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07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學童透過繪本教學及實地情境學習犬貓照養概念之探究(2022) 陳韻彤; Chen, Yun-Tong動物保護法修訂案於107年12月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將動物保護教育落實於十二年國教,希望從小就建立民眾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的態度與行為,因此飼主責任教育的推動有其迫切性及必要性,經過研究者相關文獻的整理和研究過程發現飼主責任的含義限縮在飼主與犬貓之間的責任與義務,事實上每位學童與動物間其實還有更多源自於彼此的互動和感情上的聯繫,因而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學童如何透過繪本教學與實地情境學習犬貓照養概念。本研究以「青鳥天使展翅飛翔繪本讀書會」的學童作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法,透過學童的繪本創作、活動觀察紀錄與訪談方式進行歸納分析,探究學童對照養犬貓的認知與學習表現。活動設計共有六場次,繪本教學與繪本創作活動各實施兩場次之後安排社區動物收容所及寵物量販店的參訪,合計實施六次活動。本研究蒐集繪本教學過程的課程觀察與學生的繪本創作、實地情境學習活動的紀錄以及後續與學生進行的深度訪談,加以統整分析學童在犬貓照養學習上的變化。研究結果發現,在繪本教學的學習部分: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有助於飼主責任的學習;二、繪本的故事內容有助於學生犬貓照養的認知與技能;三、學生的生命經驗有助於同儕間犬貓照養的學習。在實地情境學習部分:動物收容所有助於學生了解犬貓管理規範與動物保護法,強化終養不棄養的觀念;寵物量販店的消費調查體驗,提升學童不衝動飼養的意識,降低犬貓被棄養的風險。學生的繪本創作呈現學生對犬貓照養的概念與飼主責任的行為表現,所描繪的圖像表達學生對待犬貓的態度和情意。Item 動物同理心課程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動物園黑猩猩戶外教學為例(2021) 鍾嘉怡; Chong, Kah-Yee本研究探討臺北市立動物園合作研究計畫中所研發的「黑猩猩同理心課程」是否有效培養學生對黑猩猩的同理心,深化其對動物的理解與關懷。研究採用混合設計方法,研究工具參考使用測量動物同理心計畫(MECAP)所研發的問卷和觀察單(Jackson, Owen, Khalil,& Wharton, 2015),再加上學生的觀察記錄、學習單與教師訪談分析。研究對象為131名臺北市及新北市國小三年級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黑猩猩同理心課程有效培養學生對黑猩猩的認知移情、情感移情和同理關懷。學生能夠視黑猩猩為個體,以黑猩猩的角度進一步深入理解其需求與感同身受。課程中學生對黑猩猩非常好奇與興趣,而課程前後對黑猩猩的態度與感知都有顯著差異。在認知移情部分,學生能夠正確辨識黑猩猩與其生理特徵、了解黑猩猩的行為動作與情感表現、理解黑猩猩的需求、將動物園環境與野外做對比以及比較自己與黑猩猩的差異。情感移情部分,學生能夠感知及預測黑猩猩的情緒,進行換位思考與感同身受。在量化問卷中,學生對其他動物的情感移情也有顯著差異。而同理關懷的部分,學生對黑猩猩及其他動物都表現愛惜與尊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同理關懷行為意圖也都達到顯著差異。課程結束後,學生參訪動物園期間,對其他動物持續保持友善的態度與行為。學生對黑猩猩的同理心不只是能夠延伸至其他動物,也可以運用在自身生活,協助理解他人及改善人際關係。 在培養同理心的過程中,課程的設計尤其故事教學、實地觀察體驗以及教學者的引導與言行合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參訪動物園之前,可以透過故事教學的行前教育發展對動物的認知移情,更能深入培養情感移情與同理關懷。這動物同理心課程可能可以協助減少學生因為對動物認知不足或缺乏情感連結,而對動物產生負面的態度和行為。Item 關渡自然中心執行國小環境教育課程方案之評鑑(2005) 陳仕泓; Chen Shih Hung本研究研究宗旨為對評鑑關渡自然中心現有提供給國小學生的環境教育方案其執行的現況以及執行後的成果,並提供資訊作為改善方案的執行與運作以及日後發展環境教育方案的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參與方案的學生以及陪同的教師及家長之意見,並在詮釋結論時,輔以教學執行人員之會議記錄以及關渡自然中心內部文件資料。研究者針對參與方案的學生問卷部分共回收305份,陪同教師38份,陪同家長51份。其研究中重要之結論如下: 壹、關渡自然中心國小環境教育課程方案執行現況: 一、方案教學人員以非環境教育背景的志工為主,其表現受到參與學生與陪同人員的肯定,可再加強教學方法以及有關溼地生態環境的知識與內涵。 二、課程活動內容能夠傳達自然公園的宗旨,並強調戶外教育的精神,但在兩個小時內無法將所有課程目標與活動進行完。 三、教學環境整體表現受到陪同家長與教師的肯定,但不如教學人員及課程內容所受的肯定,並且加強教學空間隔絕性以及教學課程設備與設施。 