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林佳瑩繪畫創作研究(2018) 林佳瑩; Lin, Chia-Ying摘要 本篇論文以「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為主題,目的在討論人存活於世,受諸種社會規範,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希望能謹慎的將所研究的學理依據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並融合形式技法的試驗與開發,找到適當的思想根源與創作方法,進而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和成果展現。 以筆者碩班期間的系列創作為主要論述重點。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將養殖場、工廠、家庭這三個不同的生活環境狀態結合,衍生出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各種情境,思索人類在社會中受諸種規範下,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包括在社會關係場上的諸種社會現象與狀態、各種社會角色在社會地位上的階層行為等相關的問題。以社會做為一個母體,在各種規範與限制下,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亦無法實現自身理想,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冷漠,使時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疏離感,一種失去自我的無助感,彷彿處於一種隔離狀態。 將無形和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種種規範與限制,視覺化呈現為幾個不同方向的表現風格樣貌,並尋求一個較為貼近筆者觀察的創作方式,盡可能貼切的述說筆者對於社會行為的類型與表現、社會行為的模式化等種種問題的直觀感受與客觀觀察。希望藉由視覺藝術表現,找到個人表現風格,同時也將人類在這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生活樣態,就當下的情境與感受,對應到雞在養殖場的各種生存形態,以作更深入的理論探索。 關鍵字:社會學、異化、存在主義Item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2002) 王水蓮論文摘要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的生命展現。雖然是個人追求卓越藝術表現的精神作業,但是也需要兼具社會意義以及社會使命,藝術創作與社會有著極密切的關係。俄國美學家普列漢諾夫(Plekhanov)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屬於社會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現象。」 現代人處於後工業、後資本主義、電子媒體的時代。社會價值觀長期被功利主義所導向,缺乏人文關懷的心靈。世風日下,道德觀衰微,在加上社會大環境的惡化,民眾的精神面向空虛、壓抑,在情緒上的宣洩便要求感官刺激的快感。而八卦新聞、窺探他人私生活在媒體的推瀾助波下,滿足了人類的窺伺慾。其中以去年政治人物偷拍事件,所引起的社會失序現象可說是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 《台灣後現代窺現象之表現》,基於上述背景因素而衍生發展。筆者從日常生活中去觀察、搜集當代後現代社會現象的相關資料研讀、省思,從多元的角度分析,避免流於個人的偏見,客觀的將社會生活現象具體呈現為藝術創作。除此之外,表現手法以當代後現代藝術形式為主要形式,例如:挪用、拼貼、寓言、現成物等。因為藝術是以視覺的方法來傳遞創作者的思想。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與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視覺認知與審美觀,進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產生多樣化的視覺語言。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隨著社會的變遷,充斥著後現代社會性,藝術創作也因受其影響而呈現多元的面貌。 本研究期望能夠透過理論的探討,掌握創作方向,充實作品內涵,闡述藝術與社會生活互動關係。Item 傅抱石研究張國英; ZHANG,GUO-YING傅抱石(1904-1965) 從困阨的環境出身, 而能以堅毅的精神, 不懈的努力, 使他的藝 術創作能融貫古今, 終於達到登峰造極的非凡成就。其所遺留下大批的畫蹟和著述, 不僅在質與量均極其可觀, 而且也是研究他藝術奧秘之最佳材料。 留學日本, 感受到東洋文化之刺激, 盱衡時局, 痛斥流弊之外, 有懷於民族藝術之危 機, 而積極展開創作, 以圖勵新。爾後遭遇時局之遽變, 與夫在內心之衝擊與省思, 可說是造成他創造風格與內容豐富多變的契機。 傅抱石如何在表現與再現、稽古與創新、現實與藝術之間的界限上開展其繪畫事業, 與今日我們在創作之中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并無二致。因此本文從生平、畫歷、交遊、 著述等各方面加以推敲與探討; 然而主要還是以作品作為依據, 嘗試作一合理的解釋 與判斷。在研究上綜合了風格、社會學、圖像學諸方法, 嘗試去解開這位綜合古今的 集大成者, 在因應時代遍歷山河之際, 其藝術上孤心苦詣之奧秘。 研究結果, 對於出傅抱石與日本畫的關系, 以及其受到那些日本畫家影響與啟發, 已 顯示了較清晰的輪廓。同時了解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 傅抱石展開了兩種不同之創作 途徑, 并未降低其創作活力與水平。終其一生歷經不同環境, 而能把志趣、胸懷、心 境作不同層面的表達, 在昂揚、成熟、內省三個不同的表現時期。皆各具特色, 充分 發揮其風格典型而難軒輊高下。 本研究嘗試促進對所謂「藝匠」的了解, 也作為自我實現的創作得到某些引導與借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