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Gaga與Utux:泰雅族環境倫理之研究(2023) 宋國用; Song, Kuoyung silan本研究以Gaga和Utux為主題硏究泰雅族環境倫理。研究主軸以泰雅族的「人」、「靈」和「自然」之間具有聯繫和互為連結關係之整全觀為基礎;以民族誌生態學學理,探討泰雅族語言符號之細微意義來分析泰雅族環境倫理信念。研究假設是泰雅族的生活規範已存在環境倫理,只是隱而未彰顯;經由部落耆老的語言意義,所代表的自然觀和實踐觀,而成為普遍性遵守的泰雅族「人和環境」平衡關係之環境倫理意義;再經由部落實地觀察與研究理解特定部落如何實踐生物文化保護、土地、水和森林資源生態利用,以構築泰雅族部落環境哲學基礎之研究。泰雅族是以Gaga與Utux作為核心文化或習慣,型塑他們在特定部落人與自然互動關係之宇宙觀。本研究從這兩個核心的語言符號所隱含與大自然之關聯性和互為連結關係開始,探索有關泰雅族如何做人和如何生活之一切理想、原則和實踐其環境倫理和生態倫理之信念。這個研究方法包含了泰雅族族群主體關係網絡之脈絡、泰雅族的傳統生態知識、以及現代環境倫理思想等意義和概念,進而推論環境倫理之意義。研究程序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實際到研究場域,進行部落耆老訪談資料蒐集、分析和理解泰雅族的文化習慣,所形塑之環境倫理觀和實踐觀,並且進行分析和推論語言意義表達之環境哲學。第二階段進行特定部落居民實踐觀真實的觀察,選定三個小尺度之部落環境現況和生態農業實踐,以分析與理解部落居民的觀念和實踐的觀察。本研究發現泰雅族在語言符號意義上具有豐富的環境倫理意義,也呈現在土地利用和動植物採集等生態智慧,而且他們對於環境倫理意義,自有其存在方式和表達方式。研究顯示泰雅族人將自然的規律與居民的行為規範統合一致為實踐倫理之意義,並隱含可持續發展之意涵。泰雅族的環境倫理意義上常以隱喻的表達其謙卑態度,而且處處可見泰雅族的共勞、分享的概念實踐,可以推論這種每日實踐的倫理哲學基礎,來自於他們Gaga與Utux關係連結的宇宙觀;而Utux的信念在倫理道德行為和態度具關鍵性作用。有關土地價值觀上每個部落之環境不同,所執持的價值觀也不同,這是個人世界價值觀理解之差異,不會是有正確之答案。在Gaga和Utux架構分析下,泰雅族人的實踐觀具有豐富的生態倫理信念和真實的生態實踐。Item 澎湖吉貝嶼石滬社區的里海精神與內涵分析(2021) 吳佩青; Wu, Pei-Cing2006年由聯合國高等研究所(UNUIAS)與日本環境省共同進行里山-里海評估研究,產出一套理論架構、科學方法和實徵研究結果,此為2010年里山倡議所依據,而在2010年底,里山倡議也引入臺灣,在林務局、學界等大力輔助下,里山倡議在臺灣蓬勃發展,更於2013年第四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會議(IPSI-4)中榮獲IPSI秘書處事務局長獎,由此可見臺灣里山潛力已為國際所認同。 但在臺灣各地推動里山倡議之時,對於里海卻甚少人提及。臺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141公里,海洋疆域範圍更達18萬平方公里,相較於臺灣的山地、丘陵面積總和2萬5千平方公里,海洋帶來的資源、影響應遠勝於陸地,且臺灣周圍寒暖流交會,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自古漁業便深深影響居民生活方式,因此筆者認為在臺灣推動里山倡議之時,我們更不能忘本,山、川、海本是一體,對於海洋民族國家來說,如何保護、保存海洋,維持永續生計,應為重要課題。為此筆者將以日本學者柳哲雄教授所提出之“里海”作為論點,分析澎湖吉貝嶼石滬社區所擁有之里海精神,闡述一套專屬吉貝石滬的里海內涵,做為日後臺灣漁村以里海精神發展之依據。 本研究將以文獻分析法分析日本里海案例,初步選定為瀨戶內海、能登半島與石垣島,理出里海脈絡與框架,同時整理吉貝嶼石滬社區發展之歷史、社會文化,並以此框架分析吉貝嶼石滬社區,輔以實地訪談了解當地人與海洋-石滬-人之環境互動方式,將理論框架與實地資料相結合,分析出吉貝嶼石滬社區之里海精神與內涵。本研究之預期成果為分析出吉貝嶼石滬社區之人海依存、共存共榮與永續生計精神,並納於日本里海框架下,進一步添入當地里海元素,成為臺灣澎湖吉貝嶼的里海精神。Item 探索地方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之研究-以金門島為例(2003) 莊瑞續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適當的民眾參與技術進行共識決策的過程,來探索金門民眾對永續發展議題與願景的看法,包括探索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確認這些永續發展議題之共同目標;以及探索金門的永續發展願景。本研究在分析民眾參與相關文獻及藉由訪談瞭解金門風土民情後,決定以民眾參與技術中的德爾菲技術為研究方法,進行意見的蒐集與共識的凝聚,而參與本研究的諮詢委員含括金門當地政府官員、民間社團、國家公園與教育界等各界人士代表。本研究在經過三回合的德爾菲問卷後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在金門邁向永續發展所需關切的議題方面,在環境、經濟、社會與制度層面共過獲得29項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分析這些議題發現金門民眾較關切環境、經濟與社會層面的議題,對於制度層面的議題較不關切,且所關切的議題多受到金門的島嶼特性、離島特質與地方特色三個因素的影響。 在永續發展議題的共同目標方面,針對金門邁向永續發展需關切的議題,共確認出142項有共識的共同目標,並發現諮詢委員對各議題所建議的未來努力目標,大多能獲得認同形成共識,不過其中對於與區域合作以及利用開發手段解決問題的相關目標,諮詢委員間較無共識。在金門永續發展願景方面,歸納分析出七項金門的永續發展願景,作為指引地方發展方向之參考。 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就政府相關部門、後續發展及後續研究等方面,提出若干建議。