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0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2024) 方仁煜; FANG, Ren-Yu
    熱執行功能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研究顯示,熱執行功能的發展與情緒失調、風險決策等方面息息相關。近期研究在探討不同健康因子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時,發現到運動類型、社會互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對執行功能之潛在效益。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課程和一般武術課程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同時測量事件關聯電位之N2振幅、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以檢驗其可能帶來的其他效益。本研究招募48位大專院校學生,分派至實驗組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 與對照組 (一般武術課程),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相較於一般武術課程,除了武術動作教學外更增加社會互動、多成分體適能與正念練習之元素。結果顯示,在熱執行功能方面,兩組反應時間在後測時有所進步,而準確率則無顯著差異。在N2振幅方面,發現到前測階段,三情境之間中性情境有最大之N2振幅,而相較於前測,中性情境在後測階段表現出更小之振幅。在正念傾向方面,介入後實驗組在覺察和總平均分數增加,後測時兩組則在不評價分數上同時增加。在多面向體適能方面,發現於後測,兩個組別在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平衡等方面的增加。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到無論是武術或是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皆有正向的影響,N2振幅方面則需更進一步探討。
  • Item
    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介入之效益
    (2023) 余義箴; Yu, Yi-Chien
    營造更適宜的環境並系統性地規劃具體運動方案之策略,是國家公共衛生與運動發展的社區介入重要策略。公園體健設施已成為促進高齡者健康的有效環境因子,可藉由多元性運動訓練的導入,達到高齡者健康促進的益處。本研究目的包含:1) 阻力調節效果的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訓練模組整合,對高齡者的健康影響情形;2)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模組介入的延續使用之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兩階段的實驗設計進行驗證:1) 採用單組前後測研究設計,驗證本研究設計之社區公園體健設施多元性運動課程模組,結合油壓式阻力器材的效益 (n=39);2) 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規劃個人化的訓練內容,探討個別化課表是否可作為延續使用意願的可行方案 (n= 36, EG= 18),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 體健設施的阻力調節可能限制高齡者肌肉質量促進與體脂肪降低之效果,但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提升肌肉質量與下肢肌力,且可延續身體功能方面的平衡能力。(二)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無法提升中等至高強度、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及跌倒自我效能,但提供個人化課表可能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及較高的跌倒自我效能。(三)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可提升高齡者對體健設施的動機與態度之整體平均分數,且可增加對政府政策的認同,但對當前政策推動結果的滿意程度降低;提供個人化課表更有機會使高齡者產生實際前往公園操作與複習體健設施的時間。(四) 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增加運動方案介入結束後的效益,即有較高的前往公園次數與平均複習的時間。建議未來研究將可採用客觀儀器掌握身體活動強度,釐清高齡者於複習操作時所產生的身體活動量之強度,並探討對體健設施的態度與動機的改變因素,進一步制定其他可持續引發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意願的策略。相關政策單位於建置公園體健設施時,可考慮增加使用時的阻力強度回饋機制,並檢視效益較高的特定器材,以利最佳化的發揮社區環境建設。
  • Item
    台灣中老年人特定範疇身體活動與全因死亡率預測:前瞻性世代研究
    (2022) 劉育泰; Liu, Yu-Tai
    身體活動為促進成年人健康、降低疾病風險的重要因子之一。但目前以台灣人為族群的研究中,尚未清楚達到閒暇時間身體活動建議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此外,在未達到建議量的族群中,從事家事活動對降低死亡風險的影響也未知。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中老年人從事符合建議量的閒暇時間身體活動與否,對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此外也針對做不足身體活動量的族群,探討其參與家事活動與否,在全因死亡風險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採用前瞻性世代研究設計,樣本來源為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 (TLSA) 2003年的資料,依據身體活動官方建議量、身體活動範疇進行樣本分組,並以2015年TLSA存活資料收集全因死亡率,最後以存活分析中的Cox比例風險模型檢驗不同身體活動分組下的全因死亡風險。結果顯示,在閒暇身體活動範疇中,有達到建議活動量組,相較未達到建議量組,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HR=0.83, 95% CI: 0.72-0.96);而在未達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族群中,有從事家事活動組,相較沒從事家事活動組,也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HR=0.82, 95% CI: 0.73-0.93)。此研究證實做符合建議量的閒暇時間身體活動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而若做不足量,也能透過做家事來降低風險。此研究的發現具有實務應用價值,提供人們安排健康生活的指引。
