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認知、態度、行為研究 -以大臺北地區為例
    (2014) 吳文義; Wen-Yi Wu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的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發展及永續校園計畫的認知、態度及行為。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實施「國民中學教師對永續校園認知、態度和行為之調查」研究,回收415份有效問卷,再以SPSS 22 for Windows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以綜合了解中學教師目前永續校園素養。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結果與分析,本研究歸納重點如下: 一、整體國民中學教師呈現積極且正向的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多數教師已經理解永續發展的基本定義和包含向度,也具有良好的態度和永續行為;在永續行為上,偏重日常生活中的環保行為,但將責任轉化成行為的意願及行動方面,教師對永續校園的行為跟認知、態度相比,有較低的情況。 二、在國民中學教師一般背景變項中,性別、任教年資和最高學歷對教師永續發展素養影響力有限;只有在任教職務和任教科目上,教師永續校園的行為才會受到影響。 三、在教師專業背景變項中,如:環境相關系所畢業、參與環保活動、環境社團成員、參加環境教育或永續教育研習等,對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影響力會比一般背景變項還要更強烈。 四、本研究利用集群分析,將國民中學教師永續校園素養,分成知識標竿型、自我實踐型、消極封閉型和積極行動型四種類型。
  • Item
    建構臺灣大學生之核心永續能力
    (2019) 李雙; Li, Shuang
      聯合國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書中揭櫫永續發展的定義,之後於1992年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中揭示了「永續發展教育」,並於2005年開始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十年。永續發展教育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不可忽視的趨勢,尤其在永續發展目標公布之後更顯重要。各大學重視永續發展教育並規劃相關課程。   本研究以文獻回顧、焦點團體研究法與德菲法,建構適用於我國大學生的核心永續能力指標系統。以四個核心永續能力為架構,涵蓋15個主指標、40個次指標。最後統整德菲法問卷分析結果與專家建議,探討各個能力與次能力的內涵與重要性,作為後續的研究方向。
  • Item
    以社會學習觀點探討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
    (2016) 陳玟旭; Chen, Wen-Hsu
    隨著都市化與全球化發展,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日漸加重,環境問題也對人類的生活空間產生威脅與衝擊,因此全球展開了一系列推動永續發展的方案,期望將永續發展的相關理念融入於學習體系並在地方情境中落實。「成龍溼地社區學習參與計畫」是一項涵蓋政府、非營利組織、學校及社區,透過各項學習策略,協助地方朝向永續發展的優質案例,多年來已累積豐碩的經驗與成果,值得更深入的探究。因此,本研究藉由社會學習觀點,對這項計畫之發展歷程、方案內容、推動策略及相關參與者之學習與成長有更深入的剖析,理解公部門、非營利組織、學校與社區之間如何協力合作,共同促進地方之永續發展。並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作為資料搜集的方法。 研究結果發現,這項計畫提供了開放的學習平台及多樣的學習形式,內容兼顧生活、生態、生產三個面相,讓關注社區環境或社區事物的人,有機會能夠聚集在一起,並且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內化與內造歷程,從培力核心團隊開始,重新建立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進而使社區整體帶來改變。以社會學習觀點來看,礙於社區能力不足、對公共事務冷漠、典範價值不同⋯等限制下,使得目前這項計畫的主輔關係仍舊是明顯的,加上是在已預設目標的前提下執行,因此尚未能如社會學習所期待,讓所有利害關係人站在平等的立場上,拋出自己的經驗、想法,在充分的互動與討論下,共同協商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多年的深耕與努力並非白費,不論是孩子、學校、成人或社區,最大的改變在於地方感的提升,並因著參與產生了更多的人際交流與互動,感受到彼此皆身為家鄉的一份子,共同肩負者著守護家鄉、讓家鄉更好的使命感。這些學習與成長,為地方累積了厚實的社會資本,亦是讓社區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