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中國繪畫傳統題材以外之探討--生之困系列創作
    沈政乾; Sheen, Jenq-Chyan
    在本次創作過程中,筆者不願以唯美方式來詮釋畫面,並捨棄傳統歌頌自然的題材,嘗 試站在關懷社會人文與環境的角度,就個人長年的生活感受和體悟,以生活環境中與我們 息息相關的平凡人、事、物作為創作題材。 筆者不認為只有具苦澀的美感的作品方為藝術品,但是也不願以"逃避實際人生與脫 離現實生活"之題材描寫為滿足。唯有面對真實的人生,從踏實的生活裡,對二十世紀末 ,人類面臨機械文明的衝擊,造成心靈的困惑、痛苦、挫折、孤寂和無奈,加以關懷和憐憫, 如此才具有意義和價值。 筆者就自己居住的環境中,將汽、機車、 垃圾、 水泥大廈作為表現題材;在技法材料 方面,則立於傳統筆墨之基點,嘗試於拓印、裱貼、噴、刷、流墨染及反白線,輔助畫面之 處理,期能達到抽象與具像融合,寫實與寫意同現之效果。 本論文內容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中國繪畫傳統題材概說 第三章 傳統題材之批判 第四章 個人創作理念的分析與實踐 第五章 作品賞析
  • Item
    「氣韻生動」根源之探討及漢魏晉三代之發展
    洪進丁; HONG, JIN-DING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氣韻生動」是歷來中國畫創作品鑑的取高原則,各代學者眾說紛紜。本論文之研究 ,在探討謝赫之前,中國繪畫從漢到魏晉的風格演變過程,將各時代繪畫思想和作品 風格相比較,比探索「氣韻生動」之根源。 二、研究結果 先分析謝赫之後,中國歷代學者對「氣韻生動」說的看法:(一)早期──對象的氣 韻。(二)中期──畫家的氣韻。(三)晚期─技巧的氣韻。 其次探索謝赫之前,對象的氣韻生動說的醞釀過程。各時代能達到「氣韻生動」境界 的演變如下:(一)西漢:雲氣和神怪。(二)東漢:動物畫。(三)漢末三國:人 物畫的外在美。(四)魏晉:人物畫的內在美。遲至東晉亡國,山水畫仍在萌芽中, 尚未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 接著總結「氣韻生動」根源於先民們對大自然神秘探索的結果。將萬物根源於「氣」 。漢代人認為「氣」要週流不息使萬物調協和諧,具備「氣韻生動」說的雛形。魏晉 時,氣演變為人格美的鑑賞,在文字上出現「韻」字,加以詩品、文心雕龍等批評文 學的興起,影響到繪畫創作和品鑑的觀念,「氣韻生動」這名詞才在這種環境中正式 出現。 最後,提出「氣韻生動」的定義是:有「氣」才有「生」,有「韻」才有「動」。「 氣韻生動」作為中國畫的最高原則,在於「氣」代表生命,一幅畫即是一小宇宙,其 內必須充氣的循環,才能帶來「生命感」;「韻」代表反應,包含不同時空的變化, 彼上有互相或應的作用,才能產生「動感」。
  • Item
    秀拉繪畫藝術研究
    林金聰; LIN, JIN-CONG
    一、研究目的: 探討秀拉的藝術究竟以什麼樣式完成其「實在」的表現,以及秀拉的藝術中那些足以 成為二十世紀藝術思想的前導﹖本文欲透過對秀拉繪畫藝術和理論之研究,增進對十 九世紀西洋藝術之精神和特質之瞭解,以期有助吾人登進西洋現代藝術的堂奧之門。 同時作為本國藝術精神之參考。 二、資料來源: 所有資料當中,有的自法國託朋友購買寄回,有的自美國購得,有的自師大圖書館電 腦資訊索取獲致,資料當中,包括專著典刊、短評及有關的畫冊,另外,和材料的運 用,多半有賴良師益友們的協助和幫忙。 三、研究方法: 擬定題目及研究大綱,請指導老師磋商,按所涉及之範圍收集論文之內容材料,以圖 文相為應證,互為輔佐的方式進行研究,迥程中不時將閱讀心得記寫在卞片上,分類 儲存作為參考資料,以便按論文章所須取用,依計劃繳交老師批閱,以求如期完成。 四、研究結果: 本論文中,圖片與文章兩者並重,相輔相成,論文之前後章節互為呼應,互有關連。 本研究之結果,發現秀拉的藝術中,乃是結合繪畫和當時的科學理念而成,形對印主 義的一種革命,進而又發展出他觀念的,結構的象徵的藝術,這些理念對於二十世紀 西洋藝術思想有著許多啟示作用,西洋文藝中,注重理性思考的精神,及那種開放包 容的態度,相當有其可貴之處。
