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吳人」與「南人」:六朝時期地域意識轉變之考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21-12-??)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春秋時代與西漢初年,江南有吳國,史籍稱當地之人為「吳人」。兩漢時期江南設有吳郡、吳縣,「吳人」即吳郡或吳縣之人。漢末孫吳割據江南之後,「吳人」才穩定的成為南方人之代稱。西晉滅吳之後,仍沿稱「吳人」,又稱「南人」。東晉時期流寓江左之僑人當政,史籍仍常見有「吳人」與「南人」之語,一般認為兩者可相互用,直到南朝。不過瀏覽史文,另有足堪玩味之處。東晉政權成立之後,帶有國族意識的「吳人」用語, 卻形同禁忌而遽減, 代之以一般地域意識的「南人」。南朝之後,「吳人」與「南人」的概念又有新的發展。到南北朝後期,「吳」卻又清楚牢固地成為南方的意象,隋唐之後的詩文仍常見「吳兒」為南方人的代稱。以上這些人群稱呼的變化,背後皆隱含著極其複雜的政治社會情境。然而,已往學界對於這些變動的研究尚多不足。本文全面蒐集史籍之「吳人」、「南人」用語,考察這些用語背後之地域意識,並探討六朝時期這些地域意識的轉變,及其背後隱含的歷史意義。
  • Item
    族群關係與孫吳政權的成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9-06-??)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孫吳政權由富春豪強孫堅發跡,孫堅子孫策創建,再由孫策弟孫權確立。孫吳為六朝政權之首, 魏晉南北朝南方政權之始, 其特殊的歷史地位,不言可喻。學界關於孫吳政權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孫吳政權的性格,以及孫吳政權內部各派系的權力關係,鮮少從族群關係演變的角度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本文即試圖沿著孫氏勢力在江南的發展歷程,分析孫氏建國的基本武力,考察當時江南各族群勢力的關係演變,由此來探討孫吳政權的成立問題,或許對原本地方根基薄弱的孫氏,如何能夠在江南立國,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孫吳政權以淮泗集團為核心,其立足江東,難免要與江南各種勢力展開結盟或敵對關係,其中山越土著敵對態勢最為強烈,又常被外部勢力策動,充當內應,因而始終與孫吳政權處在敵對的狀態。江東大族起初也是站在孫吳政權的對立面,但為自身生存與家族發展,不得不由敵對、旁視而妥協,況且在族類歸屬上,相對於帶有濃厚異族色彩的山越,江北淮泗士人與江東大族同受儒學,文化傳統上同聲共氣,而江東大族與山越土著之間,長期在地方上有利害關係之矛盾衝突,在種種因素的加乘之下,以淮泗集團為核心的孫吳政權,乃採取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土著的策略,孫吳政權依此擴大其基層統治,並補充兵源與戶口,所謂「彊者為兵,羸者補戶」,而江東大族也因討伐山越,更加穩固其地方的實力與利益,遷官封侯,甚至逐漸進入權力核心,這種以淮泗集團結合江東大族打擊山越的族群政治格局,終孫權之世未有重大的變動。
  • Item
    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5-06-??) 呂春盛
  • Item
    東晉時期「晚渡北人」的形成及其不遇的原因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3-12-??) 呂春盛; Leu, Chuen-sheng
    東晉南朝境內的族群,一般可略分為北來之僑人、南方之吳人,以及南方土著之原住民,其中僑人長期高居統治地位。不過僑人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晚渡北人」者,身分地位頗為特殊,他們雖可歸為僑人,但因南渡時間較晚,其門第不但不能與早渡之僑姓高門相比,甚至在吳姓高門之下,他們起初多以軍事立功,被稱為「將門」,東晉政權多賴早期南渡京口的北府兵軍團相維繫,而南朝諸政權則與晚渡壽陽、襄陽之將門共浮沈。