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混生場域之內在奇想—江盈臻創作論述
    (2022) 江盈臻; Chiang, Ying-Chen
    《混生場域》乘載了筆者的內在心理與所處環境,是一個混沌地帶,並且混入異種生物,使這裡成為更曖昧變動的場域,也藉此做為深海意象的轉換符碼,加入這時代變動無常的不安想像,形成心中的混生場域。人們對於美好烏托邦的追尋卻不曾停止過,時間的推演與時代的交替,置身其中的我們總能感受到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便利,然而他並不一定帶我們導向更好的未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科技災害、基因變種、病毒的擴散等環境轉變,變動且未知的恐懼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烏托邦那樣的美好早已慢慢幻滅,人們轉而追尋真實存在而富幻想性的異托邦。 異托邦作為本論述相關的創作研究,其中筆者有自由潛水的喜好,以潛水所見深海意象與當下所處環境結合內在感官感受延伸想像出心中的混生場域與幻想生物,後期更延伸到園林這個中國的異質空間。藉由文獻的參閱及筆者的自我意識做延伸,期望能藉由相關的理學及研究基礎,更有脈絡分析作品,逐步形塑出一個更完整的混生場域,將過去到現在的作品重新歸納,破碎歷程加以審視,讓未來作品有更完整的脈絡與延續
  • Item
    類博物館研究:一個博物館的現象
    (2019) 史辰蘭; Shir, Chen-lan
    「類博物館」借自歐洲語彙,在台灣的博物館學中多指涉為文化資產性質的方法論與運作機能,與歐美應用多指稱以博物館為參照對象基礎有所不同。這個源自西方的複合詞,與九〇年代末期博物館定義不斷擴張的現象有關,指涉不以博物館之名,但有博物館之實的機構。本文為了理解類博物館是什麼,它與博物館的關係為何,它有什麼特色與功能,與對台灣博物館的意義為何,因此從類博物館這個詞彙的來源與應用展開研究,試圖尋找它與博物館的系譜關係後,並提出建議。ICOM等博物館相關組織在為博物館下定義的探索歷程中,不斷吸收與融合文化資產,可以發現擴張的範疇在後現代文化中以「類博物館」為一種權宜之計,使文化評論與博物館學衝突的部分成為必須關照的對象,本文試圖以博物館現實(museality)與傅柯的異托邦(heterotopia)的原則,分析類博物館的物質與非物質關係、時空流動的不確定性與並置等特色,以說明類博物館的開放性,並據此歸納類博物館三種特色:「博覽式的」、「敘事性的」與「時空性的」,以台灣民間廟會信仰為實例說明這些特色是藉由「參與」式的身體詩學經驗,與傳統博物館的「參觀」學習有所不同。最後提出類博物館趨勢的觀察、建議與展望未來,包括在資訊社會新媒體藝術應用衝擊視覺的博物館的經驗,與文化治理類博物館的趨勢中,倡議以倫理介入話語權空間的建置,避免敘事霸權主義的專斷帶來的浩劫。台灣應強化以文化生產為城市和國家發展的重點項目,在國際競爭中召喚話語權,展現實力。
  • Item
    橋段人生 & 異想之境—沈維君繪畫創作研究
    (2018) 沈維君; Shen, Wei-Chun
    本研究主要透過每天上下班沿途的橋樑風貌與想像物件的關聯,探討內心思維與奇幻聯想和日常生活中常見景象的關係。以橋樑作為主要的表現題材載體,透過對城市、橋樑等題材的研究,紀錄、描繪、再現等方式加上馬戲團裡某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實踐創作,進而回歸到內心的初衷。 文中以都市橋樑和馬戲團作為主要描繪的對象,搭配筆者天馬行空的腳本,企圖營造出詼諧、詭譎的畫面空間,形成了超現實的場景。在研究異托邦的空間和後現代虛實的關聯性後,整理一個創作的方向,並用具象的描繪手法去拼湊出這虛構、荒誕的人生舞台劇。期望能用魔幻寫實的方式來幽默面對日常生活的情感或無奈,並為內心找尋一個宣洩的窗口。 最後,在文章結論中,將針對創作實踐過程做檢討。並期許個人在未來的創作上能廣泛涉獵新地域或是新知,使作品呈現多元樣貌,並增加其內容的深度與故事性,期待自己獨特的創作能和觀者引起共鳴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