  • Item
    西方靜物畫黃金時期研究
    楊恩生; YANG, EN-SHENG
    一、研究目的: 靜物畫在歐洲的繪畫傳統裏,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自希臘、羅馬開始,歷經中世紀、 文藝復興以至十七世紀的黃金時期,靜物畫將當時物質文明的狀態忠實呈現出來。這 些畫反映了當時的人對自然所持有的關於美的或哲性的概念、社會學或經濟學上的理 論或是在歐洲大陸所發生的有關之風格問題。因此靜物畫自是一項值得研究的題材, 因為它是探索廣大繪畫領域之基礎。 二、資料來源: 本論文常引用的參考的資料,分為文獻與圖錄兩部份。文獻資料主要以Charles Ste- rling 所著,一九八O修定版之”Still Life painting ”一書為主。至於期刊雜誌 中的文獻,大致分為四類: (一)靜物通史的回顧與評論。 (二)地區性靜物畫的研究。 (三)有關靜物畫家個人史的探討。 (四)以器物、主題為主的研究。 圖錄式的資料以”Dutch and Flamish Flower and Fruit Painters of the X Vllt- h and X Vllth Centuries 為主,此外也有許多畫家個人的畫冊。然而最豐富的圖片 來源是義大利版的I. MAESTRIDEL COLORE一套近三百本的畫冊。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圖文並呈之方式撰寫,先找出各個時期與地區畫家的代表作,依其風格、形 式分類。然後以題材為主幹,將專明從事此類題材的畫家依先後之不同次序找出其相 互關係。再將同一地區、同一時代所產生之不同風格並列出來,至於同一時代地區之 互影響也在研討之列。由縱向的發展與橫向的發展組成這一部十八世紀之前的靜物史 探討。 四、研究結果: 由術語探源的研究,得知靜物畫自始就有一令人鄙視的涵意,一已死的自然,但也有 一相對涵意一直與它相抗衡,就是靜止的生命。因此,許多原本不為人注目的風俗畫 、食堂畫也可看成傑出的靜物作品。南北歐間風格異同的因素,顯示出任何蓋術均含 有環境的影響,不論地形、氣候甚至遺傳學上之不同種族,均有不同的藝術意欲,不 是隨便模仿可得的。即使一些受外來影響的畫家,也必須呈現個人獨特的風格才能擠 身於一流大師的境界。此外,靜物畫裏兩種自然觀-創造並改造自然與模仿自然-的 對照,顯示不同的美學觀點,在藝術創作上也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資料。
  • Item
    王蒙山水畫風格之研究
    林章湖; LIN, ZHANG-HU
    壹、目的─以往研究王蒙繪畫的範圍裏,大多僅止於概括的敘述與解釋作品,缺乏就 書史觀點來探討其一生繪畫藝術。本文研究,即試圖整理其各期的畫風,以研討王蒙 畫蹟風格為基點,首要了解畫家個人的畫史演變與意義,並期作為今後客觀面對畫家 、畫蹟與畫史等方面綜合批判能力的訓練。 貳、資料來源─除本文參考書外,圖版主要參考:(1)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品(2 )日本文人畫粹篇(3)Richard Barnhart,Along the borded Heaven (4)Jam- es Cahill ,Hills beyond a River(5)Fong Wen,Sung and Yuan Paintings 等 。 