」、「有」、「無」的視覺效果與心理感受,是水墨畫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水墨畫的重要精隨。本文藉由水墨的留白用法、美學意涵和西方畫作中的空間感,進行對照,以便說明東西方對於空間與意境上的處理方法與美學觀。 本論文研究內容與範圍主要建構在以下三大部分:第一、西洋繪畫與水墨畫中有關越界與共通感的問題。第二部份、西方繪畫與水墨畫中有關形式問題的探討。第三部份,近年來創作主題論述—「境域轉換」與「心‧域‧轉換」作品分析。 在創作理念部分,本文將分析東西方藝術表現的相互影響關係與東西方理論對於這個議題的探討情景進行說明。這包括了中西方畫作因技法與美學觀的不同所呈現在線條與空間感的表現方式。其後將形式主義理論進行討論,並針對留白在水墨畫中的運用,進行文獻回顧與探討,以作為分析個人作品的創作理念基礎。 期望在延續西方的造形觀念的基礎下,融合中國空靈的傳統,冀望藉此擦撞出另一種新的創作火花。
  • Item
    形式與意念---線性、平面性及空間性的繪畫之創作研究
    (2008) 吳佳樺
    摘 要   閱讀與思考的連結,在此一時空中已成置入性的概念形象,快捷的印象無法再度並仔細的去細細品味物象的透視變化,線條、平面性及無感的空間如何在瞬間的波動中轉化為意念層次的展現手法,創作出我理想中的意念表現。   藉由感官認識外在的世界時,理智與知覺「顯性面與隱性面的掙扎」中需要追求平衡點,只因兩者並非並存而是共存在自身同一創作之中,不可避免有意或無意識地接收對象物之特徵,令思維透過組織架構起認知的意念,產生全新的創作形式,本文主要以「自我本位」為出發點,藉由2005年前的創作作品來說明結構主義、建構主義、完形理論及精神分析學說對個人創作的影響,伴隨時空的變異,產生對媒材參與定位的重視,不斷地反覆嘗試尋求與自身形式的密切關係,並從對物象的意象模擬轉化為意念形式,進而援引文學、哲學、佛學、抽象、科技藝術及存在主義來忠誠反應自身的精神意志,從「我」這主體來認知這世界之物象,以2005~2008年創作作品為例,透過創作形式尋求真實存在的自我「形式」之構成,具體體現自我在一定時空間的發展軌跡。 全文以「我」所形成的「形式」概念圖為中心,從自然模擬層為創作的起點,經由自我提升的意念形成與類似象徵形式的「內」與「外」之意涵,再由內化的過程成為意念層中的「裡」與「表」,不斷的體驗與昇華,最終以「我」為本位意念之創始點,創就顯明的線條、平面性的物象造型及佈景式的層次空間,望求帶以東方的物件情調來傳達自我的形式風格,來確切界定自我形式的時空定位。
  • Item
    臺灣鹽水天主聖神堂壁畫圖像之研究
    (2009) 余嘉齡
    鹽水天主聖神堂創建於民國44年,位在鹽水鎮西門路上,如今宮殿式的聖堂外觀及堂內的中式人物造型壁畫為民國75年改建後的樣貌,由當時在任的李少峰神父所規畫,聘請嘉義廟宇彩繪師郭自然父子繪製,成為臺灣第一座堂內布滿壁畫彩繪的天主教堂。 本研究主要透過田野調查,了解鹽水天主聖神堂建堂與壁畫的描繪過程,並以圖像解釋學及風格分析法做壁畫之內容與形式上的解析:首先,為堂內的壁畫所參考的經文與故事依據做一說明;再者,探究其形式上的表現特色;此外,更與西方或中國大陸相同題材之宗教繪畫做一比較,分析鹽水天主聖神堂如何將西方的宗教圖像轉化成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壁畫。 研究發現,聖堂建築之內部陳設及壁畫內容與西方教會有較大的一致性,因其遵行著天主教大公會議對於禮儀之規定,而壁畫之內容主要是參考西洋宗教畫並以《聖經》為題材依據,由此看出天主堂對於神聖教理與聖人故事真實性的持守。 另一方面,在教堂建築之外觀與壁畫的形式上,鹽水天主聖神堂則展現出與西方教堂不同的面貌,建築上大量使用中式建築之裝飾,壁畫上則使用如中國水墨畫般的線條、如民間廟宇的鮮豔色彩,或將人物轉化為中國人的樣貌,這些外顯形式的轉化,一方面和天主教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及台灣的《建設中國教會地方草案》中對於教會在地化的推動有關,另一方面則在於鹽水地區自明鄭時期以來,多神的民間信仰深深影響當地民眾,因此壁畫則借用了廟宇彩繪在形、色上的表現,將當地人民習以為常的神明形象轉化及喻為天主,藉此拉近與當地人民之間的距離,以便達到傳教之目的。
  • Item
    墨戲牡蠣─當代水墨符號之建構:柯驎晏創作論述
    (2018) 柯驎晏; Ke, Lin-Yen
    本文採用文獻探討法、比較研究法、創作實踐和符號學分析梳理個人創作脈絡和學理依據之相互關係。 筆者希望透過研究水墨美學的理論架構,實際運用於當代水墨創作的延伸,主要研讀二十世紀筆墨變革時期之下的諸多文本,進而釐清個人創作之定位,思考創作研究的設定以及企圖形塑多元創作觀。 將個人創作脈絡區分為意、形、質,三方面梳理,意為創作對美學的實踐,主要在於氣韻生動及傳神論的探討;形則是將「似與不似」的繪畫面貌作為形式,套用在作品的呈現;質的部分提出須理解創作媒材本身即是作品的重要美感因素,應在材質保留與人工形塑間取得平衡。 接者由符號的原理解構水墨形符應具備之元素,並提出筆者將「筆墨」視為水墨符號形成之必然因素,試圖以上訴所得之結論引導個人創作,啟示發想個人水墨符號創作之原則,而個人符號之建構透過東方的物化手法,及西方的屬象手段分別豎立不同的典型意義。 創作實踐上分為「後現代」手法與「膠墨」技法之操作,分別論述兩這運用之目的,和技法執行之實況,經營切題又具個人特色之視覺圖式,最後透過個別作品逐一分析,完整敘述創作理念與創作技法之連結。
