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之探討-以金門島為例
    (2003) 吳家凌
    個別區域環境的不同,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也必然會有差異,如何適度融入研究區域的特殊性,發展出一套地方適用的環境素養模式,是本研究探討的主旨。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島嶼公民環境素養」的架構及金門地區當地公民環境素養的相關內涵。研究過程採用「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諮詢小組成員共十三位,包括金門當地具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及具有環境素養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歷經一次金門當地的焦點訪談及三回合的德爾菲法問卷調查,來確認其架構內涵的重要性及內涵的修正。 島嶼公民環境素養架構包含5大教學範疇及15項的教學目標,以及115項具有金門當地特色的環境素養內涵。5大教學範疇包括「對島嶼環境有基本的認識」、「對島嶼環境議題有覺知及敏感度」、「具有關切環境的情感及價值觀」、「具有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及「具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本研究最後以所完成的金門環境素養相關內涵架構來檢視當地鄉土教材在環境素養方面呈現的狀態,分析結果發現,金門當地的鄉土教材,在認知及情意方面的相關內涵較為充足,而且當地的環境議題及藝術相關領域的內涵也十分豐富,整體看來當地的鄉土教材已包含了部分的環境素養內涵,然而未來有待加強的部份包括有島嶼相關概念的融入、全球島嶼環境議題的瞭解、藝術內容中環境意涵的融入、島嶼環境技能及行動能力的培養等。最後則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對於金門未來鄉土教學及後續研究建議。
  • Item
    繪製社區地圖對學生環境學習影響之初探-以金門島金寧國中小學為例
    (2008) 吳家駿; Jia-Jiun Wu
    本研究應用社區地圖與綠色生活地圖之概念,發展以繪製社區地圖為主題的環境教育教學活動。活動對象為金門島金寧鄉的學生,地點選擇有著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特色的金寧鄉古寧頭區。本研究希望藉由所設計的社區地圖活動,探討對於學生認識與觀察社區環境的能力、對社區的情感與價值觀以及參與環境問題的能力等環境學習上的改變為何,並將由反省與思考,提出有助於環境學習成效的社區地圖作法。 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在學生環境學習的影響方面,歸納結論為:(一)學生更加認識社區環境,但不夠深入。(二)學生對於社區環境產生新的觀感。(三)增加學生對社區環境的欣賞與感恩。(四)活動引導方式與環境狀況可能會影響學生對社區環境的印象與價值觀。(五)增加學生對環境的討論與思考。(六)在「參與環境活動」方面的影響並不明顯。 在繪製社區地圖作法方面,本研究發現以下有助於活動成效的作法:(一)先進行地方環境勘查,以瞭解在進行活動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或狀況。(二)結合多位教師的專業能力,讓學生的學習多元化。(三)在固定地點設置觀察點,有助於學生對於環境的觀察與討論。(四)使用「綠色圖示」作為繪製社區地圖的工具,有助於學生思考社區環境與激發創造力。
  • Item
    金門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調查研究
    (2007) 林美君
    高中教育階段學生是即將進入社會中工作行使公民權的準公民,是直接使用環境者與對環境使用方式的決策者,在此階段前藉由了解其環境素養程度,可預測學生畢業後工作與行使公民權時對環境的態度與行為,且因島嶼環境脆弱及特殊,公民對島嶼的環境素養之程度亦將影響島嶼發展。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瞭解金門地區學生經過小學、中學之環境教育活動或鄉土教育課程的教育後,現為高中職學生之環境素養現況及影響環境素養之學習經驗,所探究學生之環境素養內涵包括五大範疇:1、金門島嶼環境與環境議題的認知2、島嶼環境議題的覺知3、關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4、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5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能力。 總計在金門高中及金門農工職校共發出與回收問卷544份,剔除無效問卷53份,有效問卷為491份(一年級231人,二年級258人),回收率為90.26%。