參、方法─過去著錄文獻輾轉抄襲,即造成風格解釋的偏失。現代印刷圖書科技媒體 發達,今人所能接觸到的畫蹟複本,其便利了解風格的途徑。本文研究乃本諸「畫蹟 為主,著錄為輔」的原則與方法,按畫蹟創作年代順序進行。 肆、結論─早、中、晚三期畫風之有機結構的演變,非拘泥於一家之法,故能成豐富 之風格。獨善長條畫幅山水格局,寓北方體山水之貌,寫江南山水之質,是其成功處 。畫風廣披,影響明清至為深遠,為中國繪畫傳統開創出另一先河。
  • Item
    十八世紀中韓風俗畫之研究
    申馬利牙; SHENMA, LI-YA
    一、研究目的與動機: 我們東方傳統觀念太強調文人畫,很不重視繪畫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所以文人畫家不 常接受平民生活為繪畫的題材。遂使風俗畫一直,不太發達,就算有一些風俗畫,也 大部分不知道作者,或者沒好好被收藏,而被忽略遺失。這就是本論文研究之動機。 藉著這一次皂研究使我更進一步體認到兩國的傳統風俗繪畫的發展與表現的方式和十 八世紀的中韓兩國風土民情。從這一個基礎上,使我有機會對十八世紀中韓兩國的藝 術,在西方文明衝激下,做了一次好好的反省。--也就是說,東方繪畫應該和現實 結合起來,並且能反映現實社會。這是我選擇這題目的原因和目的。 二、風俗畫的定義和範圍: (一)定義: 簡單地說,風俗畫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描寫對象(主題)的繪畫。--在日本的浮世 繪就是風俗的反映。 (二)範圍: 風俗畫的範圍可分兩方面說:一是題材的範圍,一是材料來源的範圍。 本論文取材的範圍有三個原則: (1)以畫在卷軸上的為主。 (2)筆蹟的畫家作品為主,而古墓壁畫、廟裏的塑像等,尚未能搜羅在內,頗為遺 憾,因為收集材料太難了,當候日後補充。 (3)時間定在十八世紀 中國(康熙、雍正、乾隆、嘉慶) 韓國(肅宗、景宗、英祖、正祖) (在明末清初西洋畫法傳入中國,使中國風俗畫起了很大變化。在韓國是朝鮮王朝的 鼎盛期,也是韓國風俗畫最發達輝煌的時代。) 風俗畫題材範圍定在描繪最能反應當時的人民生活情況的作品:例如,讀書人的詩酒 文會、人民的漁織耕讀、男子的射獵、婦女的閨閣女紅、婚喪壽慶之歲節日禮儀等。 三、結語: 以上是我個人於中韓風俗畫做初步的探索。因為這方面的研究還得要深入基層。很需 要再大量尋民間無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至普遍地深入民間。我以上的選擇僅是先以可 能的條件,架構起來以期後來做擴展研究的論題。先有目標路向,再來充實到民間的 各個層面。使此十八世紀中韓風俗畫之研究更趨於備的境地。 #1015308p #1015308p
  • Item
    繪畫鑑賞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
    何慧芬; HE, HUI-FEN
    本研究基於繪畫對藝術創作之重要性,乃其在藝術史上具有較為遠的歷史發展,且繪 畫亦較為一般人所熟悉,故繪畫作為例證,以理論分析與理論綜合法,進行藝術鑑賞 教學之理論研究,期能有助於改進我國藝術鑑賞教學,提昇全民之鑑賞水準,以促進 精緻文化之健全發展。具體而言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研究繪畫鑑賞之意義與基本要素。 (二)分析繪畫鑑賞教學之哲學基礎。 (三)探討繪畫鑑賞教學之心理學基礎。 (四)闡明繪畫鑑賞教學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 (五)綜合前述研究結果,擬具建議,以為改進我國當前的藝術鑑賞教學之參考。 二、研究結果: (一)根據繪畫鑑賞意義之分析,可見繪畫鑑賞包涵感性與理性兩個層面,唯有兩者 和諧發展才能獲得統整的經驗。繪畫鑑賞的基本要素為繪畫的本質、繪畫的基本要素 、繪畫鑑賞態度、藝術鑑賞的價值判斷,及知覺的心理、繪畫創作與鑑賞的歷程、價 值與態度的形與改變等,這些要素分別從哲學與心理學的觀點加以探討,以作為教學 活動與課程設計的理論依據。 (二)就哲學觀點而言,繪畫及藝術家表現情感、理念與意見,且具有獨立自主之特 性,不同的藝術理論可促進繪畫本質的了解與鑑賞層面。繪畫之基本要素--媒材、 形式、內容乃三位一體之有機整體,必經由各要素與整體關係而鑑賞其美感表現。繪 畫鑑賞態度除保持無關心或同感的注意與冥觀外,且須具有評價的實質行動。鑑賞的 價值判斷起源於個人與觀賞作品間之交互作用,它須提出判斷的理由,故不同於個人 的偏好。 (三)從心理學來看,個人的美感反應與知覺關係密切,觀賞者越能了解藝術創作的 歷程與藝術家知覺表現的方式,則越能鑑賞各類藝術作品,同時個人的藝術態度與價 值觀念常受許多心理機制(制約、習性、疲乏等轉變)的影響,必須加以強化與克服 。 (四)鑑賞教學須善用哲學與心理學研究結果,確立教學目標,教師宜配合學生心理 發展、掌握作品特色、善於安排教學環境,以提供學生有關美感知覺、藝術史知識、 批評技巧與價值判斷等方面的學習經驗,促進鑑賞能力之發展;並評鑑各類學習成果 ,以作為改進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之參考。 三、綜合前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擬具下列建議,以作為改進我國鑑賞教學之參考: (一)確認藝術鑑賞教學之價值,以協調藝術教育偏重創作教學之偏失,俾能統整整 個藝術經驗。 (二)尋求鑑賞教學理論,以作為實際教學之依據。 (三)發展適當的鑑賞教學課程,以引導鑑賞教學之實施。 (四)適度進鑑賞教學與評鑑方法,以提昇全民之鑑賞能力。
  • Item
    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
    黃光男; HUANG, GUANG-LAN
    一、研究目的: 宋代花鳥畫為我國花鳥畫藝術表現之黃金時代,鑑於過去偏向畫史之陳述,而忽略花 鳥畫風格發展之影響,亦因近代中國花鳥畫著重於寫於寫意文人畫形式之追求,對於 花鳥畫純粹繪畫性之表現,較少發揮其藝術價值,亦 本文所關切的目的。因此,就 研究目的而言,將宋代花鳥畫風格表現之多樣性,與形式美之充實內涵,作一深入分 析,將有助於中國花鳥畫之創作。 二、資料來源: 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宋代花鳥畫作為基礎,再參考「中國繪畫總合圖錄」,以及 散見於海內外之圖集,並以國內外學者論文為牽引,依其性質分析宋代花鳥畫風格之 性質,應用資料來自中央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師大美術圖書館,均有助 本文之撰寫。 三、研究方法與內容: 以圖文並陳方法為主,佐以理論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分別就歷代有關本文主旨之研究 者,均得並列比較,並以現代美學基礎與藝術造型原理,對宋代花鳥畫作一整體之了 解,分析其風格建立之要素,以及影響後代花鳥畫創作之方向。 四、研究結果: 宋代花鳥畫,不僅求景求境之寫實,而且來自生活環境需要之創作,神形兼俱,為純 粹極高之繪畫表現,在現代發揚花鳥畫創作之時際,對其風格之研究,有助未來花鳥 畫新境界之表現。
