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被動建立的價值—劉威成創作論述(2021) 劉威成; Liou, Wei-Cheng本論文描述、記錄了現代個人與群體的結構關係,並以此為概念創作、實踐。筆者自生活經驗體認到個體透過包裝進而建立形象、而被觀看。本文藉社群主義與現代性社會理論,建構出現代性生態模型,表述在科技、資訊影響下的現代社會關係。以觀眾心理學表述關係裡展演與接收的過程,依據觀眾的回饋給予反應,隨時轉變自身的狀態呈現。人們本能希望的擁有歸屬與認同,在觀看、被觀看關係之中尋求價值認定筆者將這樣的行為心理稱作「被動建立的價值」。對其提出四項特點進行探討,「認同建構」、「變動性」、「保護層」以及「商品化體現」,現代性社會中有良好、多元的資源展現自己,我們將自身轉化為商品,包裝、行銷。筆者以「青銅」為創作主軸,透過其特性和歷史意義對應人與群體的關係。青銅鏽蝕質地根據所處環境被塑造形成,賦予其新的價值認定,同時青銅器於歷史意義上具有給予地位、價值認定之象徵。本文作品以青銅質地與各不同載體轉化融合,擁有新的寓意表述,透過「青銅質地的再現與融合轉化」、「展演與中介表現」、「象徵與寓意」三點討論之。最後,筆者透過本文學理研究與作品梳理自身思想脈絡,接續概念與現代性社會觀點,在往後更深入、廣闊、持續地進行藝術創作。Item 枯杉寂寂―吳上瑋水墨創作論述(2020) 吳上瑋; Wu, Shang-Wei本研究論文是以筆者碩士期間的創作為研究對象,藉此來體現筆者自身以及反映社會環境。本文是以枯木圖像為出發點,在第二章學理依據的部分,先藉由樹的傳統象徵開始舖陳,舉例說明人類自古以來與樹的多種連結,豐富了「樹」意象的文化內涵;接著爬梳盆景藝術裡「文人樹」的相關脈絡,說明其枯、高、細、瘦的美學意義;最後帶入中國傳統水墨畫「寒林圖」相關的脈絡分析;用這三部分來呼應筆者作品中台灣杉圖像的風格及特點。第三章的學理依據使用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的圖像學研究方法來分析蘇軾的〈枯木怪石圖〉,說明蘇軾對枯木圖像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連結,而這也是當時代文人精神在枯木圖像上的綜合體現。第四章開始進入筆者作品中的枯木圖像,並且以圖像學的研究方法自我剖析,第一層是「前圖像誌描述」(Pre-iconographical description),一開始先由作品中杉木的外觀特質及表現形式開始談起;第二層「圖像誌分析」(Iconographical analysis)則透過分類學及歷代文學論述「杉木」的文化意義;最後一層「圖像學解釋」(Iconological interpretation)的部分則闡述筆者對於杉木圖像的個人意義。第五章是個人作品分析,對各別作品一一做介紹。最後第六章為結論的部分,筆者總結作品對當代社會的關注以及藝術的思考,企望未來能持續深化並且提升個人的藝術創作。Item 菩提剋思─蕭博駿彩墨創作研究(2017) 蕭博駿; Hsiao, Po-Chun筆者採取東方佛教題材做為創作之來源,將日常所見到的流行、時尚元素融入宗教元素中,藉由詼諧趣味的表現手法與宗教的莊嚴感,帶出兩者間的衝突與差異性。筆者創作都與宗教中壯觀的古代佛教壁畫、造像在語言風格、精神追求乃至藝術趣味、美學意境等方面有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至深至淺所有的關連與共鳴,在在反映出人們對於宗教虔誠的精神崇拜所造成的偉大奇觀,經由觀看與膜拜的實踐過程,最終達到精神性的心靈滿足。佛經上說「實相無相」,故此佛不立相;但佛教又稱為「像教」,意謂「以形像教人」,這便為世人留下數不盡的佛教藝術遺產,讓我們得以從中探究、體會那永恆的主題-對色相的覺悟及其所包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