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9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高中歷史教學的理想與實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曾惠櫻
    所謂晚清時期(1840─1911),時間斷限以開啟近代中國之變局的鴉片戰爭開始,至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華民國為止。多年來,關於晚清時期的學術研究成果已然推陳出新,多元的歷史書寫亦不斷被強調,本文擬研究高中教育中如何規劃晚清時期的歷史教學,筆者從高中歷史教育最高指導原則─課綱出發,自「課綱」、「課綱與教科書的對應」與「試題」三方面,分析台灣的高中歷史教育對於「晚清時期」的教學實況與變遷,討論課綱與教科書如何編寫晚清歷史,學校的試題內容是否真的適當測驗出晚清時期的歷史概念。
  • Item
    國中生影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廖羽晨
    影視教學可視為是電影與歷史教學的結合,不僅豐富了歷史教學,更可提高學習動機與成效,無怪乎大專院校、高中紛紛設立相關課程,國中階段因受限於上課時數、課程進度等壓力,往往無法落實於課程之中。因此,筆者嘗試針對國中生進行影視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筆者選擇《愛在波蘭戰火時》為探討對象,電影情節主在描述發生於二戰期間的卡廷事件,一來能配合國中課程,再者即是影片內容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足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能力。本文運用影視史學理論嘗試分析、研究電影,視其為另類的歷史文本,務求深入剖析電影,並將分析的議題融入歷史教學,使影視教學設計能夠規劃妥當且適切,以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透過影視教學的規畫與實踐,發現影視教學確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更進一步能引導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可知影視教學確有成效,落實於歷史教學之中助益頗大,而筆者所進行的影視教學設計或可成為一個參考方向,唯非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
  • Item
    引起學習動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盧雨芯
    歷史課常被認為枯燥無味,或是年代的背誦,尤其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青春期,對於周遭事物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愛惡分明,常因對某學科的喜惡而左右了學習成效。有鑑於此,本文擬將焦點鎖定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導言設計」部份,也就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第一步─「引起動機」,探討其理論根據、設計類型,期能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分為理論方面與實務方面。理論方面,探討導言設計與歷史教學的相關理論,包括了「學習動機理論」以及「導言設計理論」,嘗試從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方面的探討與建構,使導言設計的重要性加以彰顯。也更加確定,導言設計在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並且設計導言不應是天馬行空、天外飛來一筆,而是有其應注意事項、有明確的目的、有時間的規範等。實務方面,將歷史課堂的導言加以系統化地分為「實體直觀類」、「影音鑑賞類」及「活動討論類」三大類型,且以國中歷史教科書教材內容為例,列舉教案與導言設計方式。期盼本文能讓國中歷史教師在設計導言時加以參考,並且有助於國中歷史教師了解「如何引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進而使歷史教學的成效更為彰顯。
  • Item
    國中歷史課堂中的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劉慧蘭
    本研究的終極關懷是冀望學生能在歷史課堂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的迷人之處與其價值。因此筆者嘗試以「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為課程設計的取向,進行小規模的行動研究,為國中的歷史教學找尋一種有別於傳統講述法的新方案。在設計教案前,筆者分析了學生認為「歷史科即背科」此一迷思如何產生,這也涉及歷史教學在現實中的困境,因此筆者試圖從中思索突破、改善之道。從這些省思出發,筆者進一步參酌Williams「認知與情意互動的教學模式」(Cognitive-Affective Interaction Model,CAIM)理論中所提出的教學策略,以九年級課程中的「印度古文明」此一小單元為實驗範疇,設計教學活動、學習單,並進行實作。課程結束後,筆者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單內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評量的分析與討論,發現此一教學活動成效有三:1.提高學生學習興趣;2.文本、評量的多元化激發學生創造力;3.情意教學目標的落實。上述結論也證明了採用「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的教學取向,在改變學生對歷史科的迷思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最後,筆者檢討了此次課程設計中可再改進之處,期能為日後想嘗試此一方案的現場教師提出更好的建議。
  • Item
    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吳珊妃
    教育界日漸重視「資訊融入教學」的授課方式,在以講述法為主的中學歷史教育中,利用影視資料作為授課補充教材,將能更有效的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國中教科書由於長期受到「國族主義思維」與「政治意識型態」的干預,因此在歷史的論述上,或不免會有所偏頗,甚至刻意忽略其他族群的歷史地位,由此可見純粹傳授教科書的內容會產生盲點,甚至淪於主觀,因此搭配影視教材的使用,或許能夠提供不同面向的歷史觀點,以彌補若干教材內容的不足。2008 年由客委會所資助拍攝,以客家人的視角出發,並匯入了福佬人與原住民的元素,完成了這部融合台灣各族群通力合作抗日的電影作品—《一八九五》,在媒體多方的宣傳之下,重新喚起了台灣人民對於那段歷史的記憶。本文從幾個部份切入,說明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上的運用。首先,陳述1895 年台灣人民「乙未抗日」的歷史情況;其次,記敘並綜合各版本教科書對於「乙未抗日」的描述;再者,就電影《一八九五》文本進行分析,並呈現影片中客家人抗日的情況,以及台灣各族群間的合作抗日;最後,淺談該如何運用此部影片,將其與教科書、歷史教育結合,進而說明影視教材對於歷史教育的補充作用及其意義。
  • Item
    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許珮甄
