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76
  • Item
    2017世界射箭錦標賽男子個人賽銀牌之奪牌歷程研究
    (2019) 魏均珩; Wei, Chun-Heng
    射箭運動為我國競技運動長期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在各界不斷努力之下,使代表隊成員能在國際賽中頻傳捷報。研究目的:透過整理研究者自身參加2017年世界射箭錦標賽獲得男子個人銀牌之歷程,包含教練互動、選拔、訓練、比賽、反思等課題,期以有助於對射箭競賽實務有更清楚的認識,也能提供遇到類似情境的教練或選手,做為日後訓練及比賽的參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自我敘說方式呈現,研究對象為研究者自己,透過個人訓練日記、報章雜誌、比賽照片、國內外比賽影片內容以及個人經驗敘述等資料蒐集及文獻交叉比對,對整體參賽過程做深入的探析。研究發現:國際教練帶兵帶心的領導風格裨益選手的全面提升,國家隊的組訓機制與系統訓練有助於內外在整體素質的提升。射箭比賽誘人之處,莫過於在決勝關頭的些微差距以及選手在高張力舞台上的發揮,而研究者在教練團與老師的幫助下,即便是遇到世界超強韓國隊,依然毫無畏懼的盡力表現,最終能在此屆世界射箭錦標賽平中華射箭隊22年最佳成績而獲得男子個人銀牌。
  • Item
    球體不穩定表面訓練對女子競技體操選手靜態與動態平衡能力及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9) 麥劉湘涵; Mai LIU Hsiang-Han
    問題背景:競技體操是力量藝術結合的運動項目,隨特性不同,項目亦發展出不同特色。而女子展現特點項目為平衡木,是一平衡要求較高項目。不穩定表面訓練能有效提升神經肌肉與骨骼肌控制能力,是能提升人體感知之運動方式。目的:以球體不穩定表面訓練後,對於女子競技體操選手靜、動態平衡能力及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受試對象為十名運動年齡滿五年以上之女子競技體操選手,分為控制組和實驗組各五名,實驗組每週進行三次,比較二週、四週及六週之間的靜態及動態平衡能力與運動表現之差異,每次十分鐘的球體不穩定表面訓練,統計方法輸入SPSS 23.0,以混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結果:靜態平衡能力閉眼單足左腳站立實驗組於第二、四及六週達顯著差異,並於第六週與控制組達顯著;閉眼單足右腳站立實驗組於第四及第六週達顯著差異。動態平衡能力Y字平衡左腳站立實驗組於第二、第四及第六週達顯著差異,並於第六週與控制組達顯著;Y字平衡右腳站立實驗組於第六週達顯住差異,並在第六週與控制組達顯著。運動表現平衡木跑走實驗組第四及第六週達顯著差異,控制組於第六週達顯著,兩組於第二、第四及第六週達顯著差異。結論:透過球體不穩定表面訓練課表,靜、動態平衡能力需運用兩週以上訓練時間方能提升,然而要增加運動表現能力則須採用四週以上訓練時間。
  • Item
    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對於男子競技體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9) 柯耀雲; Ko, Yao-Yun
    不穩定的表面訓練與核心訓練兩者同樣以刺激神經肌肉、肌腱與骨骼肌肉,並保護關節維持穩定為主要效益,對於平衡能力、力量及運動表現之影響皆有相似之處。由項目特殊性,體操選手對於平衡能力及爆發力的需求更高,而核心肌群為人體維持平衡最重要之肌群,於上肢與下肢皆須依賴核心進行動作穩定及動力鍊傳導,因此是否能透過核心訓練來改善競技體操選手之運動表現值得我們探討。目的:探討利用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是否具有改善競技體操選手運動表現之效益。方法:將9位競技體操選手,隨機分為抗力球組 (不穩定表面N=4) 及控制組 (穩定表面N=5),進行六週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並測量平衡能力、倒立及後空翻之運動表現,以無母數統計法進行比較分析及進步率計算,並利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觀察三者間相關性。結果:受試者六週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後,抗力球組經相依樣本分析,開眼穩定平衡能力達顯著差異 (p< .05),事後比較立即訓練顯著優於前測,六週訓練顯著優於前測與四週階段;進步率於六週與四週比較達顯著進步 (p < .05)。上肢穩定性達顯著差異 (p < .05),事後比較六週訓練皆顯著優於前測、立即與四週階段;進步率於六週與立即比較達顯著進步 (p < .05)。後空翻下肢爆發力抗力球組與控制組獨立樣本未達顯著 (p > .05),進步率兩組於立即階段比較後達顯著退步 (p < .05);相依樣本未達顯著 (p ≧ .05),四週與立即比較達顯著進步 (p < .05)。閉眼不穩定平衡能力與上肢穩定性達顯著中度正相關;上肢穩定性與後空翻下肢爆發力達顯著高度正相關。結論: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介入後開眼穩定平衡能力與上肢穩定性於六週時效果最佳,而核心能力的提升未顯著改善下肢後空翻爆發力。