  • Item
    遊筆暢神-竹君之意象創作
    (2018) 丁姿文; Din, Zi-Wen
    文本說明介紹這次「遊筆暢神」系列作品中研究的目的方法、創作理念風格的形成、創作方法的介紹,在作品的主題中以傳統國畫中四君子之一的「竹」為主要的創作題材,以此為題並賦予新意,運用竹子的形象與題材,加以發想設計構圖,在內容上重新賦予個人理念想法於其中,在構圖中更加以運用現代主義方式,解構與結構竹的造型,在傳統中加以創新變化。另外,在研究中並加以討論個性、性情、價值觀或著說是個人精神在藝術創作中的影響與價值,說明個人思想呈現在這次創作作品中的脈絡。 第一章: 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法,說明研究的目的與動機,簡述創作的經驗與創作的題材方向,並說明藝術多元思潮帶來的影響,藉著研究探求藝術中個人思想與創作風格的形成。 第二章:闡述創作主體「遊筆暢神的意義」,藉由「遊筆」以及「暢神」為主要創作發想來源與精神表現,藉以說明透過寫生遊歷的經驗累積藝術創作題材,以及創作中精神表現層次的價值,個人觀念思想在創作中的影響,闡述藝術形式與意境在創作中的意義,並簡述此次創作主題竹畫之創作歷史源流。 第三章:介紹說明創作實踐方式,表現於於技法的運用、創作的構圖結構方法上,並介紹說明此次創作的主題,以及詮釋主題中的象徵意義。 第四章:個別作品的創作內容方法、表現形式的解說與分析。 第五張:做為文本的一個結論,創作中的回顧與展望。
  • Item
    水墨韻律視覺化形式之探討
    (2003) 游宜群; Yu, I-Chun
    本文的論述重點,為水墨韻律視覺形式之探討,以西方繪畫理論與中國繪畫理論為基礎,進而影響自我創作之歷程,作更深入的陳述和解析,全文內容重點說明如下: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經由此階段性的研究,所得到於不同以往的創作信念,加以闡述。可分四點,一為「書畫共體」:藉由中西繪畫理論,尋其相似之論點做比較;二為「筆、墨、彩合一」:整理筆、墨、彩之相關理論與創作之關係;三為「形式之優勢」:引述西方繪畫之形式理論予以運用於水墨畫形式之革新;四為「平面繪畫視覺化」:將視覺理論帶到中國水墨之創作上,得其新意。而這四點,將作為自我未來創作的重要依據。 創作之思維 陳述自身對水墨創作的思維方向,創作約略可分三方面,一是題材選定,為題材的選擇和創作的動機;二是作畫動機,為自我對創作的態度,及對作品的要求;三是技法追求,以心靈的觸動為基點,選用合適的的技法表現作品。 創作之歷程 就研究的階段,與創作歷程的關係,透過作畫心得的解說,相互驗證。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摸索期:由人體素描切入,先試圖瞭解基本人體構造,從中學習人 體組構所有的可能性。 二、試驗期:為自身與模特兒交談互動與即時所播放之音樂所感受的過程,所得到的感受,時而從中獲得創作感知的學習階段。 三、融合期:嘗試將水墨質材之特有的韻緻發揮,希望將其特色與創作者當時的感受交流,由客觀的質材所能做出的可能性,到創作者將感知整體呈現於平面上所造成的影響,驥望漸漸進入創作的核心,進而得到探討的主體意識。 四、發展期:累積了先前的經驗過程,所探討出的主體意識進行發展與運用的動作。由即時的參與畫室中動態人體之律動與音樂氣氛的感染力中,盡情發揮,釋放感受力與情感,結合平面繪畫空間的安排,與質材特有的屬性作系列之發展與探討,希望不斷積累繪畫的經驗。 五、歸結期:將繪畫經驗所積累之心得落實於作品的展現中,並對筆、墨、色彩交互運用後所產生的關係,作更多研究,並將畫面的營造趨向視覺化效果之追求並希望引發回響與討論。
  • Item
    無限可能
    (2002) 鄭漢禕; Cheng Hann Yi
    論文名稱:無限可能 校 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羅 芳 研究生:鄭 漢 禕 論 文 摘 要 「無限可能」意謂文化藝術不可預見的形式開發和建構態勢;也同時意謂文化藝術包容和多元創建的本質。 「無限可能」,是我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的中心指標,是我所一貫秉持的創作觀念。尤其當我把人類文化發展的時空範圍,拉長和擴大時,我更深刻的感受「無限可能」它所傳達勇於創建和多元包容的意函。今天我以它為題旨敘述我對藝術文化創作的認知;表達我對創作活動所秉持的理念。企求透過對於文化藝術創建的各個層面的剝析,給予創作活動一些深層的詮釋,並對我的創作觀和我的作品加以表白敘述。