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4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助益之探討~以單一社福單位為例(2021) 黃雅杏; Huang, Ya-Hsing職前準備方案是改善身心障礙者就業相關能力的重要策略,過去研究認為,具備多元特質的方案效果將更顯著,但缺乏實證的研究證據。本研究目的係探討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對促進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就業並降低其所需支持程度之助益,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問題有4項:(1)參加多元職前準備方案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之人口學特性、接受服務情形、就業結果,以及訓前與訓後所需支持程度變化情形為何;(2)身心障礙者訓前與訓後所需就業相關支持程度是否有顯著變化?(3)參加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後四種不同就業結果(未就業、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之身心障礙者之人口學特質、接受服務情形、訓前與訓後所需支持程度之變化是否有顯著差異。(4)參與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後不同就業結果(未就業、庇護性就業、支持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之年齡、服務情形(服務期程、服務項目數量)與所需支持程度之關係為何?本研究採回溯性次級資料分析之研究設計,由單一社福單位提供 2015年至2019年參與多元職前準備方案之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的文本資料,符合以下條件之文本資料才納入本研究分析以回答研究問題:(1)參訓時處於就業年齡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之資料,(2)具備有就業意願和基本工作技能,(3)屬於第一類身心障礙者,(4)有簽署同意其資料被使用於研究分析之同意書者。就業所需支持程度以「障礙者職前準備暨就業能力強化開案需求評估表」做為研究工具,該評估工具具有專家效度,Chronbach’s alpha>.7,具備可接受的內部一致性。以敘述性統計分析、相依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和線性迴歸分析以回答四個研究問題。所有統計以套裝統計軟體 SPSS 23 進行,統計顯著差異訂為 p < .05。 研究結果有四項,(1)2015年至2019年參訓者共127名,以男性、智能障礙、輕度障礙、高職學歷、未有3個月以上之就業經驗、個別輔導時數91小時以上,及以支持性就業為主,平均年齡為24.69歲、服務期程平均為7.58個月,以及服務項目數量平均為5.79項。整體的成功就業率為63%,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為52%,且專業服務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獲得或維持就業具有重要性。(2)多元職前準備方案有助於降低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所需支持程度,且在成功就業部分,未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皆高於支持性就業者、庇護性就業和自行就業三組的身心障礙者。而在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部分,支持性就業、庇護性就業與自行就業三組間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差異不大。這可能代表身心障礙者進入職場後,雖仍需一定程度的支持,但能否成功就業或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可能有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然並未有相關研究分析不同就業模式間異同之比較 ,故無法進一步瞭解可能的因素。(3)教育程度、個別輔導時數、服務期程等因素對不同的成功就業和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之就業結果上皆達顯著差異,而障礙程度和服務項目數量則會影響不同的成功就業結果。透過Scheffe事後比較和Tamhane’s T2檢定分別發現庇護性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所需要的服務期程明顯較自行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要長,以及支持性就業組的身心障礙者所接受的服務項目數量多於未就業組之身心障礙者。(4)年齡和服務項目數量對第一類身心障礙者訓後所需的支持程度有顯著關係,能共同解釋39%的變異量。最後,多元且長期的職前準備方案有助於改善第一類身心障礙者所需的支持程度及就業狀況,也是協助第一類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踏腳石。同時建議職重服務系統應建立長期且多元的職前準備資源;擴大與企業合作的機會,並增加實習職場種類和實習時間;建立長期就業追蹤系統,以瞭解對身心障者長期穩定就業的效益,以及建立同步提供多元職前準備方案和支持性就業服務的模式。Item 創傷性腦傷者就業歷程之敘事研究(2011) 陳珮綺; Pei-Chi,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創傷性腦傷者之就業歷程。研究者邀請了三位曾經歷創傷性腦傷、已在融合性工作環境中就業達一年以上的工作者來參與研究。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年齡介於三十至三十八歲,其中兩位為男性,一位為女性。 本研究採取敘事研究的方式,邀請研究參與者敘說其生命經驗,再採取「整體—內容」的分析模式來呈現研究結果,並輔以「類別—內容」的觀點來進行研究結果的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創傷性腦傷者傷後能力或特質的變化包括生理功能、認知能力、溝通及社交能力、情緒與人格、以及自我概念的轉變。三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生涯方向與工作目標都有調整,研究者將其路徑分別命名為「暫時屈就、累積實力的A」、「在漩渦裡打轉、無法承諾的B」以及「在穩定的基石上前進、仍有夢想的C」。另外,研究中也針對三位參與者就業歷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助力、阻力進行討論。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職業重建人員、創傷性腦傷者及其家人,以及對未來研究等各方面,分別提出相關建議。Item 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之信效度研究(2016) 黃旭章; Huang, Hsu-Chang研究背景與目的:鑒於國內沒有以ICF為基礎且心理計量特性良好,並能精確評估思覺失調症患者職業復健功能的問卷,故本研究之目的為:檢驗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信度及效度,評估其職業復健能力,進而協助思覺失調症者重返工作。 方法: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在北部某醫院體系之三家日間型精神復健機構以及門診招募75位個案,以問卷評估調查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以「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及「工作自我效能量表」評估思覺失調症者的職業復健功能,用以檢驗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之信度(再測組內信度、內部一致性)及效度(區辨效度、同時效標關聯效度)。 結果:「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應用於思覺失調症者上顯示全量表具有良好之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值.95)及良好的再測組內信度(ICC組內相關係數為.82)。「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與「工作自我效能量表」呈現顯著高度相關(p<.001),兩量表具有同時效標關聯效度。「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與「慢性精神病患者工作行為量表」則呈現無相關。 結論:「中文版工作復健問卷」是一個具有信度、效度,以ICF為基礎的問卷,且易於被精神復健及職業重建的相關專業評估個案的職業復健功能。由台灣思覺失調症個案的主觀觀點反應出的職業復健能力,讓職業重建相關專業人員更瞭解個案整體的功能,以協助思覺失調症者在適合的時機點上重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