  • Item
    發展射擊心理競技策略:以田家榛參加2012倫敦奧運會與泰國曼谷世界總決賽為例
    (2013) 田家榛; Tien, Chia-chen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於探討田家榛在參加2012英國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與2012射擊世界盃總決賽(泰國站)兩者間成敗的關鍵因素,並瞭解與印證專注力對一個射擊選手的重要性。透過深入分析、討論兩場比賽的平日訓練筆記和比賽紀錄後發展出個人專屬的應賽專注計劃。運動員在賽前、賽中的專注力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射擊動作細緻、要求精確,因此成績的好壞取決於賽中專注力的保持程度。 希望透過此研究,可以提升射擊運動選手和教練實際應用心理技能訓練與策略的成效。
  • Item
    不同坡度與不同速度下走跑的下肢肌肉活動與運動學差異
    (2011) 林怡欣; Lin, Yi-Hsin
    目的:了解在不同坡度(10% 下坡、平地和10% 上坡)與不同速度(75%、100%、125%的轉換速度)下,走路與跑步的下肢肌肉活動狀況,與運動學差異。方法: 招募12位有從事規律運動的受試者,實驗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轉換速度的訂定;第二階段收集在三種不同坡度與三種不同速度下,走路與跑步之下肢肌肉活動與運動學參數。採用重複量數三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坡度與速度的增加,對走路時的步長、步頻與平均肌電都會增加。平地高速走時有最小的身體質量中心垂直位移。踝關節與髖關節在上坡時有較大的關節活動,膝關節則是在下坡時有較大的關節活動;隨著速度的增加對髖屈曲角度會增加,踝蹠屈角度也會增加。結論:不同坡度與不同速度下走、跑,確實會對身體活動產生影響,本研究建議,可以高速走的方式取代慢跑,並加入坡度上的變化,提升身體活動量,也可以增加使用跑步機時的樂趣。
  • Item
    視覺回饋對於腿部推舉重量訓練的影響
    (2011) 宋亭萱; Song, Ting-Hsuan
    重量訓練的過程中,膝關節角度之控制為影響訓練結果的重要因素。當從事阻力訓練時,若關節活動超過適當範圍,將易造成傷害。Song和Liu (2010) 的研究發現,提供外增視覺回饋(膝關節角度)時,對於執行腿部推舉機之動作,能提供較佳的「膝關節角度」控制與「穩定的膝間距」表現,但除了動作型態之穩定外,重量訓練之主要目的應為提升肌力。目的:探討外增視覺回饋對於新手做腿部推舉時,肌力之提升以及動作型態表現之影響。方法:十九位沒有重量訓練經驗的健康大專院校男生參與實驗,肌力訓練前後均做最大肌力測試。依據參與者之最大肌力,平均分配至兩組,分別為膝關節角度外增視覺回饋組與無外增視覺回饋組。各以40 bpm的節奏進行,以阻力75%1RM的腿部推舉八下共分三組,總共做十五次練習。十五次練習前後,不分組別皆不給予回饋,做為動作型態前後測量觀察之依據。訓練過程中,以數位攝影機、雙軸電子量角器,收取膝間距與膝關節角度的變化,膝關節角度回饋組以角度顯示器,給予動作範圍的膝關節角度做外增視覺回饋。統計方法利用SPSS17.0版統計套裝軟體,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異數、Alpha (α) =.05之條件來分析,以前測做為共變數,來檢驗在不同組別即有無回饋條件下之差異。若回歸同質檢驗有顯著差異(p<0.05 ),則以回饋(2) ×前後測(2),進行混合設計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來進行檢驗,以探討外增視覺回饋對腿部推舉動作型態與肌力提升的影響。結果:有回饋較無回饋組90°的絕對誤差有顯著的進步,F (1.17) = 4.960, p < .05,後測時有回饋組較無回饋組有顯著的最大肌力提升,F (1.17) = 5.930, p < .05。結論:有膝關節角度的外增視覺回饋,對於執行腿部推舉動作時膝屈曲角度控制有顯著(p<0.05 )幫助,且與無回饋組相比之下,有較顯著(p<0.05 )之最大肌力提升。
  • Item
    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之結果及效益:動力學及功能性恢復之探討
    (2011) 林宗慶; Tsung-Ching Lin