四、使用方案的學生以及陪同人員大都為第一次參與自然中心的活動也是第一次來到關渡自然中心 貳、參與關渡自然中心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學生課程參與反應與學習成果: 一、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在愉快過程中的學習,但無法完全集中精神在課程活動上且沒有將所學紀錄下來 二、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基本溼地知識、正向的態度以及學習印象能有不錯的學習成果。 參、參與關渡自然中心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的學生、隨行教師與家長,後續參與意願以及相關意見: 一、使用方案的學生以及陪同人員對所參與的課程活動表達出高度滿意程度。 二、陪同教師對教學活動的預期目標高於目標達成滿意程度。 三、使用方案的學生以及陪同人員繼續參與關渡自然中心相關活動方案的意願相當高。 本研究並依照上述結論:針對該課程方案執行、方案的未來發展、後續研究提出各項建議。Item 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執行戶外教學方案之評估─以「森林水故鄉」為例(2011) 張瑞恬本研究旨在評估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戶外教學方案之「森林水故鄉」課程,瞭解此課程之執行現況、參與學童的學習成效以及參與教師對課程之想法與意見。本研究以量化資料為主,採用前實驗設計裡的單組前測─後測設計,透過前測問卷與後測問卷瞭解參與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及其對戶外教學的想法與期待。除此之外,以質化資料為輔,進行「森林水故鄉」課程觀察以瞭解學童參與戶外教學的情形,並且於課程結束後訪談學校教師,瞭解教師對「森林水故鄉」課程的想法與相關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森林水故鄉」課程之學童在知識上的表現具有顯著提升,且女生的知識學習成效顯著高於男生;態度方面則並未達到顯著提升,但學童在前測的得分平均數已趨近滿分,顯示學童在參加戶外教學前已有良好的態度;學童在行為方面也有顯著提升,且學童對學校領域的不同喜好在行為學習成效上具有顯著差異。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學童喜歡這次的戶外教學,覺得課程難易度適中,但覺得戶外教學的時間太短,戶外教學的地點太遠。此外,大部分的學童表示願意再次參加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所舉辦的戶外教學活動,以及類似此型態的戶外教學活動。教師訪談中,每位教師都對「森林水故鄉」戶外教學課程表示肯定,但也針對事前的聯繫狀況、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給予一些建議。 本研究依據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以提供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執行「森林水故鄉」戶外教學課程之參考。Item 探討地方本位戶外課程對活動涉入及地方依附之影響─以瀛彰宜跨校地理人文營隊為例(2018) 曾鈺文; Zeng, Yu-Wen地方本位教育以地方的現象作為其教學內容,而要了解地方的現象戶外教育便是一種常見的方式,戶外教育的特質能夠讓學習者以自身的感受實際體驗,透過與地方的交流互動,讓學習者能夠與地方建立情感甚至了解自己在社區中角色與責任,本研究之目的即是探討地方本位戶外課程對學生活動涉入及地方依附之影響,並以參與彰化地理人文營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參與學生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於外縣市,三分之一為彰化在地高中學生,因此研究者除了探究三校學生在營隊過後對於彰化地方依附改變之外,同時亦針對來自於外縣市的學生,了解學生透過營隊課程活動後是否同樣會影響自己家鄉的地方依附。 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觀察法、以及訪談法,分析上則以質量混合之方式,用以了解學生在量化數據以及質化內容的改變。從量化資料的結果來看,學生在營隊課程進行完後,對於彰化地方依附有所提升並達到顯著差異,而來自外縣市之學生家鄉地方依附在平均數上雖有提升,但並無達到顯著差異。然而在質化的問答發現學生透過營隊的課程以及與他校同學的互動,增加了自己對於家鄉的認識,對於彰化高中的學生而言發現自己對於家鄉並不了解,除此之外對於來自其他縣市的學生,他們亦從營隊過程中,透過相似的議題或是場景,聯想到自己家鄉也擁有相似的問題或環境,進而重新連結自己過往的經驗或是家鄉。另一方面,研究結果亦發現,當學習者於營隊中的活動涉入與學生彰化地方依附以及家鄉地方依附皆為達到正相關,換句話說當學生於課程中涉入程度越深,其地方依附也可能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