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著作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707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5
  • Item
    外籍與大陸配偶離婚因素探討研究計畫案
    (2013/01/01-2013/12/31) 潘淑滿; 盧惠芬
    婚姻移民是二十世紀後期以來全球普遍現象。過去二十多年來,我國無論是人口或家庭結構,明顯受到跨國婚姻發展趨勢的影響。國外有關異族通婚的研究指出,因為文化、生活習俗和權力差異,異族婚姻關係離婚率往往高於非異族婚姻關係。國內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十年我國離婚率並無明顯變化,但跨國聯姻離婚率卻明顯上升,2001年與非本國籍配偶離婚的人數為6,448人,到了2011年卻增加到12,972人,成長一倍;換句話說,每四對離婚登記對偶,就有一對是跨國婚姻對偶。 根據我國移民法規,外籍與大陸配偶在取得身分證前,若因離婚而致居留原因消失,若能取得在台已設有戶籍未成年親生子女監護權,或因遭受家庭暴力經法院判決離婚且在台設戶籍之未成年親生子女,方能繼續在台居留,否則必須離開臺灣。有些學者指出,跨國婚姻關係不良,導致外籍與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之後,往往選擇與臺灣配偶離婚。然而,實務上卻發現「取得身分證」並非婚姻移民選擇離婚的唯一考量,在不同居留身分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也可能選擇離婚。也有外籍配偶並非主動選擇離婚,而是被迫離異。 本研究主要是採取多元測定方式,結合量化的問卷訪談調查方式和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法與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外籍與大陸配偶選擇離婚的原因,及離婚後留在台灣的生活經驗與處境。除此之外,本研究亦透過焦點團體訪談法,探討現行「外配輔導措施」、資源網絡、相關政策與制度之不足,並提出未來相關政策、資源網絡、和實務方案之參考。 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瞭解目前有關外籍與大陸配偶離婚相關問題之文獻。 (二)瞭解外籍與大陸配偶離婚之因素,並分析「身分階段」與「離婚」之間的樣態關係。 (三)瞭解外籍與大陸配偶離婚後在臺現況及權益需求。 (四)探討跨國婚姻解離,延伸單親新移民子女成長教養等相關問題。 (五)政府因應策略之建議。
  • Item
    外籍與大陸配偶離婚因素探討
    (2013/01/12-2014/03/31) 潘淑滿
  • Item
    親密關係暴力問題之研究
    (2011/05/26-2012/05/24) 潘淑滿
    全球跨國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對家庭價值觀與家庭型態帶來巨大衝擊。近年來,我國跨國婚姻家庭快速增加,且同居不婚與同志伴侶組成的家庭也有明顯增加趨勢,使得親密關係暴力的形態逐漸多樣化。雖然親密關係暴力的性質相同,但是因為族群、階級、性關係取向與婚姻形式的不同,導致無論是親密關係暴力發生原因、求助行為或相關服務與資源的使用明顯不同。我國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約有十二年之久,但是卻欠缺對親密關係暴力類型及其成因、求助經驗、服務使用與網絡互動經驗的探討。 因此,本研究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探討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的成因、求助行為與資源/服務使用之經驗。除此之外,本研究亦分析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的服務輸送、工作模式、網絡互動經驗與實務策略之運用。藉由國內實證資料的收集,與國外服務與工作模式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做為未來修正我國親密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的參考依據。 整體而言,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搜集美國、英國、香港、日本等國不同類型之親密關係暴力服務模式與工作策略,提供我國親密暴力防治工作政策規劃與實務工作之參考。 二、比較不同親密關係暴力類型及其成因,勾勒被害人使用服務資源使用的概況與經驗。 三、檢視我國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提供各種親密關係暴力類型被害人之服務經驗與實務困境,建構符合我國區域與文化特性之實務工作模式。 四、彙整國內外研究結果,提出改正我國親密關係暴力防治政策、制度與實務工作模式之意見。