採用統計軟體SPSS12.0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為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及Scheffe事後檢定。 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 受測學生對在地的島嶼環境知識有待提升;2.受測學生對島嶼環境議題覺知高;3. 受測學生關切環境的情感與態度表現為中上程度;4.分析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需積極加強;5.學生參與環境問題的行動頻度不高;6. 學生之學習經驗對環境素養影響較成長背景因素大;7. 親近自然的經驗對環境素養的認知與情意領域可能有影響;8. 具有負面環境經驗的學生可能對整體環境素養表現有影響;9. 喜愛參與保育活動與自然課程對學生環境素養可能有影響;10. 參與環境活動有助提升學生的環境素養。最後則依據研究結論,對金門環境教育課程及活動上提出建議。
  • Item
    島嶼永續旅遊的環境教育需求研究-以烈嶼為例
    (2009) 鍾錚華
    「島嶼永續旅遊」即為遵循永續發展原則的島嶼旅遊活動,亦即在島嶼環境中進行旅遊活動時應遵循永續發展原則,並經由環境教育提昇遊憩品質,減輕旅遊活動對島嶼環境之衝擊。本研究以在地觀點出發,旨在探討烈嶼可供發展之旅遊環境資源,同時藉由各旅遊型態的環境特性,探討系統性且多元化的環境教育可能,並藉此探討環境教育的需求面向。 本研究以烈嶼(小金門)為研究場域,透過問卷調查,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烈嶼的學校教師與行政人員、鄉公所與國家公園員工、旅遊相關產業、地方產業經營生產者以及其他在地居民,共計發放300份,扣除遺失、未填與填答錯誤等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219份,填答率為73 %。研究者根據問卷結果、田野調查、訪談資料與參與觀察獲得以下結論: (1)烈嶼的重要旅遊環境資源沿環島車轍道環狀分佈。 (2)不同類型旅遊場域的環境教育活動需求差異性高。 (3)烈嶼居民「參與」和「帶領或策劃」環境教育的經驗較少,但參與意願很高。 (4)烈嶼環境教育活動類型的偏好與需求,以親近與觀察環境為主,次以解說教學、體驗與實際參與。 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於烈嶼旅遊資源與環境教育發展提出建議,包括: (1) 金門國家公園與烈嶼鄉公所應成為合作伙伴關係。 (2) 利用環島車轍道連結各類型旅遊環境資源。 (3) 公、私部門以及學校、社區共同推廣環境教育。 (4) 成為環境學習中心的基地。 後續研究建議如下: (1) 未來可針對遊客進行永續旅遊與環境教育需求作探討。 (2) 加強烈嶼傳統文化習俗與農村產業活動研究。 (3) 後續環境教育活動規劃與設計之研究。
  • Item
    金門島居民環境意識之探討
    (2003) 黃文華; Wen-Hua Huang
    由於島嶼地區具有土地面積小、隔離性、脆弱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文化、及易受外來干擾而改變等特質,在快速發展中島嶼環境更容易影響與衝擊。而島嶼居民對於島嶼環境與發展的衝擊及影響等議題有何看法,頗值得探索。本研究藉由金門島居民的環境意識調查與探討,以瞭解島嶼居民的環境知識、環境敏感度、環境態度、環境行為等環境意識面向。本研究認為島嶼地區環境教育發展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環境意識調查,作為瞭解社會現況之基礎;第二階段則可應用第一階段的發現進行環境教育課程與教材的研發。本論文屬於島嶼地區環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調查。 本研究在環境意識調查上採用問卷調查法。抽樣方法為分層隨機抽樣法,合計抽出461位滿二十歲以上設籍於金門島的居民進行面訪,有效問卷為457份。統計軟體採用SPSS10.0進行分析,主要分析工具有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獨立樣本)、Scheff事後檢定、Dunnett’s C事後檢定、卡方檢定(χ2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及校正後標準化殘差值事後檢定。 主要研究結論有:1.金門島居民的環境知識在生態問題與災害認知方面有待提昇;2.金門島居民的環境敏感度高;3.金門島居民的環境態度朝向正面發展;4.金門島居民的環境行為較為消極且頻度不高;5.金門島五個鄉鎮的環境意識有顯著差異存在。最後則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於金門島環境教育發展建議與後續研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