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858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澳門青少年對水坑尾街視覺文化影像反應之研究(2022) 尹應明; Wan, Ieng-Meng本研究旨在瞭解澳門青少年對日常生活視覺影像的反應。本研究採用質性的多重個案研究,以嵌入式的多重個案設計作為研究個案的分析單位,以澳門水坑尾街和澳門青少年作為研究場域和對象。透過觀察、文件分析、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蒐集研究資料。水坑尾街作為研究場域,在實地透過觀察青少年與研究場域中視覺對象物的互動行為,並紀錄研究場域的視覺文化圖像,作為澳門水坑尾街視覺文化的表現。青少年方面對就讀於澳門北區私立學校的23位學生,女生13人,男生10人,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法獲取他們對水坑尾街上的歷史建築影像、商店影像、廣告海報影像、以及城市街道影像的閱讀反應。根據跨個案的比較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結果:一、澳門水坑尾街視覺文化強調不同文化和時代象徵物共存的城市景觀澳門水坑尾街的視覺景觀主要延續澳門近代歷史發展,結合中式和葡式視覺文化符號的形象。消費文化為中心的全球化特徵以及缺乏本地人的商業廣告,呈現著後殖民,以及接納和嚮往外來文化的城市景觀。二、文化融合和文化多元的概念反映澳門城市發展的認同當前澳門水坑尾街視覺文化有著以融合外來文化的特性和傾向,當中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認同。以華文化為主體結合多元文化的生活日常反映當前澳門城市發展的認同和展望。三、澳門水坑尾視覺文化提供青少年對於當前澳門城市論述的依據,並形塑青少年對各類形象的價值判斷觀點,以及生活日常的思考在澳門水坑尾街環境中,青少年能夠以視覺化形式理解澳門城市特色和形象。當前澳門水坑尾街的視覺文化元素形塑其個人獨立的價值觀點,如新與舊、高級與次等,甚至澳門社會議題的批判反思。Item 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建構與實踐評估之研究(2011) 蘇錦皆; Jin Jie Su本研究希望能結合當代藝術教育理念,將「重要觀念」融入影音學習,進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建構與實踐評估,為國內藝術教育理論的落實,提供有力的教學實踐依據,並希望學生能藉由正向的動態影像學習活動,提高視覺素養,並為未來相關課程提供參考依據及相關建議。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課程內涵方面:一、必須強化動態影像方面的學習,提高視覺素養,以免學生的價值觀受到日常生活中大量影像的負面影響。二、必須考量視覺藝術教育與資訊科技、全球多元文化及學生社區生活之間做有意義的連結,才能與當代藝術教育理念相契合。三、必須加強與其他學科領域的統整結合,並確保有藝術學科的自主地位,以符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跨領域統整趨勢。四、必須加強學生在人際社會經驗與學生自我生活之連結,以提供高中生在人際關係階段成長的需求。 實務困境方面:一、教師藝術教育專業不足,將影響本課程的實施推動。二、教師跨領域專業不足,是發展本課程的一大阻礙。三、教學設備及器材不足,是落實本課程的嚴苛挑戰。四、教師的課堂經營能力,將扮演本課程順利實施的推手。五、升學課業的壓力,仍影響本課程的教學正常化。六、教師的教學態度,將扮演本課程的決定關鍵。 教學成效方面:一、本課程具有影像專業認知上的教學及學習成效。二、本課程能有效提升學生關懷周遭環境與關注社會相關議題。三、本課程能讓學生運用資訊科技媒介,創造出關懷社會的影像作品。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如下的建議: 對教學實務的建議:一、藝術教師必須採取主動與積極的教學態度,隨時精進自我的專業成長,擴大教學參與層面,才能彰顯藝術教育的教學績效,並獲得家長、社會、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多方的支持。二、以藝術為核心的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由於跨越不同的學科領域,教師在跨領域統整的專業上,必須主動尋求在職進修管道與其他學科領域專業上的協同教學。三、「重要觀念」融入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時,要能掌握其根本精神,因地制宜,靈活變通,才能真正發揮其最大的教學成效。四、藝術教學現場亟待專業教學評鑑的輔導,透過學術觀點,能針對藝術教學的教師專業、課程品質、學生學習各方面提出專業評估,除了可以彌補學術與實務間的間隙,更是教師與學校及教育行政當局最佳的交流對話平台。 