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1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羽球國家代表隊比賽中場休息 教練回饋 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2014) 謝沛蓁; HSIEH PEI CHEN本研究背景目的在探討中場休息教練與球員的互動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研究對象為6位羽球國家隊教練和10位羽球國家隊選手。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法,藉由豐富的訪談內容,對每個個案進行深入訪談。本研究結果就教練的觀點發現: 1.選手表現好的狀態下,通常給予正向鼓勵與戰術戰略這兩項回饋方式。2.在選手表現不好的狀態下,通常給予戰術戰略與正向鼓勵及心理技能方面的回饋。而就選手的觀點研究發現:1.在比賽中表現好的狀態下,教練通常是給予戰術戰略和正向鼓勵及動作技能修正及心理技能的回饋。2. 表現不好的狀態下,教練通常是給予戰術戰略再來才是心理技能及正向鼓勵的回饋。最後得到結論為: 選手在比賽中場休息時教練提供回饋的成敗,取決於教練與選手間是否能討論出一套適合個別差異的有效回饋方式。Item 青少年羽球比賽中場教練回饋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2012) 劉筱柔; Liu, Hsiao-Jo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教練的行為,尤其是回饋行為,與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員的自尊、自覺能力及動機可能有顯著的相關。「 教練評量系統(Coaching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CBAS) 」是過去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測量教練的回饋行為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測量方式大多以問卷量表測量運動員對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的認知,或以觀察者透過觀察系統來觀察平時訓練教練回饋行為,並進一步探討教練回饋行為與運動員心理反應的關係。 本研究希望藉由調查教練在羽球比賽中場給予選手的回饋方式,探討青少年選手自覺教練回饋行為對其運動表現的影響。研究先以問卷訪談方式調查出以下六種羽球教練在比賽中場通常都給予選手的回饋訊息(一)正向訊息(二)負向訊息(三)動作修正相關訊息(四)策略修正相關訊息(五)心理技能相關訊息(六)無回饋,再依據此分類回饋去做分析歸納,製作成選手問卷。最後以此問卷調查選手自覺比賽中不同的教練回饋對於其運動表現上的影響,統計方式以採用Excel整理歸納及SPSS軟體進行考驗,依據量化結果結合質性研究進行相關說明,最後提出結果及建議。Item 捕手三種投球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2015) James Yenshing Chen對一場棒球比賽來說,捕手經常是場上最重要的防守指揮者。而捕手在場上主要的責任為預防壘上的跑者盜壘。一般來說,捕手使用三種投球方式來預防盜壘:分別為throwing from the knees, traditional throw down 與 pitch-out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三種投球動作對關節運動學與球速影響。關節運動學的資料會使用Vicon 紅外線攝影機進行收集,實驗中會有一人投球給補手,捕手接到球後會利用throwing from the knees, traditional throw down 與 pitch-out將球傳至二壘。主要分析的參數包括上肢的關節角度和角速度以及球速。使用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回歸來比較兩種投球方式的差異。結果發現,pitch-out的球速會比 traditional throw down and throwing from the knees還快(p< .05)。而肘關節伸展和軀幹的角速度在兩種投球方式亦有差異。因此,透過捕手投球時的運動學分析,可能有助於幫助我們瞭解如何促進運動表現和避免受傷。Item 大專校院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對團隊衝突與運動表現之預測(2014) 黃虹瑛; HUANG-HU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102學年度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教練-選手關係對團隊衝突與運動表現之預測。以有晉級102學年度大專校院公開組第一級複賽之22隊伍的教練和選手為對象,共計有250人。經徵得同意後,以「教練與選手關係量表」、「團隊衝突量表」以及「運動表現量表」測量參加者知覺教練-選手關係、團隊衝突與運動表現。