    現今國中歷史教學現場,時數嚴重不足,一直不斷的講述與灌輸知識,是否真能讓學生有效達成學習目標?老師該教什麼?學生該學什麼?怎麼教?怎麼學?關於這些問題,面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此時,第一線教師們都應該重新思考、審視一番。本教案以「埃及古文明」此一小單元做為研究範疇,在傳統講述法的教學模式外,採取多元的教學方案,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科的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歷史知識,最終希望學生能達成同理關懷、創造思考的情意目標。筆者示例的教案當中,以1.5 節課的時間,穿插閱讀與創造思考、互動媒體、體驗學習……等多元教學方法,雖然繁瑣,但是從學生的聆聽與書寫,參與及回饋,輔以量的分析,的確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部分學生更能進一步向老師提問或參考書籍,因此有了思考力與學習力。這印證一堂課當中,針對部分教材,進行創思教學,的確能達成情意標的;也證明了即使在教學時數不足之下,歷史教學現場也並非難以落實情意教學。整個教案中間經歷過了兩次的實踐與修正,反思與修正的過程是筆者認為本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希冀透過這次教案的行動研究,能讓第一線的教師們有所參考,並對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更多的發想與思考。
  • Item
    行動載具(平板電腦)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初探—以「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6-12-??) 楊雯蕙
    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逐步成為臺灣教育的重要議題之一的今日,高中歷史課堂中如何運用新式的資訊工具協助教師發展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是一值得探究的問題。本文以「行動載具」作為資訊融入高中歷史科教學的媒介,藉由分析行動載具運用於教學的特色與學習理論,提出行動載具運用於歷史教學的策略,並以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進行教材之製作與教學活動設計,最後對於此一教學活動進行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檢討。期能夠透過筆者的嘗試,提供高中歷史教師與教育先進們對於資訊科技運用於歷史教學有更多的參考。
  • Item
    「歷史理解」取向的歷史教學—以「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4-12-??) 劉慧蘭
    筆者從事歷史教育以來,發現學生常認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只是「記憶史實」,這雖然與臺灣教科書與考試內容大多是「歷史知識」有關,但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導」歷史這門學科,對於學生卻有著最直接的影響。事實上,歷史教學除了教導歷史知識,更重要的目標是在於引導學生「學習如何理解過去」,亦即「歷史思維」的培養,而「歷史理解」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本文首先從20世紀後期英國歷史教育課程的改革帶給臺灣歷史教育現場的啟示切入,闡述何謂「歷史理解」的理論與教學目標,進而參考高中課綱對於「歷史理解」的定義,以國中九年級課程的「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單元為主題,嘗試以「歷史理解」取向設計教材教法並進行實際教學。教案的實施對象為國中九年級學生,共計3個班,約90餘人;實施教學的時間為一節又25分鐘(70分鐘);使用的教學策略包括:直觀教學法、心智圖、合作學習,以及融入閱讀理解素養的課後學習單設計。課堂教學結束後,筆者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習單的內容進行評量的分析,發現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但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對於此一主題的歷史脈絡也頗能掌握;更欣慰的是,學生對於當時的人們(包括德國人及猶太人)能夠進行設身處地的理解,筆者認為這種人文關懷的培養正是歷史學科的最大價值。最後,筆者也針對此次的行動研究進行了檢討並提供具體建議,期能提供中學歷史教師們參考,也為十二年國教的改革盡一己之力。
  • Item
    影視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詹宗祐
    歷史教育這幾年因為政權轉移及開放民間教科書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中學老師的教學而言也產生了很大的挑戰,本文以實務經驗來說明如何將影像資料融入中國歷史教學之中,主要說明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現況及影像資料類型,如何取得教學用的影像資料,影像資料運用的心得介紹及影像資料使用的局限及注意事項等。影像資料的現況及來源,除了已出版的影像資料外,也可以從電視頻道或是網路的影音分享中取得。有了影像來源後,也應善用工具剪接分類儲存,應用影像資料教學不應長時間的放映影片,影像資料只是居於輔助的立場,老師才是教學的主體。因此,在影像資料的運用上,最好選定與課程相關的主題,每次播放的時間不要超過五到十分鐘,影像資料的選擇應該配合時事,或有電腦動畫復原的影片,而且能在影片中看到真實物件對比的影像資料,教師也應建立自己的影視教學圖書館,按照教學需要分門別類儲存影片。最後,運用影像資料時也應注意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中國史的影片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所製播,中國製播的影片有良莠不齊、意識型態及語言文化上習慣的問題,作為教師仍應在播放的同時,一方面選擇適當的影片,或是在播放前後應對學生加以說明解釋,唯有將教師作為主體,才是應用影像資料作為教材的最好方法。
  • Item
    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在歷史教學的應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 沈育美
    過程模式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與教師的專業思考,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本文以高一歷史課程設計為例,在傳統的目標模式之外輔以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記錄、反思這種具有實驗性質與教學研究的歷程,將歷史教育的理念與歷史知識的本質探究蘊含於師生共同玩味的歷史學習中,從主題設計與原本課程單元的連結、主題設計的理念與教學目標、學生的呈現、課後教師的省思與檢討等四個面向,討論過程模式實際在歷史課程上應用的成果。儘管過程模式的課程設計有不少優點,如:允許師生在教室中主動建構歷史知識,師生可以協調磋商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這種課程設計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一)學生的學習行為難以預測(二)高度仰賴教師的專業知能(三)教學時數過少會限縮成效。總結此種課程設計一學期後學生的表現,可觀察到的具體成效包括:體現多元智能與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研究歷史、涵蓄能力的熱忱,促進青少年實踐理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