對教育當局及師資培育進修機構的建議:一、整合不同學科領域教師的培育及進修管道,以符合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跨領域需求,並考量教學現場實際需求。二、整合不同學科領域教學設備資源的提供管道,強化教學資源設備的共享,以補有限的教學資源與設備。三、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各類型的藝術教育學術交流學會,並強化藝術教師交流學習的平台,以促進教師藝術教育學術理念的俱時精進,並縮短理論與實務的鴻溝。四、強化當代藝術教育師資的培育計畫,並控管藝術教師的新舊交替與供需平衡,同時讓新一代的藝術師資能抵達教學現場。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可擴及至數位落差較大的鄉村地區。二、持續本課程的發展實施,並繼續研發其他視覺文化相關課程。Item 臺灣大學生蘋果動新聞觀看經驗之個案研究(2012) 鍾繼錚身處在一個影像充斥的世界,媒體趁勢在數位科技的技術一日千里的更迭中,漸以豐富多彩、眩目奪人的聲光效果,帶給人們許多感官的刺激,影響著生活在視覺文化氛圍的我們。其中,壹傳媒於多年前以蘋果日報此極具特色的風格,帶給臺灣觀眾不同的視覺張力外,近年更以蘋果動新聞,將過往傳統的新聞樣貌所顛覆、呈現出不一樣的新聞態勢。因此,藉此以梳理觀者在進行觀看蘋果動新聞的過程中,個人自身所懷的意識形態、判斷與思考的層面關注日常生活的影像,蔚為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下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環。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臺灣大學生觀看蘋果動新聞的經驗與感受、對於觀看其特定文本的媒體識讀模式與看法,經由訪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大學生身為觀者其所流瀉的言談,以形成並深入認識大學生蘋果動新聞的觀看經驗。根據研究資料,本研究獲得三項主要的研究結果:大學生取得資訊得有娛樂性的選項和改變,卻也使大學生陷於悲觀與樂觀的選擇上兩難情緒、大學生覺察新聞視覺性的轉向與能展現自身的批判思考力、因新聞外所包裹的視覺娛樂糖衣,使大學生漸難辨真實與誇張間之差別。Item 高中生對網路女性自拍影像美感判斷之研究--以宜蘭地區某高中為例(2009) 張云媤根據台灣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從2008年7月到12月間的調查顯示,我國網路 使用人口主要為高中職生與大專生,佔10歲以上人口的90.4%。因此,高中生的視覺經驗有很多都來自網路文化。近來,有許多網站業者推出部落格與網路相簿,讓每個人可以將照片放在網路空間,這也促使高中生熱衷於運用數位攝影設備記錄生活,然後於網路相簿中供人欣賞、相互討論。網路日誌與網路相簿已成為這世代高中生視覺文化的一部分。在這些數位影像當中,「女性自拍」影像經由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和商業宣傳活動的推波助瀾而引起風潮。觀察這些影像會發現,其網路相簿點閱率較高者的影像往往是暴露乳溝、穿著清涼的女性自拍表現,而且影像中的女性外貌大多符合美白、纖瘦、小臉、豐胸等。高中生不一定是這些女性影像的製造者,但可能是這些女性影像的觀賞者,他們與影像的觀看關係即是對影像審美觀的實踐。 綜觀上述,本研究將以宜蘭地區某高中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法了解他們面對網路女性自拍影像時如何審美判斷。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受試者上網觀看女性自拍影像的經驗非常普遍,主要觀看動機為「無意間逛到」,而觀看女性自拍影像的管道主要是「無名小站」。在影像審美判斷上,他們傾向認為問卷中的影像具有美感,但是普遍不喜歡這些影像。在作答差異上:不同性別受試者對問卷中影像之美感判斷並無顯著差異;而在喜好判斷上有顯著差異。在質性資料部份:受試者對問卷中影像的美感判斷主要依據為「主觀偏好」;而喜好判斷主要依據為「自拍者行為」。在作答差異上,不同性別受試者對問卷影像的審美判斷之依據有顯著差異。Item 「自我認同」議題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以線上遊戲人物影像為主軸(2007) 黃秉儀在資訊化的現代社會,視覺影像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在影像表層的形式意義之外,其所承載之價值觀可能影響觀者的認同意識。如何教導學生藉由觀看影像中所獲知的訊息,進行反身思考,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的當代任務。