所得資料經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和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選手關係中的「親密感」、「承諾感」、「互補性」與團隊衝突中的「人格特質」、「認知與價值觀」、「溝通與分工」、「資源與權力」皆為負相關;而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表現無相關;團隊衝突與「主觀運動表現」為負相關。 (二)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選手關係、團隊衝突和主觀運動表現有性別差異,教練-選手關係有訓練時數差異,以及客觀運動表現有年級差異;(三)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能負向預測團隊衝突;(四)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未能正向預測運動表現;(五) 102學年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團隊衝突中的「認知與價值觀」能負向預測運動表現中的「主觀運動表現」。Item 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影響之探討(2019) 丁政豪; Ding, Jheng-Hao目的: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 (cluster sets, CS) 方式對籃球員下肢爆發力表現的影響。方法:24名有阻力訓練經驗的高中男性籃球員,以蹲舉最大肌力表現進行配對,並以分層隨機分至傳統組 (n=12),以及CS組 (n=12),所有參與者在分組完成後,開始進行八週的增強式訓練,一週2次,總計16堂訓練,使用5種跳躍組合進行 (下蹲跳、側跳、側跨步彈跳、單腳跳、立定跳遠),每個動作在第一階段 (1-2週)各進行20次,第二階段 (3-5週) 各進行30次,第三階段 (6-8週) 各進行40次。傳統組進行每一組10次反覆,組間休息90秒;CS組則是5次反覆組成一個團組 (一組內有2個團組),團組間休息45秒,組間休息45秒,兩種組別的總休息時間一致,並且在訓練過程中,每一組訓練動作結束後,記錄運動自覺強度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RPE)。八週訓練前後,所有參與者皆進行垂直跳高、立定跳遠、20公尺衝刺、敏捷性、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等運動檢測。結果:八週的增強式訓練後,兩組在垂直跳高、蹲舉最大肌力、下肢最大等長肌力皆顯著進步 (p< .05),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立定跳遠上只有傳統組 (247.3 ± 25.0公分) 顯著高於訓練前 (235.0 ± 21.4公分) (p < .05),速度與敏捷測驗則是在兩組之間、訓練前後皆無顯著差異。RPE部分,在訓練的三個階段中,CS組 (37.12 ± 4.97, 46.08 ± 9.35, 61.61 ± 10.82) 皆顯著低於傳統組 (41.47 ± 4.67, 52.12 ± 9.68, 73.18 ± 7.81) (p < .05)。結論:八週的增強式訓練應用團組方式無法更進一步提升籃球員的下肢爆發力與肌力表現。然而,團組方式能夠降低訓練過程的RPE,以較小的訓練壓力達到與傳統訓練方式相近的肌力進步。Item 大專排球選手知覺舉球員同儕領導對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之預測(2017) 楊怡真; Yang, Y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104學年度UVL大專校院排球聯賽公開一級舉球員的同儕領導對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之預測。施測對象以有晉級104學年度UVL大專校院公開一級複賽之24支男、女生隊伍。經徵得選手同意後,以「同儕領導量表」測量選手知覺舉球員的同儕領導,以及以「狀態運動自信心量表」、「運動表現量表」測量其運動自信心和運動表現,共計發放有254份,有效問卷為182份。研究蒐集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績差相關、獨立樣本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簡單線性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知覺到舉球員在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較高,「外部領導」較少,且在運動自信心方面則知覺到中高水準,而運動表現則知覺到中等程度;(二)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知覺到舉球員同儕領導的「任務領導」、「社會領導」、「外部領」在性別有差異,「外部領導」在年級與年齡的差異;在運動自信心在性別、年級和球齡的差異。