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48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影響蛇類跨越能力的變因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9-12-??) 林郁君; 黃基礎; 杜銘章
    攀越不連續的底質對無四肢輔助的蛇類來說,是經常所要面臨的一個挑戰,尤其是陸棲蛇類與樹棲蛇類,在經過間縫大小不一的岩壁或者樹梢,必需充分利用骨骼、肌肉與外皮的相互協調來支撐前半段的身軀,以懸空方式跨越兩個支點。不同蛇類的跨越能力並不相同,多數的樹棲蛇類有較好的跨越能力。除了種類以外,許多其他的變因也可能會影響同種蛇類跨越能力的測量。本研究的目的在暸解不同的測量時段、性別和體長大小是否會影響同種蛇類跨越能力的表現。我們以數量較多的大頭蛇(Boiga kraepelini)、紅斑蛇(Dinodon rufozonatum)和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作測試。結果顯示,跨越能力並不受晝夜生理活動週期的影響;雄性赤尾青竹絲跨越能力較雌性好,其餘二種蛇類不同的性別並不影響跨越能力;而體長大小從接近成熟的體長到接近最大記錄體長的個體,其跨越能力也不受影響,最大記錄體長的個體其跨越能力則會下降。
  • Item
    素尾青竹絲雌雄二型性之再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8-06-??) 蔡添順; 杜銘章
  • Item
    蘭嶼三種闊尾海蛇在不同底質的爬行速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3-??-??) 王緒昂; 杜銘章; S. Wang and Ming-Chung Tu
    在蘭嶼的礫石、珊瑚礁與沙岸棲地中,三種闊尾海蛇夜間常出現於珊瑚礁區。由於底質特性會影響蛇類的爬行,我們預期三種海蛇在不同底質上的爬行速度應有差異;而基於動物在頻繁利用的棲息環境應該會有較佳的運動表現,我們猜測三種海蛇應該會在珊瑚底質上有著較好的運動能力。然而,海蛇的爬行結果顯示,三種海蛇在細沙表面的運動表現較佳。
  • Item
    高海拔長期生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5-12-??) 黃淑萍; 蕭之維; 杜銘章
    我們在1999年至2004年間在塔塔加地區三個不同樣區內,定期調查優勢種爬蟲類臺灣蜓蜥(Sphenomorphus taiwanesis)所利用的掩體環境及數量變化,並在其中臺灣蜓蜥最多的石山樣區,利用標放再捕捉法及尋獲率兩種方式觀測其於2001~2004年間每月的數量變化。標放再捕捉法是於每次調查的第一次以剪趾方式標記捕獲個體後放回,在第二天再以捕獲的個體數量,依Baily公式估算族群量;而獲率是以每以調查所捕獲的蜥蜴數量除以總翻尋掩體數計算而得。結果顯示:(一)臺灣蜓蜥的數量在石山樣區最多,在神木林道較為稀少,而鹿林水源則未曾尋獲;每個樣區內臺灣蜓蜥的數量多寡很可能與其日照程度以及與適合其躲藏的掩體數量有關;(二)臺灣蜓蜥以躲藏在石塊下的比例最高,木塊及其它類型的掩體較少;(三)臺灣蜓蜥所利用之掩體的底質以潮濕底質多於乾燥或有積水的底質,而有植物的底質也多於沒有植物生長的底質;(四)依標放再捕捉法及獲率兩種方法的結果都顯示石山樣區內的臺灣蜓蜥數量在2004年時明顯下降,這可是該年春天時遭受施工破壞所導致。
  • Item
    造橋地區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 Stejnegeri)不同年齡群存活率之推估與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6-06-??) 林華慶; 李丕強; 杜銘章
    自1996-2005年期間,我們針對位於苗栗縣造橋鄉的一個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 stejnegeri)野外族群,以重複捕捉的方法研究並推估族群以及群內不同年齡群體在研究期間的平均存活率。我們共計標放577隻赤尾青竹絲,其中幼蛇共有180隻,年輕成蛇共有236隻,年長成蛇則有161隻;所有的重複捕捉資料共計2095隻次。我們所推估的族群平均存活率為0.72,平均捕取率為0.59。尚未達性成熟的幼蛇其平均存活率為0.62,捕取率為0.41;達到性成熟後的年輕成蛇其平均存活率為0.73,捕取率為0.65;年長成蛇的平均存活率與摘取率則分別為0.72與0.62。不同年齡群體之間,幼蛇的存活率與捕取率均顯著低於年輕成蛇;同時也低於年長成蛇。而年輕成蛇與年長成蛇之間的存活率與捕取率則均無顯著差異。幼蛇的較低存活率可能與牠們較容易被天敵捕食,或是較無法耐受食物短缺所致。赤尾青竹絲在幼蛇時期的存活率較低,而達到性成熟後的群體則保有高而穩定的存活率,此特徵符合典型的脊椎動物第二型存活率曲線模式。而赤尾青竹絲的存活率比已研究的大部分黃頷蛇類高,並與許多壽命達10年以上的蝮蛇類相近,此一較高的存活率可能是因為其屬於定點伏擊的掠食者,行蹤被天敵發現的機率較低;以及其綠色體色在樹棲生活中具有較佳的保護效果,能有效降低被天敵捕食的風險。