本研究目的在於,將「自我認同」議題融入視覺藝術課程,發展「與虛擬影像共舞」之課程,以期藉由學生生活中之線上遊戲人物影像,引導學生從觀看的過程裏,反身思考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之模式,對象為台北縣某國中八年級學生,在歷經課程研發、修正與實施之後,獲得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依據相關理論可以發展「自我認同」議題融入之「與虛擬影像共舞」課程。 二、透過「與虛擬影像共舞」課程的實施可以增進學生對線上遊戲人物影像的瞭解。 三、透過「與虛擬影像共舞」課程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反思自我的認同意識。 四、「與虛擬影像共舞」課程的實施具有可行性。 且基於前述結論,本研究近一步提出對「與虛擬影像共舞」課程的實施之建議、對「自我認同」議題融入視覺藝術教育課程之建議,與對未來相關視覺藝術課程之建議,提供未來藝術教育工作者參考。Item 當代婚禮的視覺文化現象-李之元的創作研究論述(2014) 李之元; Chih-Yuan Lee本研究透過創作來詮釋「當代婚禮的視覺文化現象」,主要是以微觀的角度,探討在主流體系之下的當代婚禮現象,發掘其背後可能藏有的慾望、壓抑、衝突、疏離與自身醒覺,以深入的視野去剝解那些過往不被重視的細微之處,創作的主題包含「婚禮新人之凝視」、「婚禮賓客之凝視」與「婚禮場景之凝視」等三個面向主題。 研究者認為在當代重視自我醒覺、權力抗衡、性別意識與主客互動的思潮中,當代婚禮視覺文化現象的藝術創作,應該要提供觀者更多元的觀賞元素與角度,來協助他們對於畫面進行解讀與理解,婚禮不再只是主流觀賞下的唯一形式與典範,新人、賓客與觀者在社會趨勢與主流價值的影響下,自身內在所受到的制約與情感該如何真摯表達,是整個創作系列作品想要傳達的核心概念。 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建議,研究者認為當代婚禮之視覺文化的現象焦點可以再向外發展,擴延更多可能的相關創作議題,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向延伸,能使當代婚禮視覺文化現象的系列作品,有更多元、細膩的探討面向與省思脈絡,增加創作主題意涵的價值性,期能引發更多觀賞者在婚禮儀式與社交下,深度的人性省思與自我醒覺。此外,研究者期待透過本研究,提供一些當代社會宏觀現象下的微觀思維,期能引發研究學者或創作藝術家更多的反思、創意與批判,協助我們的社會能以更人性與更多元的角度,來探討各種值得我們關注的議題。Item 兩岸青少年視覺影像解讀之比較─ 以臺北市與上海市之中學生為例(2016) 蘇頤婷; Su, I-Ting當今社會處在全球化氛圍下,傳播媒體進步發達,獲得資訊容易。時下青少年當屬資訊科技的大量使用族群,無論是社群媒體、聊天軟體、各式訊息與影像無不透過簡單連結便可輕鬆獲取。在此種情境中,生活裡的各式訊息影像會如何以明示,或隱晦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思考及價值觀將是值得探討的有趣議題。 青少年處在可塑性極高的年齡,正經歷國民義務教育階段,每日接受各式知識洗禮,環境對其影響至深。而充斥各處的視覺影像對視覺感官造成直接的刺激,無論是廣告、海報、動態宣傳影像,以致明星代言影像、KUSO改造圖片,甚或一般生活照,都極可能帶給青少年不同的影響。 因此本研究希望探討兩岸青少年於視覺影像的觀看模式與解讀類型有何異同,同時比較不同性別、教育階段之青少年於視覺影像的觀看模式與解讀類型上是否有差異。觀看模式可分為四面向,分別是「影像描述」、「吸引陳述」、「作者意象」,以及「喜好判斷」;解讀類型可分為三面向,分別是「吸引原因」、「認知理解原因」,及「成功原因」,依此將所回收問卷中之質性資料分類評分。 為達研究目的,透過自行發展之「青少年視覺影像反應調查問卷」,收集兩岸研究對象的有效問卷資料共497份,首先以所訂立之標準及前述評分面向將質性書寫資料進行評分,繼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等方式將資料以統計軟體量化處理,最後進行資料解讀、分析與詮釋。 根據問卷回收進行統計分析之結果,發現居住地、性別、教育階段皆為影響青少年觀看模式及解讀類型之因素。於觀看模式方面發現分數平均值臺北高於上海,女性高於男性,高二高於國二;於解讀類型方面發現隨著不同的問題導向,受調學生會隨之改變自身解讀類型與判斷依據。依此提出幾點結論與建議,作為藝術教師於設計課程上之參考,以及未來研究之參照。Item 視覺文化教學概念融入國中藝術創作課程之實驗研究(2004) 江秀琪; Hsiu-Chi Chiang在後現代藝術教育的思潮下,藝術創作教學逐漸擺脫媒材-技法的限制,轉而強調與生活經驗的結合。而近幾年來,視覺文化範疇的研究掌握社會脈動,日漸受到藝術教育界所重視。如何讓藝術創作教學更貼近於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研究目的在於參酌視覺文化相關理論,歸納可實踐的教學概念,進而融入此教學概念於後現代藝術創作課程,探討國中生在本實驗課程的學習成效與回饋反應。 