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台灣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7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濁水溪下游的開荒拓野與製糖產業的發展(1900-193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6-12-??) 張素玢; Su-bing Chang本文以濁水溪北岸沖積扇平原為研究空間,探討濁水溪下游荒地的拓墾與製糖產業發展的關係。1900年代以後,沙害與洪患嚴重的彰化南區,因海岸地區防沙與濁水溪堤防工程相繼進行,而產生廣大的保安林解除地與河川浮覆地。這些荒地逐漸具備開墾的條件時,臺灣總督府正積極推動糖業發展,獎勵開墾官有地種植甘蔗,亦鼓勵個人或會社開墾官有原野,勸業銀行也來臺經營,提供有意投資相關事業者必要的融資。在土地、資本有利條件的激勵下,有著臺灣西部最廣闊荒地原野的濁水溪北岸沖積扇平原,遂成為活絡的新墾區。20世紀初,臺灣的蔗作區跨越濁水溪北移,臺灣本島與日方資本也開始在彰化平原建構起糖業版圖。1905-1910年,製糖產業主要為在地資本所設立的改良糖廍,蔗作空間分布於舊濁水溪兩側,1905年以後,由於總督府糖業政策轉向獎勵大製糖廠,又規定新式製糖設立區內的改良糖廊必須撤除,改良糖廊紛紛被新式製糖會社吞沒,小型糖業資本也被大型資本兼併;1910-1920年間,臺灣板橋林家、鹿港辜家和日資源成農場取代了在地中小糖業資本,重構彰化南區的糖業版圖。1927年以後,臺灣本島資本企業在糖業規模生產的競賽中逐漸敗陣下來,終不敵日本內地資本的競爭而被兼併,濁水溪以北的彰化平原盡為明治、鹽水港、源成、新高等製糖會社所瓜分,再構糖業版圖。濁水溪以北之所以成為糖業資本競爭的一級戰區,是因1920年代以降,濁水溪北岸沖積扇的荒地原野廣達5千甲以上,成為新式製糖會社最佳的「獵地」場域。位於新墾地中樞的二林地區,迅速發展成糖業重鎮,區域內有三個日資會社的二林地區,使蔗農容易比價而凸顯林本源製糖的價差;原料、肥料比價產生的不滿情緒和動作,從而爆發了二林蔗農事件。濁水溪下游的開荒拓野,有如「蝴蝶效應」,看似與事件無直接相關,仔細探問,卻是導致製糖原料收購價的差異化而激生事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