  • Item
    石灰或鵝糞是否具有防蛇的作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7-12-??) 林洋如; 杜銘章
    石灰或鵝糞可以防蛇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卻沒有任何實驗支持這樣的傳說,石灰能防蛇的可能原因是認為蛇在接觸生石灰後有炙熱作用,但蛇的表皮多相當乾爽,和生石灰接觸應不至於引起炙熱的感受,因此我們推測石灰應無阻擾蛇的作用。鵝糞能防蛇可能是鵝的領域行為很強,受攻擊的蛇因制約反應而學會避開鵝甚至鵝糞,因此我們推測:經常有機會與鵝接觸的蛇,對鵝糞會有明顯的躲避行為,其他的蛇則無明顯的反應。 我們以T型管隨機在分叉處的左邊或右邊放置石灰或鵝糞,記錄蛇的爬行選擇,以卡方分析法檢視結果。另以石灰或鵝糞畫一圓圈,將蛇放在圓心處,觀察蛇在接近和越過圓圈的行為反應。 結果顯示少數的蛇有爬離石灰或鵝糞的傾向,但種內差異甚至大,沒有任何蛇被困於石灰或鵝糞圈內,故石灰與鵝糞並不能有效的防蛇。
  • Item
    Study on the Thermal Selection of Female Chinese Green Tree Viper, Trimeresurus s. stejneger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4-12-??) 蔡添順; 杜銘章
    本研究探討臺灣赤尾青竹絲雌蛇成體的實驗室内溫度梯度槽中的選溫行為。赤尾青竹絲於攝食後或懷孕時均會選擇較高的溫度。未生殖群雌蛇(N=16)於攝食前、後的偏好溫度分別為21.2±1.4℃(T□=17.0~25.9℃)及24.8±1.5℃(T□=22.5~29.3℃),而產前的懷孕雌蛇(N=5)其偏好溫度為27.4±2.0℃。然而不同的實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會有差異,以熱電偶線插入泄殖腔測量體溫的方法會造成雌蛇舉尾行為並干擾其選溫。當溫度梯度槽内有提供隱蔽處及水時,將減低雌蛇於選溫過程中所受的干擾;此時雌蛇才會表現出攝食後趨高溫的行為。
  • Item
    樹棲蛇類呼吸適應的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7-06-??) 林嘉貞; 杜銘章
    特別細長的身體和向後縮短的血管肺腔都是樹棲蛇類為了因應樹上的生活所演化出來的有利特徵。這些形態生理的調適雖有諸多正面的好處,卻也可能因無效腔的延長而降低了呼吸的效率,我們因此推論樹棲蛇類的呼氣中二氧化碳的比率會較陸棲蛇類高。我們以本島產的大頭蛇和紅斑蛇分別代表樹棲和陸棲的蛇類,實驗前蛇都先經過二週的馴化,並控制食物,溫度和日週性,再以很合身的乳膠頭套套住頭部,由頭套前端的唯一的通氣口抽氣分析二氧化碳含量。結果顯示呼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頭蛇和紅斑蛇並無差異。否定了我們的假說。材料方法的改善,和其它影響蛇類呼吸效率的進一步探究,將有助於澄清樹棲蛇類呼吸適應的問題。
  • Item
    Preliminary Study of Thread Bobbin in Tracking Snake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4-06-??) 蕭之維; 蔡添順; 杜銘章
    蛇類活動的研究容易受限於方法的採用。便宜便利的方法是值得研究人員考慮的。本研究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戶外圈養場中嘗試以線團法追蹤記錄蛇類的活動,以數量較多的雄性赤尾青竹絲做為研究對象來檢驗線團法的適用性。結果使用線團法和直接觀察的雄性赤尾青竹絲,其活動量並無顯著差異 (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 p=0.139, n=9),初步顯示線團法可用於蛇類追蹤觀察。此外線團法中所測量的線長可作為其活動距離的便利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