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0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1-12-??) 呂春盛學界對於梁武帝在南朝時期雍州地域社會成形的過程中,結合荊州、雍州在地豪族的武裝力量而建立政權,已有不少認識,然而對於梁武帝的功臣集團以及梁初的權力結構,尚缺乏全面而完整的考察。本文在承繼學界的研究成果之下,首先從梁武帝創建政權的過程,全面考察梁武帝功臣集團的成員,並分析這些成員的特色,其次從梁武帝即位後所任命的將相大臣,論述梁代初期的權力結構,最後再探討梁武帝功臣集團與梁代初期權力結構的關係。 梁武帝的功臣集團人物,依其背景可歸為三類。第一類,蕭衍的元從舊屬及其雍州府僚或下官,第二類,齊和帝與蕭穎宵的荊州府僚及其下官,第三類,個別來附的文武官員。整體言之,這些功臣集團人物,在齊末多為中低級的官員,他們的門第階層,除少數為新進的甲族高門之外,大多屬於所謂「次門層」或「寒鬥J '再就族群、地域來看,他們絕大部分為僑人,其中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武將,則多為襄陽地區的「晚渡北人」。 不過,梁武帝的功臣集團人物雖然從龍有功,並在梁初的權力結構中掌握許多軍政要職,但在整個梁初權力結構中並未佔有絕對的優勢。梁初的權力結構可略分為皇族宗室、非功臣集團的高鬥士族及功臣集團人物三個群體,三者分享政權。功臣集團中能晉昇為將相大臣者,大多原本就是門第較高的中上級官員,其中又以具備才學者較受重用,至於功臣集團中缺乏文才的寒族、豪族武人,其職位或門第在梁初雖然普遍得到提升,但仍難在高層的權力結構中嶄露頭角。Item 「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0-12-??) 呂春盛自清代趙翼論〈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以來,南朝君主以寒人當權之說,幾乎已成學界定論;近人田餘慶則更進一步,認為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東晉時期,至南朝即回歸「皇權政治」。本文基於南朝寒人得以在中央掌機要多因任職中書舍人,故從史傳所見任中書舍人之職者入手,重新檢視南朝「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認為前述諸說皆有商榷之餘地。本文認為南朝時期並非任中書舍人者就必然能掌大權,而南朝只在少數、特定時期才有中書舍人本份以外的「掌機要」情形,至於中書舍人權勢達到專制朝權的情形,在南朝四代170 年間(420-589),合計約只有二、三十年,因此南朝以中書舍人「掌機要」的現象不宜過度地誇大,「寒人掌機要」在整個南朝史中只是個別、短暫的現象,以往以「寒人掌機要」來理解南朝的政治史並不精確。南朝的政治史確實與東晉有所不同,但未必如田餘慶簡單地說是由門閥政治回歸到皇權政治,南朝政治是以寒門出身的軍閥皇帝結合門閥士族的共治局面為常態,而非門閥士族完全被寒人架空的寒人政治,南朝時期皇帝重拾政治上的主導地位,門閥士族退居輔佐,但彼此間仍隱含有「共天下」的意味,只是和東晉時期皇帝與士族的「共天下」相比,「主客易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