Item 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 -以大臺北地區為例(2014) 吳文義; Wen-Yi Wu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及永續校園計畫的認知、態度及行為。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實施「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認知、態度和行為之調查」研究,回收415份有效問卷,再以SPSS 22 for Windows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以綜合了解中學教師目前永續校園素養。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結果與分析,本研究歸納重點如下: 一、整體國民中學教師呈現積極且正向的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多數教師已經理解永續發展的基本定義和包含向度,也具有良好的態度和永續行為;在永續行為上,偏重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但將責任轉化成行為的意願及行動方面,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行為跟認知、態度相比,有較低的情況。 二、在國民中學教師一般背景變項中,性別、任教年資和最高學歷對教師永續發展素養影響力有限;只有在任教職務和任教科目上,教師永續校園的行為才會受到影響。 三、在教師專業背景變項中,如:環境相關系所畢業、參與環保活動、環境社團成員、參加環境教育或永續教育研習等,對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影響力會比一般背景變項還要更強烈。 四、本研究利用集群分析,將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分成知識標竿型、自我實踐型、消極封閉型和積極行動型四種類型。Item 社區貨幣對永續發展價值觀的啟發(2015) 羅允佳; Yun-Chia Lo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社區貨幣的價值觀,藉此對永續發展價值提出建議。價值觀轉型為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認定的重要目標之一,國際文獻如地球憲章和千禧年宣言當中,宣示了全球社會適用的永續發展原則與價值,不過國際宣言的內容下放到社區或生活層面就不夠細緻,需要從研究個案中整理出更貼近真實生活的價值觀,促成個人採取符合永續的行動和生活模式。 社區貨幣是一種替代型地方交易工具,具有鞏固地方經濟的效用。過去關於社區貨幣的研究以探討其功能和實施狀況為主,未曾以教育的觀點切入,討論社區貨幣經驗有助於參與者學習哪些價值觀。本研究針對台北市花園新城和花蓮市樸門部落社群兩個個案進行質性研究,透過訪談、收集文件和參與觀察等方式蒐集資料,並以紮根的分析方式萃取社區貨幣經驗引導或生成的價值觀,再將結果與地球憲章等國際宣示的永續價值觀相比較,以個案研究結果補充文獻內容。最後再以學尋出路、社會學習和經驗學習理論,解釋參與者的學習歷程。 研究結果重點如下: 一、社區貨幣鼓勵資源再利用、不浪費,且有助於參與者理解環境、社會與經濟之間環環相扣的關連。 二、社區貨幣有助於彌補金錢至上主義造成的人際隔閡;參與者可能從經驗中認同在地經濟的價值,願意打造自給自足且公平的社區經濟。 三、社區貨幣經驗引導參與者追求「更好的生活」而非「賺更多錢」,甚至重視自我人格成長。 四、社區貨幣的學習經驗同時具有個人學習和社會學習的要件,啟發結合兩者的學習理論模型。 五、永續發展價值應納入如社區貨幣等行動推動的新文化價值。Item 布入女兒心-以布衛生棉探討永續消費的經驗與學習(2018) 羅先耘; Lo, Shian-Yun在消費文化當道的時代,原本人類生存所倚賴的水藍色星球儼然變成了一個全球市場,資源快速地被消耗,環境品質也隨之低落,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永續發展的脈絡中,永續消費為重要的工作項目,除了國際與國家層級的推動,更需納入個人消費者的參與,促進社會轉型,朝向更永續的未來。 本研究以布衛生棉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消費行為與永續消費的關係。布衛生棉為布製的經期用品,近年因環保意識興起,經過改良後再度出現於市場。本研究為質性研究,參考轉化學習理論設計訪談大綱,訪談七位布衛生棉使用者,採用主題編碼呈現各個經驗階段,包括使用動機、購買決策、過程中的支持與阻礙、持續使用原因和反思,以永續消費、轉化學習及生態女性主義觀點針對不同階段做探討,了解其關懷與信念的形成、對原有框架的批判和相應行動,與永續議題的呼應。 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使用布衛生棉的動機主要是考量個人健康和環境保護,網路和人際網絡的資訊,在此階段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消費決策則是以功能為首要,再來是花色與利他價值;使用經驗所轉化出的反思與學習,包含消費結構翻轉、生活模式改變以及女性身份認同等層面,大部分使用者在過程中感受到力量,並且意識到消費自主權;新的價值觀在於理解個人與自身、他人和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並依此角色展開生活實踐,以求共好的可能。 經期用品是女性重要的生活用品,其消費過程涉及社會文化、經濟與環境層面,綜合本研究的觀點視之,可發現研究對象透過使用布衛生棉,不僅實踐對自身的照顧,還有對其他女性和環境的關懷,也超越社會文化施予月經女性的負面標籤與壓迫,以及挑戰過度生產與消費的模式,成為一個多重解放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