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潛意識中的孤獨感——張佩妮繪畫創作研究(2021) 張佩妮; TEO PEI NEE孤獨感是大多數人在人生中會感受到的情感意識,然而每個人的人生不同、孤獨感的本質也會有所不同。藝術創作在現今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單純的「畫畫」,在面對負面情緒、壓力、孤獨感,藝術是平衡情緒衝突、投射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工具。藝術家在創作中有個人意識下所進行思考的歷程、考慮畫面的表現、色彩及媒材的選擇等等都有其意義。本文將透過現象學概念中客觀的「看圖」方式,詮釋藝術作品中孤獨感之象徵性語言,進而覺察筆者自身的孤獨感之原型,以及創作過程與潛意識的關聯性。此外,本文也將從孤獨感作為出發,探討象徵主義對筆者的影響、創作實踐之過程及作品解析。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Item 自我意象的探索—蔡學敏工筆人物畫創作論述(2019) 蔡學敏; CAI, SYUE-MIN回顧中西藝術史的歷史脈絡,我們可視藝術創作為高超的精神上活動。它絕非是從單純的表象,去作延展與述說。創作上,創作者多以自身的感官經驗,經時間推移與堆積,從自我心靈紓解出來。心理學上,明顯指出「人」從原始狀態蛻變出來,從而獲得獨立性與力量感,此即為個體化過程。個體化的過程中,除受之環境的影響,亦影響其自處環境。為此,在人格的形塑中,包含許多元素: 社會需求、社會價值、行為模式、內心感受與自我評價等,彼此間相互應對與影響。筆者的自身創作,為寫照自我內心,進行自我內心的探索。 第二章的學理部分,主以「自我意識」部分探討,並以卡爾 · 榮格(Carl Gustav Jung)意識系統架構,探討個人心智本位的意識與超個人生命中心的潛意識之間的矛盾衝突。第三章以此學說面向,進一步了解「心靈鍊金」的實踐過程。透過三位華人藝術家的人物工筆畫作品,探討一種轉化生命的物質提煉,外在物質與自我意識等融合冶煉,個人心靈也得以整合。筆者的作品分析與說明,透過梳理筆者創作的過程與理念,以連結與應證出榮格的個體化思想部分。Item 我的青春白日夢(2018) 王文君; Wang, Wen-Chun在繁忙和充滿壓力的現實生活中,筆者時時刻刻都在做著白日夢因為筆者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勇氣,且無法實現的事情總是太多而無奈總是太多,如同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試著在受到壓迫的無奈現實生活中尋找樂趣和自己所幻想的綠地和藍天,並且悠遊其中而暫時脫離了現實生活之中許多的無奈,而白日夢並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被壓抑情慾的表徵。由於社會迅速進步,無時無刻中都在改變著,像力讓人輕易超越現實的限制,看到未來發展的無限面貌與可能。最終,筆者將內心的想像世界注入了一個更全景式的廣闊空間,並企圖引發起觀者在熟悉的影象之中和綺麗的幻想之間進行一場顛覆常理的精采辯證。 筆者於本此探究討論裡,因為自身個性及嗜好及自身情感世界,就將其創作的題材訂於人類之生活及情感題材和自身的不合邏輯的冥思想像世界之中,重新建構不同的視界,擬物虛構創造不存在之景物,筆者透過哲思轉化,提升為心靈的形式,表現豐富的感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