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問石記─蕭博駿當代水墨創作論述
    (2022) 蕭博駿; Hsiao, Po Chun
    本文主要以筆者的創作脈絡為研究內容,而當中大部分的創作源自於生活的體驗,無論是臺灣野柳的地質奇景、敦煌石窟壁畫的文化薈萃、或是中國北京、蘇州與上海等地的園林造景,甚至是筆者置身於大都市當中受到櫥窗文化的時尚偏好,種種在臺灣與中國各個地域的遊歷與體悟,對於筆者而言皆是人文風土的精神感召,亦是啟發筆者創作脈絡的重要元素。  再者,回歸於筆者本文的研究步驟中,將會透過古今中外的史籍考據,並結合文化研究理論的輔助下,如後現代理論與符號學理論,逐一對應於筆者創作脈絡與各個系列作品的內在意涵,深入剖析可見的物質意識,如園林造景、時尚精品等,同時延伸背後不可見的崇拜意識,如消費/物質文化、佛教義理等,在兩者可見與不可見的匯集之處,即為筆者於本文中所追求的問題意識與創作核心,本文最終將解析筆者於各系列作品的創作風格與母題符號,回歸於筆者針對創作概念視覺化的實踐成果。筆者首先在第一章為此研究論文進行研究內容及其方法的規整,並對研究範圍與專有名詞完成界定;第二章則是開展筆者對於「問石記」中的園林研究與敦煌元素的疊合,進行精神與物質崇拜兩者的整合;第三章接續以文化研究的內在視角剖析消費主義、後現代主義以及符號學相關的探源,協助筆者以更具學術性的角度詮釋創作理念;第四章即落實於筆者創作觀念與風格形塑的分析,延伸至第五章筆者近年來各系列作品的圖像說明。最終,第六章結論的部分收整筆者的理論研究結果與創作歷程。  筆者希冀透過本文的研究分析下,宏觀地經由傳統技法的學習與臨摹的創作基礎出發,並結合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觀點,進而揉合古今精神崇拜與物質崇拜的雙重意義,積極拓展筆者對於崇拜意識的創作脈絡,賦予中國敦煌藝術與當代物質文明更為嶄新的內質再生,揭櫫筆者對於當代性的人文見解與時代意義。關鍵字: 石頭、敦煌藝術、消費文化、符號學、當代水墨
  • Item
    台灣創意市集生活美學與消費現象之研究:以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創意社群為例
    (2007) 蕭瑀婕
    摘 要 由於後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藝術在台灣當代社會已經漸漸走入普羅大眾之中,成為生活化的藝術,現代人的美學觀念也因而趨漸多元與開放。「創意市集」蔚為一種新興的藝術活動與消費型態,其生活美學與消費現象,成為創意社群聚集與交流的新場域。 本研究之目的在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方向,了解「創意市集」的發展脈絡與內涵,解讀參與此活動族群的互動方式、消費觀點,與所呈現的生活美學現象,同時從中窺探後現代社會中藝術創作與展現形式的轉變。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經過前導研究之後,藉由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三種質性研究方法,選定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的創意社群-主辦人、創意工作者與消費者,作為研究個案。 歷經一年的研究期程,本研究综合文獻探討與研究資料的分析發現以下結論:一、 Campo創意社群的背景各異,卻因為共同的信念與特質而聚集在創意市集,殊途的三方有所同歸,小眾族群也得以藉此發聲。二、Campo創意市集的舉辦形式為城市獨特的景觀現象,成為創意社群叢聚的美感部落。三、Campo創意社群之中,創意工作者樂於發表分享,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頻繁,彼此存在著承諾與期許的關係。四、Campo藝術活動與當代藝術相較,從產製者、作品、觀者、主導者與展示形式等層面發現,創意市集呈現了些許藝術形式與創作行為的改變。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創意市集主辦單位、創意工作者、藝術教育與後續研究分別提出具體建議,並分享研究省思,以作為檢視與思考的面向。
  • Item
    菩提剋思─蕭博駿彩墨創作研究
    (2017) 蕭博駿; Hsiao, Po-Chun
    筆者採取東方佛教題材做為創作之來源,將日常所見到的流行、時尚元素融入宗教元素中,藉由詼諧趣味的表現手法與宗教的莊嚴感,帶出兩者間的衝突與差異性。筆者創作都與宗教中壯觀的古代佛教壁畫、造像在語言風格、精神追求乃至藝術趣味、美學意境等方面有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至深至淺所有的關連與共鳴,在在反映出人們對於宗教虔誠的精神崇拜所造成的偉大奇觀,經由觀看與膜拜的實踐過程,最終達到精神性的心靈滿足。佛經上說「實相無相」,故此佛不立相;但佛教又稱為「像教」,意謂「以形像教人」,這便為世人留下數不盡的佛教藝術遺產,讓我們得以從中探究、體會那永恆的主題-對色相的覺悟及其所包含的智慧。
  • Item
    異化的日常風景—陳國華水墨創作論述
    (2017) 陳國華; Chen, Guo-Hua
    本文係以筆者碩士期間作品為研究對象,此一系列創作內容為反映自身之於環境社會,藉藝術創作為反思批判之途經。如何使個人水墨創作形式與當代問題之意識有所適切地結合與表達,乃筆者研究與實踐之主軸。 文中以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之現況為探討核心,自第二章節之學理基礎,由馬克思異化論談起,經由法蘭克福學派 工具理性批判、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布希亞後現代消費社會理論作為引述內容,揭示了在長久以來西方工具理性的失衡發展下,消費文化如何透過文化工業與物慾擬像的宰制,橫厲於當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人與環境自然的疏離,亦造成精神意識的貧困,並觀照於筆者生活之台灣社會現況作為舉例。在第三章的思想內容及形式表現,則闡述筆者創作思想,經由日常生活的超商飲食、快餐文化等當代語彙說明與學理之關聯,並與個人水墨山水之創作形式結合,建構一個資本主義中異化而荒誕的空間景觀,予以作品喚起觀者反思、批判日常中的異化現況,是為筆者「異化的日常風景」之意義。另一方面,也透過和筆者在創作形式與主題上相關的藝術家作為對照,其中為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也,以及中國藝術家楊泳梁,乃透過脈絡的釐清和比較,進以檢視自身創作之價值。 筆者於第四章則進一步分析筆者系列創作之內容,由「日常景觀」系列以及「經典挪用」系列作品,說明創作實踐與理念之關聯,與個別內容與意涵。最後在結論部分,筆者重申藝術創作者對當代現象的關注態度,與作為社會批判之價值,於未來創作之期許,希冀持續建構、深化個人創作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