    目的: 瞭解接受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受試者下肢動力學參數及功能性回復之自然過程,並探討不同肌力檢測時,膝伸肌與膝屈肌之最大力矩值的變化。方法: 本實驗採前瞻性(prospective)方式,共收集22名受試者(平均年齡68.6±6.6歲;平均身高:154.5±7.9公分;平均體重66.6±8.5公斤),均接受單側微創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並於術前、術後第一、二、六及十二個月,總共做五次的評估。使用Biodex測試儀評估病患健側和患側的膝伸、屈肌之等長、等速肌力、關節活動度、關節敏感度及瞬發率。結果: 術前患側及健側只在等速肌力及關節活動度有顯著差異。在術後第一及第二個月患側之膝伸肌在等長60度、等速60及180角速度之最大力矩值均顯著小於健側。術後二個月患側之肌力均和術前無顯著差異。術後六個月患側及健側在等速180角速度的膝伸肌最大力矩值有顯著差異。至於患側0-150毫秒之膝伸肌瞬發率則在術後每一時間點均顯著小於健側。結論:患側之下肢肌力於術後一個月相較於術前會有一明顯下降之現象;術後二個月患側下肢肌力約可恢復至術前水準;至術後六個月時,患側尚有快縮肌之肌力比健側低,術後一年間患側下肢之瞬發率均持續低於健側。此一結果可提供運動科學人員日後設計專門之運動訓練器材或研擬相關之運動處方之參考。
  • Item
    以平台探討滑動對剪力避震之功效
    (2011) 但漢真; Dan Han Chen
    目前跑鞋多以垂直方向的避震設計為主,過去研究大部份也以垂直力作為避震能力的指標。但水平力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過大的力矩會造成肌肉震動、足底軟組織潰瘍。研究發現在較滑的運動表面上做橫向動作,可減小水平力、降低關節負荷,不過目前研究並未針對滑動表面量化有進一步的分析。目的:以滑動平台量化不同的剪力避震效果,找出最合適的滑動量,達到減少垂直與水平衝擊的效果,作為未來運動鞋開發之新方向。方法:以12位習慣腳跟著地之跑者作為受試對象,藉由四種彈簧彈性係數控制滑動程度,以赤足接受走路、慢跑及快跑之測試,收集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結果:適度強度(k=0.067~1.99 kgf/mm)的滑動能提供更佳的垂直及水平避震能力,降低膝關節與踝關節的負荷,過多的滑動則會減小腳跟離地時的推進力,影響跑步的效率。結論:本研究可運用在運動鞋大底的設計,後跟部分使用較軟的材料或提供更多的切割,減小腳跟著地時水平方向的衝擊,而前端要增加鞋底彈性,有助於向前推進力量的提升,讓跑步更有效率,同時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也可針對網球、籃球等需側向動作之運動,為專項運動鞋做不同方向的滑動設計。
  • Item
    骨節整復對肘關節屈曲肌力及垂直阻抗測試之影響
    (2011) 林泰元; Tad Lin
    台灣的骨節整復在國外稱為整脊(chiropractic),是一種藉由調整身體骨架而促進健康及運動表現的技術。臨床上發現施行整復手法後,患者的力量常常會有增加的現象,然而對於此現象目前並沒有客觀的量化的數據。目的:探討頸椎、胸椎及腰椎整復手法對肘關節屈曲肌力及垂直阻抗測試的影響。方法:一般民眾10名為研究參與者,以單盲、重複量數、平衡次序法,對參與者施行真或假之頸椎、胸椎及腰椎整復手法後,用體重計做垂直阻抗測試,用拉力計測量肘關節屈曲等長收縮肌力,並填寫問卷。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參與者之垂直阻抗測試結果、肘關節屈曲肌力及其線性迴歸斜率。結果:施行真、假邀胸頸椎整復手法在垂直阻抗測試(假:21.4±4.6公斤,真:21.7±2.6公斤)、肘關節屈曲等長收縮肌力測試的結果(假:18.5±7.2公斤,真:21.3±7.0公斤)及其斜率(假:-1.10±0.26,真:-0.93±0.20),皆達到顯著差異。結論:整復手法確實能增進研究參與者之垂直阻抗測承受力、肘關節屈曲肌力及減緩肌力衰退程度。希望將整復手法應用在實際運動上,以提升運動表現。
  • Item
    比較費茲定律中距離與目標寬度對動作時間的影響
    (2011) 林子翔
    Fitts (1954) 根據訊息理論提出費茲定律來描述速度與準度的消長,強調影響瞄準動作主要的兩個變數是(1)目標距離(2)目標寬度,由這兩個變數比例組成的難度指數 (ID) log_2^(2A/w) 與動作時間存在著正線性關係,即難度指數愈高花費時間愈長。然而構成難度指數的變數,動作距離與目標寬度如何各自影響動作時間,則尚未見系統性的探討。本實驗選取9種寬度和距離總共81種試作組合用等效試作的概念探討在不同距離、寬度值對動作時間變異的影響。實驗結果發現寬度小使難度增加,花費更多時間。寬度大時減少難度,但影響程度非對稱性的。距離短時會增加試作難度,距離長時除了最小的兩個目標寬度外,長距離與其餘的目標寬度組合都會減少試作難度,表示寬度小在快速瞄準動作中佔有額外的影響力。因此,目標寬度和動作距離在中間值時較符合費茲定律的描述,在極端值時較沒有線性趨勢。透過本實驗可了解到參數漸增過程動作時間的變化,提供了分析時間變異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