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4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我國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以活動管理模式探討三類危機
    (2006) 蘇恒宗
    論文提要內容 對於危機的研究,最早起於公共管理領域,在冷戰時期則集中在「危機處理」範圍,主要在避免核戰發生。1980年初,美國開始重視「危機管理」工作,並以聯邦危機管理局(FEMA)負責減災與後果管理的工作。1989年Nunamaker 等人提出組織危機管理的活動模式,將危機視為一個整體活動的流程,結合危機的發展階段,清楚描述危機發生的狀況,以及所須處理的工作項目與內容,然其活動模式仍缺乏完整的流程與生命活體的核心概念。 筆者乃整合美國「911事件」後的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活動理念、FEMA的階段管理模式與路易斯.康佛(Louis Comfort) 的策略管理模式之優點,並以生物活體感官器官「看得見、說得通、動得了」的動力概念,整理出國家安全的危機管理活動模式。這個模式的主體內容,包括危機管理的三個主要活動階段(危機爆發的前、中、後)及一個危機管理的總計劃。 藉由這個模式,筆者用以觀察包括美國「911事件」後的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活動,以及我國政府在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921地震、2003年SARS危機的整體危機管理活動流程;並從政府的每一項危機管理活動中,去檢視其每項作為的得失利弊。其次,這個模式的作用,也具指導性與指標性意義,所謂指導性意義,意指它可以作為指導政府做好國家安全危機管理的工作;而所謂指標性意義,意謂政府的危機管理活動,乃可以此標準作為國家安全危機管理的典範。 最後,本研究認為,在全球化趨勢與資訊時代裡,多元化的危機年代業已來臨,政府必須用「綜合性」的安全觀念,來解決國家安全之問題。因此,運用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活動的模式概念,來發展「國土安全防衛」之目標,才能為我們美麗的家園-台灣,量身訂做一個屬於本土的「國土安全防衛網」。
  • Item
    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石油安全戰略
    (2007) 連柏炫; Po Hsuan Lien
    隨著世界經濟復蘇,全球原油需求增長大大超出預計,國際油價攀升至21年來的最高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對原油需求大幅增加,國內石油供需矛盾突出,自19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後,中國被迫放棄了長達30年來自給自足政策,石油安全逐漸成為中共外交與戰略重點。 2004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全年石油進口量突破一億噸大關。石油外交成為中國外交戰略上僅次於大國外交的第二大戰略點。 對於石油消費國來說,石油安全是指石油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和石油安全戰略儲備。本文將從制度學派的觀點觀察中國積極規劃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以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所造成交易成本上升,確保經濟穩定發展的成就與國家安全的戰略目標。 最後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上,分析及判斷中國未來是否可能為突破國際困境,謀求石油安全而引發區域性軍事衝突,或是全面性戰爭。
  • Item
    兩岸直航的決策因素研究
    (2014) 孔憲中; Kung, Hsien-Chung
    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告解除戒嚴,並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並准許企業赴大陸投資,而衍生出兩岸海空直航的需求。過去開始試辦金馬小三通,到馬英九總統正式執行兩岸直航,其決策模式對我國的政治、國防、經濟及社會面向,造成多種影響不同層次的互動過程和情況,且兩岸關係仍然具有高度的複雜性與敏感性。 本文試圖以國家安全研究途徑,採文獻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從政府決策與會議文獻中判讀,探討與研究國家利益政策、決策的考量因素和決策的過程,及分析兩岸領導人或政府在政策上選擇方案的考量因素。 並期許政府將在既有的政策立場,以「民主、和平」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概念,持續推動擴大及深化兩岸各項交流、兩岸兩會互設辦事機構,並通盤檢討與修正兩岸直航相關政策,期能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創造永續利基,以實現臺海永久和平的長遠目標。
  • Item
    我國政府危機處理之研究-以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危機處理為例
    (2005) 劉宜友; Liu, Yi-Yu
    戰爭未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中間斷過,回顧歷次重大的國際戰爭中,探究戰爭的起因,多因和平處置不當而造成戰爭。所謂和平處置不當,就是未能妥善處理和平與戰爭之間的衝突與冗機而發生戰爭。因此,學者為了研究防此衝突與危機變成戰爭,遂發展出「衝突研究」(Conflict Studies or Research)或「危機研究」(Crisis Studies or Research)。古巴飛彈危機後,西方國家為防止情勢失控引爆核戰,而花費大批人、物力研究「危機處理」(Crisis Managing)的理論、方法和準則。 綜觀歷次的臺海危機,不僅關係中華民國的生存發展,也涉及美國的國家利益,更牽涉到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所以這個危機基本上是屬於「國際衝突」類型的危機,同時也是我國、美國與中共三邊的衝突危機。1999年李登輝總統「特殊國與國的關係」一詞出現後,顯見兩岸在「一個中國」的主權爭議下,政治下的歧見仍然存在,外交上的競爭並未稍歇,運事上的對峙也沒有鬆緩。儘管兩岸間的經貿往來與民間文化交流,更加熱絡頻繁,但這並不意味兩岸末來「相安無事」,反而可能因較多的接觸,而產生更多的利益衝突或危機。因此,在順應國際潮流局勢,考量國情發展,預期國家安全威脅及並顧「經濟」與「安全」的兩岸關係發展上,建構兩岸關係的「危機處理機制」,實為當前刻不容緩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