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隱形人:人性底層心境
    (2019) 吳宛真; Wu, Wan-Zhen
    生命議題是每個人避不開的問題,無論在心理學、哲學領域都是重要議題,亦是存在主義的終極關懷,因為我們是人,關心自己為何而活?活得如何?怎麼生存下去?本是應當。如果痛苦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痛苦是平凡人的眼淚,卻是藝術家進行思想昇華、自我跳躍的一次可能性。本文以人生中歷經的苦難為主軸,呈現心境上的體悟和轉變,背後探討的是腹黑人性的相互堆疊。人從一出生後意味著面向痛苦的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交織伴隨著面向複雜,筆者在遭遇無常轉折,看盡現實的冷嘲熱諷後,創作實踐成為生存下去的理由,將底層潛意識意識化,除了是對自己的治癒,也是試圖更加接近藝術本質和本我的方式。「隱形人」是從中發想出的生存法則,透過幽靈這個形象,從中轉移身上的重重負荷。
  • Item
    羅斯科抽象繪畫研究
    曾懷慧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藝術在本土累積的基礎上,融合了由歐洲現代主義者引入的超現實主義與心理分析學理論,在當時特殊的冷戰氛圍與文化處境之下,興起了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繪畫風潮。本論文所研究的畫家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即是抽象表現主義中,被統稱為「色域繪畫」(color-field painting)一類的主要代表者之一。 羅斯科經歷了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的風格之後,大約自一九四九年起,轉向其典型的抽象風格。羅斯科為甚麼創作這些約以二至三個矩形色塊構成的抽象繪畫?他畫的是什麼?他又是如何畫的?這是本論文所欲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以其五、六○年代的的油畫作品為主,並以他的早期風格與幾項大型委託作品為輔助,對其抽象繪畫做一宏觀的研究。 融合藝術社會學與風格心理學的觀點,我們可以說,二次大戰與冷戰時代的來臨,是促使羅斯科風格轉向的最主要因素。由於社會普遍的惶恐與僵滯氣氛,使畫家亟欲退守到內在的世界,並尋求超越現實的精神價值。他強調藝術家應表現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悲劇性的命運與超越的經驗,而抽象形式則是最能有效傳遞這些意義的媒介;並且藉由藝術家形式的引導,觀者也能直接體驗到與之相同的宗教性經驗。因此,為了達成藝術直接的交流,他以極簡化的構圖與表現性的色彩來創作,並配合展場條件與空間設計,烘托悲劇性的色彩與精神氛圍。他並強調唯有透過觀者的參與,作品的意義才可能獲得完滿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