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612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評介賈克琳.杜維涅.伯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7-06-01) 楊彥斌
  • Item
    陳立夫與1930年代初期的訓政爭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01) 陳惠芬
    1930 年代初期陳立夫關於訓政爭議的相關言論乃是特殊時空下的產物,也是當時各種相關言論相互競逐的一部分。對陳立夫而言,這是訓政理論之爭,也是黨治和蔣介石的權力之爭。在1930 年代初期的訓政爭議思潮中,陳立夫重述孫中山的「伊訓」譬喻,堅持國民黨的訓政;其並強調北伐統一後規劃全國同步實施訓政的錯誤,認為六年的訓政期限乃是「假定值」,指出中國的現狀實是「軍政尚未結束」、「訓政尚未開始」;在軍政尚未結束時機,國民黨應賦予軍事統帥絕對權威,使其成為「軍事重心」。此外,他特別檢視訓政黨政最高權力機構-中政會及國民政府的運作效能,主張修正現行訓體制,建立「駕馭核心」。陳立夫1930 年代初期訓政爭議中的言論,與其說是對是否結束訓政、實行憲政作出回應,不如說是在堅持國民黨訓政的前提下,企圖從理論上解決北伐以來國民黨內長期的黨權、軍權糾葛以及領袖之爭的困擾,並嘗試從訓政體制的修正確立黨治權威的新模式。他所最關懷者,不是訓政是否合理可行,而是如何鞏固國民黨的黨治權威,並進一步將離散分裂的國民黨凝聚在以蔣介石為核心的領導下,為蔣「正名」。其從強化威權出發,與訓政中的民主意涵顯然背道而馳。這是陳立夫及蔣派人士的刻意追求、孫中山的「遺教」及其「權威」的示範,也是1930 年代國際獨裁潮流推波助瀾的結果。
  • Item
    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12-01) 葉高樹
    明清之際遼東興起若干藉由軍職發展私人勢力的家族,其中以李成梁、毛文龍、祖大壽三位總兵家族最具代表性。這些擁有影響力的遼東軍事家族,探討其成員的出身、維繫家族的力量、任職明朝的作為等情形,可歸納出家族特徵;分析其鞏固家族勢力的方式,以及與中央、地方的互動關係,有助於掌握經營與發展的模式;討論其在明清戰爭期間的表現,以及與滿洲政權間的戰、和、降的關係,則可瞭解明清雙方在東北勢力的消長,故可藉由對三家興衰的論述,呈現遼東軍事家族的歷史地位。李、毛、祖三家的活躍期雖有時間先後的不同,然以家族的形態出現、刻意經營家族勢力、左右戰局的能力、政治立場的抉擇等,皆有其相互異同之處,故可就三家的崛起、壯大、轉變乃至瓦解的歷程加以比較,將之置於明清對峙與政權轉移的脈絡中進行考察,並將討論的重點集中於:一、遼東邊政傾危與軍事家族的崛起;二、李、毛、祖軍事家族的經營形態;三、明清對峙與李、毛、祖家族動向;四、明清政權轉移與軍事家族的解體。
  • Item
    深維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4-06-01) 葉高樹
    清朝統治者視「八旗為國家根本」,自入關以來,卻因旗、漢接觸頻繁,誘使旗人逐漸拋棄「清語騎射」的傳統,日益背離儉約純樸的習性,加以康熙時代寬仁的政風,使已經發生質變的八旗成員更趨沉淪。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對旗務問題多所留意,尤其是針對八旗人等廢弛本習、生計困難、沾染陋習等病象,提出若干改進、解決的方案,其能維護此一「根本」不致動搖。就整飭的立意來看,加強「清語騎射」的教育訓練,是何持民族傳統與民族長技的必要手術,也是區別旗、漢顯標誌;改善八旗人等的生計困難,即便無力保為其經濟上的優勢地位,至少設法維持旗人生活的基本尊嚴;革除奢靡放縱的不良習性,則為扭轉隳壞的人心與澆漓的風俗的要務,亦為督促八旗成員各習其業、恪守本分的良方。就整飭的方法而言,或採取建立制度的方式,使之可長可久,或尋求訂立規範的途徑,使之知所遵循,並佐加以加強勸導與嚴行查處,使之知所警惕。就整飭的成效而論,官員常不能認落實政策,使得旗人無法普遍受惠,而旗人常不能確實守法自律,也造成查緝的職員疲於奔命,甚至有勞雍正皇帝一一指示,或淪為臨時性的救濟措施等等,多少反映出整飭工作的被動、消極的一面。
  • Item
    歐洲議會對「西藏問題」立場的轉折與爭議(1975∼199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2-06-01) 劉文彬
    西藏問題為當今國際間最受爭議也是最複雜難解的問題之一,因其不僅事關宗教自由及人權保障,更涉及主權爭執及民族自決等課題。除美國外,西歐國家所組成之歐洲共同體亦是達賴的主要支持者,其中尤以歐洲議會支持西藏自決最力。歐洲議會於一九八七年通過第一個決議案,支持藏人爭人權、爭自由的呼聲,然而一九八七年以前該議會面對中共政經利益的誘惑,不敢撻伐它的治藏政策,更不敢公開抜持達賴喇嘛的西藏自治的主張。一九八七年的西藏暴動雖使得歐體與北京當局自建交以來所刻意避免的意識型態衝突浮上檯面,惟當時雙方的友好關係並未因此事受損。歐洲議會仍對雙邊關係有若干期望。因此採取了一些具體而有利的措施。惟歐洲議會內部對西藏通的意見呈兩極化,意見上的分裂使其無法面對外界的質疑。一九八九年三月西藏又爆發新的暴動,歐洲議會決定給予北京更大的壓力,乃提出「沙克拉里歐報告」,全面支持藏人的自決權。然而,該報告因取材偏頗,以致大多數觀點就國際法及國際實踐經驗而言,均不無可議之處。復次,歐洲議會似有意支持藏獨,然而藏獨此一理念不但沒有穩固的國際法基礎,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中也無政治的可能性。
  • Item
    阿Q的自我迷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 1998-06-01) 劉紀曜
    魯迅的<阿Q正傳>所呈現的阿Q性格,是典型的自我迷戀 (Narcissism)性格。此 種性格有四大特徵:一是自我中心、自我膨脹的優越感;二是缺乏客觀意識與自省能力,而 活在一個幻想的自作主宰的世界中;三是需要奉承者或自我奉承,以維持自我迷戀的自我意 象;四是對他人與自我的攻擊性與毀滅性。 本文以這四大特徵,詳細舉證說明阿 Q 的自我 迷戀。
  • Item
    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5-06-01) 呂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