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台灣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7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嘉義農林學生的修學旅行─以1937年滿洲、朝鮮、日本內地的旅行論述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9-12-??) 蔡錦堂; Chin-Tang Tsai昭和9年(1934)4月進入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就讀、昭和14年(1939)3月底畢業的嘉農學生蔡石埤,在四年級開學後不久的昭和12年(1937)5月7日起,展開為期一個月,到滿洲、朝鮮、日本內地的「修學旅行」。本論文主要以筆者因緣際會取得的該屆學生蔡石埤,於盧溝橋事變發生兩個月前參加嘉農「海外」修學旅行的寫真、旅行途中於各參觀景點或機關所蓋的戳印,作為論述主要軸線;但是也佐以相關資料,例如當時的公學校國語、修身、國史教科書內容,以印證參觀的滿洲、朝鮮、內地景點,之所以成為具「教育意義」的修學旅行,而非只是純旅遊標的之理由。另外,蔡石埤在嘉農就讀的五年期間,除了四年級參加上述「海外」修學旅行外,二年級時(1935年)也曾與學校師生赴臺北參觀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三年級時(1936年)學校也於4月20日起舉辦「全島一周」修學旅行;甚至蔡氏畢業(1939年)後不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兩個月的1941年10月8日起,也由服務的新市庄役場派出,再度赴日本內地進行將近一個月的優良農村「農事視察」。這些都將在論文中作交代。論文中也將參酌證書(如劍道一級與「劍道寒稽古」證書)、獎狀(如「皆勤獎」、嘉農農林產物品評會獎狀)、學科筆記繪圖,以及畢業紀念冊等,追述戰爭白熱化前嘉義農林的學生生涯。Item 竹中學校出身的臺北高等學校生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蔡錦堂; Chin-tang Tsai本論文以目前新竹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新竹高中)所藏,原日治時期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學籍簿」,作為研究的主要資料之一,以了解日治時期的臺北高等學校學生中,出身於新竹中學校的臺、日籍學生們,其菁英培育關係與過程,冀使臺灣近代教育中菁英養成的面貌更臻清晰。臺北高等學校為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是戰前日本培育菁英的38所舊制高等學校之一,也是全臺灣唯一的高等學校。臺北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原則上可以免試直升當時全臺灣也只有一所的臺北帝國大學,或者進入東京、京都等帝國大學就讀。臺北高校的高等科每年臺、日人合計只收120名學生,當時全臺灣共有17所中學校,入學考試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由臺、日人共學的新竹中學校,與臺北高校同樣創立於大正11年(1922),至昭和20年(1945)戰爭結束止,20餘屆的臺灣人畢業生中,共有71名考入臺北高校,日本學生少於此數目。本論文以新竹高級中學所藏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學籍簿」作為統計分析的主要史料,再配合臺北高校與新竹中學校目前尚存的圖書,以及教育制度、課程等,建構這兩所中學校、高等學校連貫的菁英養成關係與內涵。Item 「紀元二千六百年」 的日本與臺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7-12-??) 蔡錦堂Item 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靖國神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0-03-??) 蔡錦堂忠烈祠為中華民國的「國殤聖域」 '它是祭祀中華民國建立以來,為「國家」殉難殉職的忠勇義烈官兵、人民的場所,是中華民國「國家宗祀」或國殤致祭的神聖場域,唯其創建是在1930年代至40年代中華民國與日本帝國從準戰爭期進入戰爭期的產物。而當時的「敵對國」日本,在這時期也將明治維新前後以來,為新政府戰死、或為國事殉難「英靈」祭祀、彰顯的場所「招魂社」改稱為「護國神社」。敵對的兩國,約在同一時期,將兩國殉難者的「烈士」、「英靈」以「忠烈祠」與「護國神社」之慰靈設施,予以崇敬祭祀,乃一饒富興昧的議題。本研究以臺灣的忠烈祠與日本的護國神社,加上二者最高位階的「國民革命忠烈祠」與「靖國神社」進行比較研究,首先談論忠烈祠與護國神社,靖國神社的創建歷史、治革,其次從以下四個面向,來對忠烈祠與護國﹒靖國神社進行比較:(一)歷史治革與性質之比較、(二)祭神、儀式之比較、(三)戰後的經營維持、(四)國民的記憶。Item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修身教育及其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09-03-??) 蔡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