  • Item
    不同認知要求運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關係
    (2022) 李采蓁; Lee, Tsai-chen
    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是重要的執行功能成分,是能控制一個人的注意力,避免與當下作業無關內在或外在的資訊及想法的干擾,而更能有效執行當下的目標事物。研究發現抑制控制與工作表現、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有正向關係。根據適應模型理論 (The Adaptive Capacity Model , ACM),指出運動中的認知要求可能會調節身體活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間的關係。持拍運動是一種對認知要求相對高的運動,因為參與者會在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受到挑戰。過去研究發現從事持拍運動習慣 (如:羽球) 會比有氧適能運動習慣 (如:跑步) 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表現。然而,有一些變項會影響抑制控制並未做考量。本研究招募有固定從事持拍類或有氧適能運動習慣且無參與其它運動類型的成人,並且考量身體質量指數、睡眠品質以及憂鬱量表分數在正常範圍以減少相關混淆因子的干擾,來比較不同運動習慣在抑制控制表現之差異。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招募了有固定參與持拍類與強調有氧適能運動習慣成人共50位 (年齡23.4± 3.6歲)。抑制控制表現以Flanker作業來測量並分析參與者在一致及不一致情境下之校正後反應時間及Flanker 效應。在控制了兩組身體活動量後,結果顯示持拍運動習慣相較於有氧適能運動習慣的人在Flanker作業不一致情境下有較短的校正後反應時間 (持拍運動組:468.36 ± 36.55 ms,有氧適能組:501.16 ±71.54 ms)及較小的校正後反應時間之Flanker 效應 (不一致減去一致情境)。根據本研究結果所得結論,持拍運動組與有氧適能組在抑制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未來研究可以比較長期介入開放性運動與閉鎖性運動之執行功能差異。
  • Item
    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5) 許秀鳳; Hsiu-Feng Shiu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和地區國中肥胖及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之現 況,並針對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 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以台北縣中和地區公立國中體重正常及肥胖的學 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 卷,得有效樣本844 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偏低,且肥胖及非肥胖男生(38.12、 41.08)運動自我效能高於女生(34.33、35.27)、非肥胖組(38.32)高於肥 胖組(36.41)。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屬中等程度的支持,同儕是肥胖 (32.83)及非肥胖學生(39.12)最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其次是家人 的支持。 三、身體活動量方面,以非肥胖男學生(7.65)最佳,肥胖男學生 (5.33)次之、非肥胖女學生(3.50)排列第三,而肥胖女學生(3.17)其身體活動量最差。非肥胖學生(5.67)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5.28)。 四、不同年級的非肥胖學生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 一年級(106.30)大於二(94.38)、三年級(94.15)。肥胖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在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都呈正相關,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家人、教師三者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 有重大影響力,運動社會支持愈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愈高,在鼓 勵肥胖學生身體活動上具有參考價值。
  • 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
  • Item
    老年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相關之探討
    (2003) 呂美玲; Meiling Lu