(三)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知覺到舉球員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在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呈正相關;「外部領導」在運動表現呈正相關;「個人才能」在運動自信心呈正相關。(四)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在知覺舉球員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與「個人才能」能正向預測運動自信心。(五) 104學年大專公開一級男女排球選手在知覺舉球員同儕領導的「社會領導」與「外部領導」能正向預測運動表現。Item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2016) 蘇芷筳; Su, Chih-Ting本研究旨在探討103學年度大專校院籃球聯賽公開一級教練領導行為與依附行為對運動表現之預測。以有晉級103學年度大專校院公開組男、女第一級決賽之14隊伍的籃球選手為對象。在經徵得同意後,以「教練領導行為量表」、「運動選手依附行為量表」與「運動表現量表」測量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共計發放有252份,有效問卷為189份,所得資料經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多元迴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一) 103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中知覺到較多的「訓練與指導」(M = 5.43 ± 1.05),而「專制行為」(M=4.28 ± .83) 最低;在依附行為中,以「抗拒層面」(M = 4.25 ± .91) 構面最高,則「害怕層面」(M = 3.31 ± 1.16) 構面為最低;在運動表現則偏低(M = 3.84 ± 1.73)。(二) 103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領導行為中的「訓練與指導」、「民主行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僅與「害怕層面」呈負相關,而「專制行為」與依附行為中的三個構面皆呈正相關,又「民主行為」與「焦慮層面」呈正相關;另在教練領導行為中的「關懷行為」與「運動表現」呈正相關之外,其餘四個構面皆無;而依附行為與運動表現也無相關。(三) 103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的教練領導行為中的「專制行為」、「獎勵行為」、依附行為和運動表現在性別有差異,而「訓練與指導」、「民主行為」、「關懷行為」、「獎勵行為」及依附行為中的「害怕層面」在年齡和每週訓練時數有差異,而依附行為中的「抗拒層面」在位置有差異,「關懷行為」、「獎勵行為」在指導時間有差異。 (四) 103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的「專制行為」能正向預測「焦慮層面」、「抗拒層面」;而「專制行為」、「訓練與指導」能正向預測「害怕層面」。(五) 103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僅有「關懷行為」能正向預測運動表現。(六) 103學年度UBA公開一級籃球選手知覺依附行為皆未能有效預測運動表現。Item 耳穴貼壓刺激對女大學生運動表現的影響(2017) 楊織苡; Chih, Yi-Yang耳穴貼壓為一種利用硬物貼在耳朵穴位上以刺激穴道對身體產生調整、治療、恢復身體機能的一種治療方式。先前的研究發現耳穴刺激能夠降低RPE和血乳酸;能夠在運動後減緩疲勞的功能,此外也能協助調整自律神經作用。目前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大多著重於短時間立即性的恢復,而探討其對運動表現影響的文獻不多。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耳穴貼壓刺激對女大學生運動表現的影響。方法:招募12名體育相關科系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平衡次序法分別進行無耳穴貼壓刺激 (CG)、單次耳穴貼壓刺激 (ASG)、短期耳穴貼壓刺激 (SSG) 的實驗處理,每項次實驗至少間隔七天。實驗過程中受試者將進行30公尺衝刺與5公里跑步,並於按壓前、按壓後、運動恢復期進行乳酸、血糖、LF/HF比值的測量。所得資料以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及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進行相關考驗。結果:(一)耳穴貼壓刺激能明顯提升女大生的30公尺衝刺表現 (p< .05),但無法明顯改變女大生5公里跑步成績 (p> .05)。 (二)耳穴貼壓刺激能使女大生30公尺衝刺後恢復期的乳酸較快排除 (p < .05),但對5公里跑步則沒有明顯影響 (p> .05)。結論:耳穴貼壓刺激能有效提升30公尺衝刺表現,同時能提升女大生30公尺衝刺後恢復期乳酸的排除,但其相關機制仍需加以探討。建議未來可適時加以運用,以促進競技運動表現。