  • Item
    宋代繪畫美學之研究
    潘小雪; PAN, XIAO-XUE
    筆者在研究中國繪畫期間,瞭解中國藝術具有很高的精神性,藝術理論豐富而具有思 辨的價值。若能採取一般美學研究的架構與方法加以探討,必能使凡欲瞭解中國藝術 者都正確而具體地掌握本質而不致陷於艱深玄奧的迷霧中。由於美學較藝術史更多討 論主體的美感經驗,而不止於史的知識介紹,因此對於中國繪畫未來的開創亦能提出 較正確的取向。 基於此研究目的,筆者先從宋代繪畫無論在理論的建立、畫史的編纂、創作狀況的記 載、審美思辨的內涵以及留學作品的表現,都具有美學研究的價值與獨立性,所以使 宋代繪畫思想、留傳作品以及其外緣因素,探討宋代繪畫美學。 本篇研究的結果有下列數點: 一、形神的思辨是宋代繪畫美學的主要課題。 二、形神兼備是宋代審美取向。 三、宋代藝術批評已是有品目和標準,提升逸格為首位,影響後代的藝術品味。就性 質而言,宋代的藝術批評以再創的批評最普遍,評價的批評次之,歷史的批評較少。 四、宋代有關繪畫創作的記載已同時敘述藝術經驗(Artistic expeirence )和美感 經驗(Aestheeic expeeirence ),也就具有美學理論的內涵以及從精神至實踐的創 作經驗之敘述。 五、從留傳作品中可以印證前述之審美思想、藝術品味與創作狀況,成就宋代繪畫內 在一貫自足的美學系統。 六、宋人美感經驗並不耽溺於感官作用與享受,他們較少注意品質與現眾的間經驗環 節而接訴諸藝術的本質。因此,傳統藝術向來有玄奧高深的藝術言論,亦不乏藝術佳 作,但卻較少有統一的概念定義與系統的陳述。
  • Item
    林玉山繪畫藝術之研究
    陳瓊花; CHEN, GIONG-HUA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林氏繪畫藝術生長的時代背景。 (二)闡釋林氏所處的藝術環境與生平、畫蹟。 (三)探討林氏繪畫風格的演變與發展。 (四)探討林氏的繪畫思想及其當代藝壇的影響。 (五)綜合以上研究,及配合臺灣繪畫發展的情形,對林氏繪畫藝術作適當地描述, 期給予以後研究臺灣美術史著一種正確性的先導,更希望能作為現代中國繪畫創作者 之重要參考。 二、研究方法: 藝術創作中除了創作者本身的因素外,尚有許多具體而微的要素;正如藝術本身具有 其自律性,然而藝術品產生的內在與外在範疇二者也具有其存在的價值。本文研究的 方法,即在不偏於內在與外在的範的探討下,採取圖文並呈的方式撰寫。 三、研究成果: 本論文首先於第貳章,藉林氏繪畫藝術生長時代背景之研究,使得傳統繪畫在臺灣的 發展,歷明清、日據與光復後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下,藝術風格轉變的契機,與 可能受到旳影響,獲得較為客觀的認識。其次在第參章透過生平與畫藝之研究,得以 瞭解林氏之家世,家庭,博學多師之習畫過程、參與詩文活動的情形、畫蹟與生平事 略。再次於第肆章中,因繪畫風格的研究,在圖片與文獻二者兼治之下,以各類繪畫 為經,年代先後為緯,依序析論繪畫的內涵、形式技法等特點,使」豐富的藝術形貌 有了明朗而具體的呈現。至於第五章林氏的繪畫思想,在以其所發表之著作為主的尋 繹下,得知林氏有關寫生的方式、三知、繪畫六法的詮釋等繪畫藝術的觀念,係出自 於其繪畫創作心得的凝聚;而從林氏對當代藝壇與繪畫思潮的衝擊時,都有不同的個 人主觀藝術意欲的抉擇,在其以自然寫生為理念的繪畫思想延續下,以一種富於抒情 性與個人特殊筆墨表現方式,喚起自然的美感,而形成其個人的風評;此研究發現, 可用以說明藝術家有意識的抉擇,才是風格轉變的重要因素,藝術創造的根本條件, 乃在於其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