本文以宏觀的時空視野起始,進而縮小視點論及中國的水墨和書法藝術,再進一步特寫式的把視點放在我及我的的作品上,希望它能清楚的傳達我的創作理念和我對創作的期許。 本論文架構規劃分為六章摘要如下 開場白 「…如果,我們深入各個地域文化,仔細的探索、如夜空星點的眾多表現樣式上,看到人們,應用環境中現有媒材的強大能力,一種屬於「無限可能」的創造力量…。」 由宏觀的視野切入敘述人類文化形式創建的多元並存和包容本質。 第一章 緒論 含動機 範圍 方法 第二章 關於創作 把視野縮小,針對創作的意涵加以詮釋 定位,並就影響創作表現之動能、媒材、形式、風格、元素、技巧分六節闡述。 第三章 關於中國水墨 視野再縮小到中國水墨創作。針對中國水墨畫、水墨符號元素、傳統與現代、水墨的形與神-似與不似、氣韻生動、渾然天成、水墨的改革-改不改、水墨畫的「筆墨」及水墨畫的新形式分九節敘述。 第四章 關於中國書法 視點放到中國書法,對中國書法藝術給予全方位的定位,並就其熟練法則、美學標準、法帖臨襲、書藝創作、自我表現-我書我體,給予詮釋 第五章 關於我的作品 視點縮小為特寫我個人和我的作品,分別就媒材的運用、體材的攫取、樣式的建立和我對作品的期許、創作標竿、作品自述等方面詮釋我的創作觀以及敘述我的作品。 第六章 結語 創作觀念的總結敘述-無限可能 無限可能的未知世界,最是吸引我們,令我們憧憬、幻想、和新鮮、滿足…「創意」即是關連於這個未可知領域的開發、探究、和建立。它是人類最可貴的動力,也是人類文明能夠向前邁進的基石。也許「更新」並不容易,不過嘗試和試圖「更新」的創造意念,也不可能終止。…. 謝幕
  • Item
    群集美之研究
    蔡勝全; Tsai, Sheng-chuan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章 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內容的探討 .... 4 第一節 藝術的形式 .............. 6 第二節 藝術的內容 .............. 9 第三章 創作題材的選擇 .................. 13 第一節 關於繪畫的題材 .......... 13 第二節 市集之美 ................ 17 第四章 創作實踐 ........................ 25 第一節 構思 .................... 25 第二節 作品簡介 ................ 28 附註 .................................... 68 參考書目 ................................ 69 Chapter 1. Motivation. Chapter 2. The representation of Art - a study on form and content. Section 1. The form of art. Section 2. The content of art. Chapter 3. The choices for the topics of painting. Section 1. About the topics of painting. Section 2. The beauty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 Chapter 4. Practice Section 1. Construction of the ideas. Section 2.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orks. Chapter 1. Motivation.
  • Item
    「相對觀」理論之實踐
    洪昌穀; Chang - Gu Hong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於《克倫威爾.序》中曾言 :「美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表現在它最簡單的關係中,在最嚴整的對稱 中,在與我們的結構最為親近的和諧中的一種形式。」相應於我國,唐. 開元翰林院供奉張懷瓘於《書斷.序》中亦云:「雖相剋而相生,亦相反 而相成。」一件事物如何會美﹖美從何來﹖美的形式和原理原則一直是美 學家、藝術工作者所共同探究的課題,在此課題上,我們看到無論中西都 認為「相對的和諧」是一個重要的美感形成依據,至少它提供了我國傳統 藝術造形美感的形式指導,則是無庸無疑。基於此,本文以「相對相成以 和」的「相對觀」思想,來探討書、畫、鉥印的造形美感構成,並融入於 實際的書畫篆刻創作中。藉由「相對觀」理論的實踐,具體呈現出傳統美 學理念與現代藝術創作的相互聯繫。當然;藝術的創作是一項極其複雜而 且微妙的工程,並非套用幾個造形上的構成原則就可成就一件成功作品, 因此文中對於作品的創作或是分析,只能算是種局部性的探討,至於更深 入的概括與總結,則有賴有志於此道者,共同戮力深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