本研究對象為桃園縣某國中二年級學生,採不等組只有後測實驗-對照組設計,受試者共計75人,以班級為單位隨機分派實驗組與對照組各一班,前者接受視覺文化教學概念,後者則未接受此教學概念,兩組均實施為期八週,每週一節的教學實驗,並在實驗後以相關的評量單與調查問卷進行評量。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以及單因子多變項共變數分析與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回答四個研究問題。 歸納出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依據相關理論可發展出具體可行的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 二、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能融入藝術創作之課程內容中。 三、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能提高國中生在藝術創作課程的學習成效。 四、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能增進國中生對藝術創作課程的學習回饋反 應。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對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應用、藝術創作教學引導、藝術創作課程實施、相關研究執行等四方面提出建議。Item 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研究-以廣告影像為例(2003) 莊蕙菁; Huipching chuang資訊化的現代社會,視覺影像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應時代與社會環境的改變,國內外藝術教育界於是興起了「視覺文化」研究領域。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內容,以視覺文化之廣告影像為例,探討研發課程之相關理論基礎,並發展出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魔幻廣告」。 「魔幻廣告」課程歷經「課程初稿階段」、「課程修正第一階段」與「課程修正第二階段」的修正。課程修正結束之後,以單一受試者研究設計實施課程,課程實施對象為台北市某國民小學六年四班學生,取得學生學習單與前、後測資料作為評量依據,並以推論本研究課程之可行性。 本研究依據研究問題,所獲致的研究結論如下所述: 一、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內容方面 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具有跨領域研究的特質,所選取的視覺影像應具有文化意涵,並考量台灣視覺文化現象,以作為藝術教育課程教學範疇素材之參考。 二、廣告應用於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理論依據 本研究所應用之廣告影像分析理論為:藝術批評之描述、分析、解釋、判斷四階段;符號學之符號具與符號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等概念。而統整課程設計理論,則是參酌「主題式統整課程模式」以及「核心問題之跨學科概念模式」二種統整課程模式,作為規劃本研究課程架構之理論基礎。 三、發展廣告影像應用於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 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內容,研擬出「解讀電視廣告影像四個階段」之教學程序。再者,規劃「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流程圖」,經過修正課程,修潤出本研究之「魔幻廣告」課程。此外,研究者認為於設計課程時應當採取不同專家的角度檢核課程,需與專家實際進行課程的討論,以確實建立課程之內容效度。 四、評估與檢討「魔幻廣告」課程成效之結果 從專家檢核、課程實施成效與學生學習成效三方面,可推估本研究「魔幻廣告」課程為具體可行之課程設計。 基於前述結論,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對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魔幻廣告」課程實施、廣告影像應用於以視覺文化為核心之藝術教育課程三方面的建議,以提供未來藝術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廣告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