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疫情.控-彭志成水墨創作論述(2023) 彭志成; Pen, Chi-Chen自新冠肺炎蔓延以來,不確定、不穩定感,是這個時代的共感特色。身為藝術創作者,開始思考該畫出何種作品,去真實的反映當代生活及社會現象。此次創作研究是以自身的經驗及對應內心情感投射,觀照現代人在疫情蔓延下生活改變的多種面向,嘗試以社會觀察者的角色,去記錄疫情時代造成的各種變動與波瀾,創作出契合觀者感情與共鳴的作品。以人為主題,呈現疫情肆虐期間人們所遭遇到各種的情況,如強制隔離、實名制、居家檢疫、疫苗接種等,希望以表達紛擾中安身立命的美學境界。每個人所經歷的社會經驗,會造成自身回應社會的方式,而藝術家回應社會的方式,便是以創作來訴說想法。本論文主要架構,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名詞解釋。第二章:疫情肆虐下:社會現象的思考與研究。第三章:創作理念思維與形式技法,將針對影響創作的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同時從形式特徵與技法的運用進行分述說明。第四章:創作作品解析,共分四個系列「隔離系列」、「循環系列」、「空間系列」、「日常系列」。第五章:結論,提出未來創作的省思與展望。Item 幽微裡的象徵:當代水墨創作意象中的陰柔氣質與指涉意涵(2010) 孫翼華; Sun Yi-Hua藝術,是最隱微的時代見證者,不論是以順應的方式與時代合流,或是以反省的態度與時代抗衡,它都無法脫離與時代的依存關係。台灣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繪畫創作,漸次發展出揉合日本文化及東方哲學的「陰性美學」,可說是非常具有台灣區域性文化的特色之一。本文藉由一種新的閱覽角度,直接面對而不刻意強調或迴避女性的身份,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陰柔氣質為主要觀照對象,藉以梳耙出「陰柔審美」之系統性論述及個人的主題性創作。 本文分為七大部分: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及名詞釋義。主要是從全球化的框架下,藝術風格、觀念出現「文化雜化」( Cultural hybridity )的現象來介入文化傳統性的議題,在其演繹的過程中,「陰柔審美」的創作感知再現於當今文化脈絡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環圍於當代藝術的多元視角的場域中,藝術價值試圖放入後現代主義方法學的解構論、符號學及中西方美學……企圖撥正長期以陰柔氣質為次,陽剛氣質為優之兩者包裹在一起的意識型態;同時透過不同視角下的指涉意涵,試圖讓陰柔氣質於水墨創作此一領域,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審美架構。第二章則透過中西方的文獻分析,其中涵括了西方的陰性書寫及東方的陰柔美學,並以古典水墨藝術中的陰柔原型及作品來進行梳理與解析。第三章的研究是透過陰柔氣質的內涵價值及多元文化下的性別思維,消解傳統的二元論的制式模組,並以陰柔審美所建構的當代水墨創作作品來進行驗證。第四章則介入當代藝術的相關論述,以當代水墨創作中的外顯語符與指涉意涵為研究標的,透過當代水墨畫中的個人語符及在越界中再造新水墨的創探意圖來進行文本的佐例梳理。第五章及第六章則是藉由上述理論課題交付創作實踐的具體呈現,透過內涵理念的鋪陳及圖像形式的嘗試與創發,所提出「懸浮•隱入」的系列創作,再以客觀的自省角度進行作品的分析與檢討。 最後的結論部份,醒出在台灣藝術生態百花齊放的今天,若觀看的視角仍是:水墨與傳統畫上等號,當代與西方水乳交融,水墨藝術是否將永遠歪斜於當代的邊緣。個人相信:只有當陰柔氣質與當代水墨不囿於傳統的定義之際,水墨藝術方有可能自在地與當代對話;陰柔發微的美學氣質,也才能作為繪畫創作中極為重要的價值表徵。Item 方外化物—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 徐祖寬水墨創作論述(2019) 徐祖寬; Shiu, Tzu-Kuan摘要 時代與資訊永遠不斷更新,而改變與突破即為藝術的本質,在社會的求新求變之中,藝術也隨之表述當下心境。本研究以「方外化物」為題,「方外」一詞,泛指時代中所出現的異質元素,而「化物」一詞,則是形容方外之物與作品交會、融合後,所能演變出的各種型態,探討水墨在經歷「方外化物」的過程後,能產生何許張力。 本研究從自身的文化背景出發,以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做為開端,描述台灣經歷多種政權後的社會背景、及其傳承中華歷史命脈之處,依次推移,直到對應各種全球潮流的今天。在這樣的背景因素下,帶入筆者自身成長經歷,由於成長時期的教育與視聽經驗,筆者今日依然有著強烈的東方情懷。 現今社會科技發達、文化紛呈,各類元素都能成為創作中的方外之物,水墨向來是中華文化重要的藝術表現,如今也在繁多的刺激中尋求改變。與其單純的模仿西方藝術、跟隨其創作潮流,筆者更傾向在東方元素中尋求解答,使之與當代材料、精神、圖像相互結合,故副標題為「東方精神之張力表現」,此處以及文章中的所有提到的「東方」,皆為中華文化之指涉。 本研究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以筆者成長的時空背景為起點,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文本探討,從當代心靈剖析至今日的藝術追求,以此做為其後創作研究的參照。第三章則依循文本脈絡,列舉當代作品中相符的藝術家,觀測藝術家在現今環境下的發展狀態。 藝術創作必有其形式與內容,從第四章開始,「方外化物」研究由自身作品切入,在創作探索中發展出各個系列的創作融合,依序從畫面內容中的方外化物,發展至形式上的方外化物,最後將內容與形式整合為一,提高作品的力度及精準度。第五章為本研究的作品解析,見證以上各章節的研究成果,並在第六章做出統整之結論,達成本研究的真正意涵。Item 隱形人:人性底層心境(2019) 吳宛真; Wu, Wan-Zhen生命議題是每個人避不開的問題,無論在心理學、哲學領域都是重要議題,亦是存在主義的終極關懷,因為我們是人,關心自己為何而活?活得如何?怎麼生存下去?本是應當。如果痛苦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痛苦是平凡人的眼淚,卻是藝術家進行思想昇華、自我跳躍的一次可能性。本文以人生中歷經的苦難為主軸,呈現心境上的體悟和轉變,背後探討的是腹黑人性的相互堆疊。人從一出生後意味著面向痛苦的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交織伴隨著面向複雜,筆者在遭遇無常轉折,看盡現實的冷嘲熱諷後,創作實踐成為生存下去的理由,將底層潛意識意識化,除了是對自己的治癒,也是試圖更加接近藝術本質和本我的方式。「隱形人」是從中發想出的生存法則,透過幽靈這個形象,從中轉移身上的重重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