「晚渡北人」在東晉南朝的歷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以往學界對「晚渡北人」的問題,雖有散篇、個別的探討,但在廣度與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本文擬對東晉時期的「晚渡北人」做全面性的研究,包括分析《晉書》列傳中所有南渡北人的基本資料,考證「晚渡北人」概念的形成年代及背景,整理出史傳所見東晉時期的「晚渡北人」人物表,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晚渡北人」在東晉時期的動向,以及他們在東晉政壇上普遍不遇的原因。至於南朝時期的「晚渡北人」,因為與東晉時期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政權興衰中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擬另文討論。
  • Item
    魏晉南朝的「溪族」與陶淵明的族屬問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07-06-??) 呂春盛
  • Item
    梁武帝的功臣集團與梁初的權力結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1-12-??) 呂春盛
    學界對於梁武帝在南朝時期雍州地域社會成形的過程中,結合荊州、雍州在地豪族的武裝力量而建立政權,已有不少認識,然而對於梁武帝的功臣集團以及梁初的權力結構,尚缺乏全面而完整的考察。本文在承繼學界的研究成果之下,首先從梁武帝創建政權的過程,全面考察梁武帝功臣集團的成員,並分析這些成員的特色,其次從梁武帝即位後所任命的將相大臣,論述梁代初期的權力結構,最後再探討梁武帝功臣集團與梁代初期權力結構的關係。 梁武帝的功臣集團人物,依其背景可歸為三類。第一類,蕭衍的元從舊屬及其雍州府僚或下官,第二類,齊和帝與蕭穎宵的荊州府僚及其下官,第三類,個別來附的文武官員。整體言之,這些功臣集團人物,在齊末多為中低級的官員,他們的門第階層,除少數為新進的甲族高門之外,大多屬於所謂「次門層」或「寒鬥J '再就族群、地域來看,他們絕大部分為僑人,其中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武將,則多為襄陽地區的「晚渡北人」。 不過,梁武帝的功臣集團人物雖然從龍有功,並在梁初的權力結構中掌握許多軍政要職,但在整個梁初權力結構中並未佔有絕對的優勢。梁初的權力結構可略分為皇族宗室、非功臣集團的高鬥士族及功臣集團人物三個群體,三者分享政權。功臣集團中能晉昇為將相大臣者,大多原本就是門第較高的中上級官員,其中又以具備才學者較受重用,至於功臣集團中缺乏文才的寒族、豪族武人,其職位或門第在梁初雖然普遍得到提升,但仍難在高層的權力結構中嶄露頭角。
  • Item
    「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與南朝政治的特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0-12-??) 呂春盛
    自清代趙翼論〈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以來,南朝君主以寒人當權之說,幾乎已成學界定論;近人田餘慶則更進一步,認為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東晉時期,至南朝即回歸「皇權政治」。本文基於南朝寒人得以在中央掌機要多因任職中書舍人,故從史傳所見任中書舍人之職者入手,重新檢視南朝「寒人掌機要」的實情,認為前述諸說皆有商榷之餘地。本文認為南朝時期並非任中書舍人者就必然能掌大權,而南朝只在少數、特定時期才有中書舍人本份以外的「掌機要」情形,至於中書舍人權勢達到專制朝權的情形,在南朝四代170 年間(420-589),合計約只有二、三十年,因此南朝以中書舍人「掌機要」的現象不宜過度地誇大,「寒人掌機要」在整個南朝史中只是個別、短暫的現象,以往以「寒人掌機要」來理解南朝的政治史並不精確。南朝的政治史確實與東晉有所不同,但未必如田餘慶簡單地說是由門閥政治回歸到皇權政治,南朝政治是以寒門出身的軍閥皇帝結合門閥士族的共治局面為常態,而非門閥士族完全被寒人架空的寒人政治,南朝時期皇帝重拾政治上的主導地位,門閥士族退居輔佐,但彼此間仍隱含有「共天下」的意味,只是和東晉時期皇帝與士族的「共天下」相比,「主客易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