    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及功能性體適能之相關性,進一步探析自覺健康狀況、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是否為身體活動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預測因子,本研究檢測對象為中壢市老年人100名,年齡為65~80足歲老年人,本研究分為兩部份,(一)問卷訪談和(二)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將所得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與複迴歸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發現:(一)功能性健康與身體活動、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肩膀柔軟度呈正相關;(二)自覺健康狀況與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呈正相關;自覺健康狀況與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呈負相關;(三)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與身體活動、敏捷/動態平衡、肩膀柔軟度、下肢柔軟度呈負相關;(四)身體活動與有氧能力、肩膀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呈正相關;(五)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是身體活動的預測因子;(六)自覺健康狀況是下肢肌力、上肢肌力、有氧能力、敏捷/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的預測因子。根據本研究發現,建議老年人運動處方的設計可運用本研究的兩項主要結果:(1)自述慢性疾病症狀數來預測老年人身體活動量,及(2)自覺健康狀況來預測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水準。
  • Item
    松年大學老人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研究
    (2003) 鄧錦榮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瞭解松年大學老人的睡眠品質現況,及探討個人屬性、身體活動和睡眠品質之間的關係。內容以台北縣新店行道會松年大學100位的老人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面對面親訪的方式收案,個案的平均年齡為71±8.32歲。以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評估個案睡眠品質之得分介於0-12分,平均得分為6.26±2.65分 ,其中睡眠品質不佳者(PSQI>5)佔45%。 經本研究調查所得的資料,由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處理後的結果,發現睡眠品質與相關因素的關係如下: 一、個人屬性中除自覺健康較差者其睡眠品質有顯著不佳之外(p<0.01),在罹患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老人,其睡眠品質亦有顯著不佳的情形(p<0.05)。其他屬性則與睡眠品質沒有顯著的相關。 二、松年大學的老人其身體活動以「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表」測得平均得分為172.88±55.68分,年齡愈大、自覺健康愈差之個案其身體活動量愈少。同時身體活動與睡眠品質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性(r=-0.214,p<0.05),也就是說身體活動量愈大者,睡眠品質愈佳。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松年大學的老人睡眠品質並不佳,而睡眠品質與身體活動皆有顯著的相關性存在。
  • Item
    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
    (2012) 李麗晶; Li-Ching Lee
    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成年人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之影響。採準實驗設計,60位年齡介於30-60歲之成年人(40.2 ± 1.0歲),分別在生活型態組、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密集介入三個月,並持續追蹤至第九個月。於研究開始、介入後及後續追蹤分別給予相同之身體活動行為、認知及體適能等測量。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魏氏符號等級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一)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介入效果顯著優於控制組,該兩組的行為改變階段亦達顯著進步;(二)健身運動組的心肺適能介入效果顯著優於生活型態組及控制組;(三)生活型態組及健身運動組的身體活動量後續追蹤效果同樣的顯著優於控制組,而在行為改變階段部分,僅生活型態組達顯著進步;而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之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四)生活型態組的肌肉適能在後續追蹤效果顯著優於健身運動組及控制組。本研究結論是:對成年人而言,(一)生活型態和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及行為改變階段有提升效果;(二)健身運動介入對心肺適能有提升效果;(三)生活型態及健身運動介入對身體活動量、行為改變階段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而運動自我效能及決策平衡僅於生活型態組有提升效果;與(四)生活型態介入對肌肉適能於後續追蹤有提升效果。
  • Item
    以事件關聯電位探討運動類型在老年人執行功能表現之差異
    (2013) 陳冠甫; Chen, Kuan- fu
    過去探討身體活動與認知功能有關研究,運動處方主要針對強度、持續時間、次數,然而較少探討運動類型與認知功能之關係。從過去研究發現在豐富環境活動的老鼠,大腦的神經突觸增長且密度增加的現象,因此開放性運動相較閉鎖性運動是否有助於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效果更佳。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運動類型的老年人在Flanker作業的N2、P3潛伏時間、振幅之差異。方法:參與者分為從事開放組20位、閉鎖組20位、無運動組20位,每組必須接受測量Flanker作業,統計以三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3組別×2情境×3電極)。結果: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反應時間及較大的N2振幅。結論:開放組與閉鎖組相較無運動組有較快的訊息處理速度,使的反應時間較佳。不論運動類型皆有助於改善反應抑制的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