Item 吸氣肌熱身對高強度反覆衝刺運動表現與恢復時間之影響(2016) 余秀菁; Yu, Hsiu-Chin目的:本研究探討吸氣肌熱身對隨後高強度反覆衝刺運動表現與恢復時間之影響。方法:以12名女性甲組足球運動員為受試對象 (年齡,20.1 ± 1.4歲,身高,1.61 ± 0.4公尺,體重,55.4 ± 4.3公斤)。採重覆量數且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受試者須進行三種不同實驗處理,包括吸氣肌熱身處理 (inspiratory muscle warm-up, IMW)、安慰劑處理 (placebo, PLA),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IMW與PLA是指分別以40%及15%的最大吸氣壓力 (maximum inspiratory mouth pressure, PImax),進行2組30下的吸氣肌熱身,CON則不進行吸氣肌熱身。各實驗處理後,受試者須完成15 × 20公尺的高強度反覆衝刺運動測驗,每趟衝刺休息時間介於5至30秒之間,依據受試者在恢復時間範圍內的主觀感覺。實驗過程中,分析每趟衝刺時間、休息時間、血乳酸、RPE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B (rating of perceived breathlessness),以及腓腸肌的肌肉血氧飽和度。結果:在反覆衝刺測驗中的恢復後段 (11至15趟衝刺間的恢復時間),IMW顯著低於CON (IMW vs. CON,20.5 ± 3.6 vs. 23.2 ± 3.2秒,p< .05)。反覆衝刺運動表現在三種實驗處理間則未達顯著差異。在反覆衝刺測驗後5分鐘的PImax,IMW顯著高於PLA與CON (IMW vs. PLA vs. CON, 102.2 ± 10.5 vs. 95.8 ± 9.7 vs. 94.1 ± 11.3 cmH2O, p < .05)。在反覆衝刺測驗後的RPE,IMW顯著低於PLA (RPE,IMW vs. PLA,13.8 ± 1.4 vs. 15.8 ± 2.1分,p < .05)。在反覆衝刺測驗後的RPB,IMW顯著低於PLA與CON (RPB,IMW vs. PLA vs. CON,4.6 ± 1.3 vs. 5.4 ± 1.6 vs. 5.6 ± 1.1分,p < .05)。然而,組織氧合指標 (TSI) 在反覆衝刺測驗中的前段 (1至5趟),IMW顯著低於CON (IMW vs. CON, -9.60 ± 3.18 vs. -7.94 ± 3.01 %, p < .05)。結論:吸氣肌熱身能改善吸氣肌肌力與呼吸困難感覺,並促進高強度反覆衝刺後的恢復能力,然而,吸氣肌熱身活動可能會降低運動初期的肌肉氧飽和度。Item 攝取咖啡因對大專男子籃球選手Yo‒Yo間歇恢復跑與罰球命中率之影響(2016) 黃品蓁; Huang, Ping-Jen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攝取咖啡因 (caffeine) 對大專男子籃球選手Yo‒Yo間歇恢復跑第一級測驗 (Yo‒Yo Intermittent Recovery Test level 1, Yo‒Yo IR1) 與罰球命中率之影響。方法:以12名男子甲組大專籃球聯賽籃球員為受試者,以隨機平衡次序之實驗設計,依序進行兩種不同實驗處理。受試者於運動1小時前分別攝取咖啡因膠囊 (6 mg/kg) 或安慰劑膠囊 (纖維素) 及300 ml的水,增補後1小時進行第1次籃球罰球30球測驗。第1次籃球罰球測驗後接著進行Yo‒Yo IR1測驗,隨後再進行第2次籃球罰球30球測驗。實驗過程的前、中、後,採集血乳酸、心跳率及與運動自覺量表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結果:相較於安慰劑處理,咖啡因處理可顯著地增加Yo‒Yo IR1測驗的距離 (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1280 ± 244 m vs. 1157 ± 193 m,t = 2.42,p< .05)、血乳酸濃度 (第一次罰球後,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1.53 ± 0.59 vs. 1.12 ± 0.33 mmol・L-1,p < .05;Yo‒Yo IR1測驗後,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7.11 ± 1.81 vs. 5.46 ± 2.02 mmol・L-1,p < .05;第二次罰球後,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6.83 ± 1.91 vs. 4.47 ± 1.63 mmol・L-1,p < .05),與心跳率 (咖啡因處理 vs. 安慰劑處理,Yo‒Yo IR1測驗時的平均心率,186 ± 6 bpm vs. 176 ± 7 bpm,p < . 05;第二次罰球時的平均心跳率,139 ± 11 vs. 128 ± 8 bpm,p < .05)。不過,在RPE與罰球命中率的表現上,兩種實驗處理之間則無顯著差異 (p > .05)。結論:攝取咖啡因應能促進籃球運動選手的Yo‒Yo IR1測驗表現,同時也會造成心跳率與血乳酸上升的壓力,但是,並不會影響罰球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