  • Item
    東亞國家婚姻暴力之跨文化比較研究
    (2012/08-2013/07) 潘淑滿
    國際社會習慣將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台灣、中國與香港),歸類為儒家文化圈, 這些國家無論家庭制度或性別關係,明顯依循著「長幼有序、男女有別」倫理規範,然而無 論是政治體制、經濟發展都明顯不同,這些異同之處可能對各國推動婚姻暴力防治工作可能 的影響為何?本研究結合檔案資料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將田野資料收集工作拓展到日本、 韓國、香港與中國,藉由三年田野研究資料收集過程,探討東亞國家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經 驗及其背後隱涵的家庭與性別價值意識。 簡言之,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 剖析東亞國家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之社會文化意涵。 (二) 探討東亞國家如何協助受暴婦女擺脫暴力威脅與尋求獨立生活,並回應全球化跨國人口 遷移與經濟發展帶來的衝擊,建構回應多元文化與社會背景受暴婦女之需求。 (三) 檢視不同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條件對婚姻暴力防治工作推動的影響。 (四) 勾勒東亞國家婦運工作者推動婚姻暴力防治工作的經驗與困境,進而尋找建構回應全球 發展趨勢下跨國聯盟機制與行動策略的可能。 (五) 反思女性主義「姐妹情誼」理念的適切性,拓展女性主義對婚姻暴力詮釋觀點。
  • Item
    高齡化與少子化福利國家與照顧政策---家庭照顧者就業與照顧工作共容與永續發展---新移民家庭照顧者就業與照顧工作共容?(III)
    (2010/08/01-2011/07/31) 潘淑滿
    自二十世紀末,遷移已經成為全球普遍現象。過去十餘年來,新移民已經逐漸成為台灣人口發展的特色之一,台灣的新移民主要是來自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這些新移民主要是透過婚姻關係移居台灣,但女性與男性移民明顯不同。近年來逐漸增加的離婚率也引起各界關注,在2008年約有三分之一結婚對偶訴請離婚,但高達二分之一跨國婚姻對偶訴請離婚。明顯的,跨國婚姻的離婚率遠比本籍離婚率高。面對此一社會發展趨勢,我們關心新移民單親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將面對何種照顧與工作共容的壓力?她們運用何種策略平衡工作與照顧需求? 整體而言,本研究著重於探討新移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照顧壓力,並深入探討新移民運用何種策略平衡工作與照顧需求,這些策略運用是否受到性別、家庭結構、支持系統、階級、都會或農村、和單親或非單親因素影響。本研究為期三年,第三年研究計畫主要是結合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探討男性與女性新移民單親母親的工作與照顧共容經驗。除此之外,在第三年研究過程亦將彙整前兩年研究結果與整合型研究中之其他子計畫進行比較分析,同時也將與跨國整合型研究中之部分研究進行比較分析。 簡言之,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幾項: 一、勾勒女性新移民單親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照顧的經驗。 二、探討女性新移民單親母親就業與照顧共容之策略運用。 三、探討男性新移民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照顧與就業的經驗。 四、探討男性新移民對自我角色的認定。 五、比較男性與女性新移民照顧與就業經驗之異同。 六、比較女性新移民單親與非單親母親照顧與就業經驗之異同。 七、比較新移民與本籍智障子女照顧者之異同。 八、比較台灣與英國男性在照顧與就業經驗之異同。 九、比較台灣、英國與芬蘭新移民在照顧與就業經驗之異同。 十、提供意見做為規劃發展友善家庭政策之參考。 十一、拓展女性主義對於新移民之就業與家庭照顧共容的理解。 十二、提供有關新移民的認同、就業與家庭照顧共容之策略、就業與家庭照顧壓力、日常生活照顧經驗與福祉等指標,做為未來建構跨國(四國-台灣、芬蘭、英國與瑞典)調查研究發展標準化問卷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