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源於愛—祝家媛版畫創作論述
    (2023) 祝家媛; Chu, Chia-Yuan
    本創作研究《源於愛》在闡述筆者自身的生命情感經驗於語言表達限制及文字解讀差異下,通過圖像作為一種非語言表達與抒情。藉由漢字與圖像在漫長文明相輔相成的符號關係中,將愛字追本溯源出人物形象,並將其延伸為有機圖像的創作內容,串連起生命情感經驗的產生與連結,重新定義、了解愛的情感本質:是人從出生開始,透過與世界的交互關係下不斷學習與成長下所產生的情緒感知,即是生命與世界的能量創造。本創作研究通過探討符號學、存在主義及分析詮釋東西方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背景,建立藝術創作的學理基礎。筆者以版畫凸版單版覆刻為創作主軸,並在創作實踐的進程中,不斷探尋版畫作品形式的情感展現與連結。《慾》系列作品以版畫的複數型態,拼接串連起圖像,傳達情感的綿延與龐大。《肉身》系列作品探討版畫中版與圖像之間的存在關係,版的消磨成就了圖像的構成,如同世界與肉身般,能量相互流動、共存共榮的狀態。透過版畫媒材的繁複操作過程以及堆疊語彙,版與紙張之間的能量循環與圖像繁衍,呼應人複雜的情感呈現,是肉身在與世界的層層關係中能量的相通並不斷累積建構著,體現了生命的規律。 筆者藉由繪畫語言的表達及版畫媒材的操作,揉合內容與形式,將所感所想轉換成實體的圖像。在理性與感性之間,體驗和變異的過程中,更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歷程,找尋真實的自我,發掘出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作為往後創作的根基養分,以及對未來進一步研究和創作的展望。
  • Item
    生命印記:姚梧林版畫創作論述
    (2023) 姚梧林; Yew, Woo Lam
    本創作研究《生命印記》主要為版畫以及併用複合媒材的創作手法所進行的一系列有關個人生命經驗的回溯與記憶封存的創作論述。筆者由於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在台灣的大學及研究所生涯中的點滴,自然是筆者創作的主題內容,而在外求學的孤獨與懷念故鄉之情,與同為異鄉人的愛情故事等都是形構自己人格與內心智力成長的因素,也是筆者創作研究的出發點。版畫創作過程繁複,不同的步驟環節都可帶給筆者不同的體驗,不只做為生命故事的載體,也能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不斷的演練過程中更提煉出自我的創作風格。本創作研究透過柏格森的生命衝力、佛洛伊德的創作昇華、羅蘭巴特的符號學、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等學術理論的爬梳,確立筆者的創作理念。創作實踐主要採用凸版單版覆刻、PS平版等版種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找尋自我生命經驗的記憶熱點,來回進行自我對話與思辯,透過版畫創作媒材的獨特語彙、創作語法和形成的語境,在不同時間點反覆咀嚼這些記憶,體驗創作過程帶來的心情轉折與心境的變化。創作主要以羽毛、拼圖及影像為素材,分成《片羽》系列、《凝視》系列、《瞬》系列三大系列,通過版畫創作及環氧樹脂的創作手法進行圖像符號的演繹與記憶的封存,述說個人的生命故事,串聯出生命綿延與成長之印記。 檢視此次創作研究,讓筆者體驗到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瞭解生命經驗與創作思維、學理基礎、創作實踐的相互關係。透過版畫藝術創作將壓抑於內心的思鄉與情傷加以昇華,並精煉出自己的創作技藝和風格。這些經歷都將匯集為筆者往後持續創作的養分與動力。
  • Item
    從《點石齋叢畫》看日本浮世繪對晚清畫壇的影響
    (2008) 張婉瑛
    海上畫派為晚清上海畫壇崛起的一群具有創新畫風的畫家的統稱,為清前期的形式主義畫風帶來巨大的變革,其嶄新的構圖形式與前所未見的繪畫題材,除了畫家本身的創造力,也融合了外來繪畫優點而成。本論文從《點石齋叢畫》收錄的日本風格繪畫做為研究的起點,探討輯錄日本風格繪畫的原因並找尋其來源,發現這些作品事實上是從葛飾北齋《唐詩選畫本》、谷文晁《日本名山圖會》、大原東野編《名數畫譜》等日本版畫而來,而中日兩國自古以來的文化交流在這之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以近代中國繪畫受日本影響較大的山水畫及人物畫為研究重點,試圖從中日文化的交流脈絡和社會背景、風格分析等方法來看晚清繪畫的發展與日本繪畫的關係。作為海派代表人物的「四任」及《點石齋畫報》主筆吳友如,他們吸收外來繪畫的優點而卓有成就,與日本浮世繪巧妙的相合之處,在文中也特別提出來討論。同時,晚清由於石印技術的傳入,其方便、快速的優點,在中國印刷史上寫下新的一頁,然中國傳統的水印木刻仍有現代技術所無法取代的優點,故本研究在結論部分也對中國傳統水印木刻至現代鉛印技術的發展演變作概念性的論述,並輔以第一手出版資料,提供版畫愛好者在研究上的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