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宜蘭地區最大地動加速度之估算
    (2019) 李正宇; Lee, Cheng-yu
    本研究提出完整的模式以推算震源頻率函數及強震站的場址效應。使用中央氣象局強地動觀測計畫1996~2009年強震站觀測紀錄,先利用複數解載解析強震站地震紀錄,找出PGA瞬時的頻率函數;利用波線追跡法及能量衰減構造及平均法推算震源函數;再推算出各強震站的場址效應。最後利用已知震源函數、路徑效應及場址效應估算宜蘭地區各強震站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 各強震站PGA瞬時的頻率函數與全時段地震紀錄的頻率函數有極大的相似性。 (2) 宜蘭地區放大頻率範圍在1Hz~5Hz為主,且靠近山區頻率有變大趨勢。宜蘭地區第一主頻的場址效應,放大倍率大多落於0.9~2.5倍之間。而且靠近蘭陽平原西北部強震站放大倍率較低(1.2~1.8倍),東部平原放大率較高(2.4~3.0倍)。 (3) 利用已知震源函數、路徑效應及場址效應推估宜蘭地區的最大地動加速度峰值,除了南澳地區強震站有明顯低估外,其餘地區有相當的準確度。
  • Item
    臺灣地區震源P波加速度特性之研究
    (2017) 黃丞皞; Huang, Cheng-Hao
    本研究使用複數解載(Complex demodulation)、波線追跡法(Ray tracing)與三維衰減構造(Attenuation structure)等方法,以中央氣象局強地動觀測計畫(Taiwan Strong Motion Instrumental Program ,TSMIP )臺中地區、臺南地區、宜蘭地區、花蓮地區與臺東地區測站地震事件記錄,解算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為研究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之新解法。 本研究目標為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選取芮氏規模(ML)大於6.0的地震事件,如此震波傳遞至測站方有足夠之初達P波加速度波形紀錄可供分析;並且各地區測站地震紀錄之地震強度大於4級,如此初達P波波形方足夠明顯供分析使用。 由臺中地區、宜蘭地區與臺東地區測站資料解算地震事件I之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結果可見,各地區解算同一個地震震源加速度變化一致,故推論本研究應為研究震源特性之可信方法。臺南地區測站解算地震事件I之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結果與其他地區測站解算結果比較可見其加速度變化相對較低,由此地區地下構造推論可能為沖積層造成之場址效應造成,然而更精確的原因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由宜蘭地區測站資料解算12個地震事件震源P波加速度時間函數,地震事件A-I的P波的震源時間函數具有高線性相關性,震央分布沿著宜蘭平原向東延伸至琉球溝與沖繩槽之間,在大地構造上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隱沒區,於中央氣象局地震活動分區中屬於花蓮分區。事件J的P波加速度變化以較低的加速度變化率上升到最大值,並且以較低的加速度變化率下降,震央位於海岸山脈至花東海盆之間,在大地構造上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弧陸碰撞區,於中央氣象局之地震活動分區中屬於臺東分區。事件K和L具有相似的P波加速度變化,具有高線性相關,震央位於臺灣本島中央,於大地構造上屬於板塊運動形成造山運動之陸地抬升區,於中央氣象局之地震活動分區中屬於臺中分區。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分區之震源加速度時間函數具有不同加速度變化,可知各地區之孕震構造有不同的地震加速度特性,推論位於不同孕震區的震源可能具有不同的錯動過程,在應力釋放時以不同的加速度變化反應其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