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齊塔伊的藝術與猶太游牧情結
    (2003) 林慧萍
    一九三二年,羅那德.布路克斯.齊塔伊(Ronald Brooks Kitaj)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Ohio)的大城克里夫蘭(Cleveland),為美裔的猶太畫家。其人生大部分的歲月都待在英國,加上猶太人的身分,使其同時生存於不同的種族血脈間,飄泊其中,交織著許多複雜的情感,就某一層觀點來說,他的藝術力量也正萌起於這些相對立的矛盾衝突中。 一位猶太藝術家如何展現他個人的民族風格與特色呢?早年的齊塔伊並不是相當清楚潛藏於個人內在的猶太人性質,直到一九七○年才進入「較有意識的猶太人時期」,在清楚的自我認識後,他更加明確地強調其藝術中的猶太主題,猶太的集體記憶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的大屠殺,使其情感如同十字架的釘刑般愈漸沉重,更督促著他的神聖使命感,運用彩筆以留下歷史的見證。齊塔伊有意識地以倫敦為背景,將自己的繪畫藝術定位為海外的美國猶太人(Jewish-American Diasporist),並透過海外猶太人的複雜心境與心理分析,進行一系列的創作,包括奧許維茲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喬.辛格(Joe Singer)與德意志帝國(Germania)三項主題。 文中第一章先從藝術家的思想著手,探討卡夫卡與班傑明對其猶太身分認定上所帶來的肯定,與受到美國現代詩學的深刻影響,並涵蓋了齊塔伊一生經歷的介紹,以突顯出其漂泊歲月的猶太游牧情結。第二章則是進入齊塔伊畫作的世界,以解其晦澀難懂的藝術風格,並進行圖像的詮釋。第三章即是齊塔伊藝術中的猶太游牧情結,以了解其如何以一步步前進的方式,來親近猶太人的歷史,並展開一系列的創作,來反映出二十世紀猶太人生命的複雜詭異。在第四篇章裡,處理齊塔伊藝術的定位問題。 是故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解開齊塔伊藝術中晦澀難解的圖像之謎,經由對藝術家個人生平傳記與繪畫發展之詳盡認識,可了解到其深具猶太人的游牧情節。珍妮德.沃勒弗(Janet Wolff)的分析,認為齊塔伊猶太身分的確立時期,應集中在一九七五至八五年這十年間,然,誠如畫家本人在面對威妮.漢娜(Werner Hanak)的訪問時,回答到他個人藝術的猶太人時期,事實上是沒有終了的一天。可知,猶太身份的認定與猶太藝術的關懷,正是齊塔伊一生中所要面對的最重要課題。
  • Item
    繫 ‧ 情─平面繪畫題材象徵性與物件間關係研究
    (2011) 朱書麒; Chu,Shu-Chi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相容交雜並存的自由國家,島國四面環海的地理特性,加上文化歷史上的演變,讓我們及其容易去接納許許多多不斷輸入的訊息。而藝術創作者對環境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往往透過使用各種創作的手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理念,或隱喻,或批判,都是體現自己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同時也揭示了藝術與社會變遷間的緊密關係。藝術家期望透過創作的行為來傳達自己的想法,反映自身對環境的感受,進一步將創作具體化表現出根本自我核心存在價值。 本創作研究是以筆者生活中栽種的一些仙人掌植栽來做為主要題材,並藉由對創作題材的喜愛與感受進一步探究其造型、色彩並與其他物件元素或是不同場域結合來重新詮釋。 第一章在筆者的創作中無論是探討外在表象或內在思想,其最根本的源頭應該在於“我”(也就是創作者本身)這個起點,而存在主義正是從此觀點來構築他們的理論。第二章在創作過程的演進中筆者將此將研究所一系列創作分為一個時期三個階段來探討,用象徵主義的觀點來詮釋及統合筆者創作的題材語彙,並提出超現實主義的寫實表現手法來做為作品表現的外在形式語彙。第三章筆者覺得既然創作關鍵是在藝術家的詮釋上,因此精神上的脈絡是一定會延續的,即使是不同時代也許都會因某些事件而產生創作上的心理共鳴,因此研究靜物圖像的發展脈絡與精神性。第四章筆者就自己創作上的題材、形式及表現作更深入的說明介紹,第五章再加強筆者作品的個別創作理念、環境因素及筆者分析檢討後的結論,第六章為此研究做一個總結的反省與對筆者未來創作的期許。
  • Item
    貓與自我-梁敏婷創作論述
    (2016) 梁敏婷; LEONG, MAN-TENG
    筆者為獨生子女,從小雖然衣食不缺,但缺的就是陪伴,對動物的情愫也特別深,尤其是貓:柔軟的身體、晶瑩如琥珀般的眼睛、天生優越的體操本領......一直被牠數不清的特質深深吸引著。回想成長階段,父母為生活忙於工作,從小就有大量的時間獨自在家,確實是從孤獨與繪畫中渡過的,渴望熱鬧的同時又必須學習孤獨、習慣孤獨,慢慢地反而享受起孤獨時的清靜。藝術創作除了治癒了童年那份獨處的不安以外,更成了筆者的興趣。到了成年大學外宿時,終於有機會養貓,學習如何替貓洗澡、修剪指甲、生病時餵貓吃藥等等。貓對人類的態度,既溫柔又霸道,這些與我行我素的貓共處的日子,每天都充滿歡樂,某些時候,甚至在貓的身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一切皆因童年與一隻小乳貓結下的緣,促成了筆者產生出「貓與自我」這一創作系列的果。與其說用創作去研究及探討貓的一切,倒不如說這是一個筆者透過貓與創作來探索自我生命的實驗過程。 本創作研究以筆者日夜相伴的動物——貓作為主要創作題材,藉著從年幼至成年後對動物之情以及自身精神感受轉化成題材、形式及表現的探究。
  • Item
    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林佳瑩繪畫創作研究
    (2018) 林佳瑩; Lin, Chia-Ying
    摘要   本篇論文以「精神性非人化社會動物」為主題,目的在討論人存活於世,受諸種社會規範,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希望能謹慎的將所研究的學理依據與生活經驗相互結合,並融合形式技法的試驗與開發,找到適當的思想根源與創作方法,進而建構出完整的創作論述和成果展現。   以筆者碩班期間的系列創作為主要論述重點。由旁觀者的角度去觀察,將養殖場、工廠、家庭這三個不同的生活環境狀態結合,衍生出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各種情境,思索人類在社會中受諸種規範下,所形成的各種行為與狀態,包括在社會關係場上的諸種社會現象與狀態、各種社會角色在社會地位上的階層行為等相關的問題。以社會做為一個母體,在各種規範與限制下,無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亦無法實現自身理想,每個社會成員的個體冷漠,使時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疏離感,一種失去自我的無助感,彷彿處於一種隔離狀態。   將無形和有形中影響著人類的種種規範與限制,視覺化呈現為幾個不同方向的表現風格樣貌,並尋求一個較為貼近筆者觀察的創作方式,盡可能貼切的述說筆者對於社會行為的類型與表現、社會行為的模式化等種種問題的直觀感受與客觀觀察。希望藉由視覺藝術表現,找到個人表現風格,同時也將人類在這社會中所遭遇到的各種生活樣態,就當下的情境與感受,對應到雞在養殖場的各種生存形態,以作更深入的理論探索。 關鍵字:社會學、異化、存在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