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2008) 吳雅琪臺灣省婦女會成立於1946年,2001年改制為中華民國婦女會總會,至今仍存在。就其發展歷程觀之,該會是戰後臺灣第一個合法成立的省級婦女團體,亦是目前會齡最長的婦女組織。該會組織結構、參與成員及工作與臺灣女性密切相關,可說是戰後婦女團體的代表。本文旨在探討該會組織沿革、會務結構、人員編制、言論及實踐,並評價該會在戰後臺灣婦女團體中的特殊性和影響力。 省婦女會經過草創、穩定、茁壯及革新時期,歷經三次章程修訂,使該會方針更加明確,進而制度化。在組織方面,該會執行由各級會員代表大會決議,決策由理監事會策劃,行政由組訓、文教、輔導和總務分組掌管,層層相屬、分工合作。參與該會的女性涵蓋不同年齡、籍貫、階層、學經歷,呈現其多元化特徵。省婦女會長期發行機關刊物《臺灣婦女月刊》、《臺灣婦女通訊》及《臺灣婦女》,討論婦女議題、論述婦女角色及反映婦女生活。以政治參與、就業輔導、改善社會風氣及推動社會福利與救濟為實踐項目,長期積極推動婦女工作,對臺灣婦女影響深遠。 臺灣省婦女會開啟戰後臺灣婦女團體、婦女工作的新紀元。該會關心廢娼、爭取婦女參政權、婦女保障名額、婦女福利及社會救濟等,為其後新興婦女團體延續。當「臺灣省婦女會」的名稱走入歷史,一則標示該團體邁入新的階段,一則顯示婦女團體和婦女工作方針的改變。省婦女會在臺灣婦女發展史上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Item 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之研究(1949-1979)(2019) 吳雅琪; Wu, Ya-Chi創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基督教女青年會,戰後引進臺灣,1949年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成立,係臺灣國際性婦女團體的先驅。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組織結構、人員編制、經營策略、舉辦活動、國際參與等皆具特殊性,有別於其他本土婦女團體,是一兼具國際性、服務性的非政府婦女組織。本文探討該會組織沿革、營運方式和經費管理、歷年重點活動等,闡明該會在地發展且連結國際的經緯,並評價其在戰後婦女團體中的角色和影響。 該會創會後至1979年才以「臺灣女青年會」之名成為世界女青年會的會員。三十年間分別由董事會決策、各委員會策劃與執行、總幹事和幹事執掌會務行政、外籍顧問輔導會務發展,分層各司其職,同工並行,建立嚴謹的運作模式。臺北女青年會雖以基督教為名,卻跨越宗教、國籍、性別之區分,兼容並蓄地廣納各階層的婦女大眾。該會義工、幹事及會友結成集體的婦女力量,發揮女性的能動性和社會角色。 臺北女青年會身為國際非政府婦女團體,與同屬女青年會組織、具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臺國際婦女團體等,相互協助和共享資源,順利推動會務和社會服務工作。該會經營特點是善用團體組織的關係網絡,從原先大幅接受外來援助,蛻變為具自主性並擁有資源,甚至可援助他國的團體。 臺北女青年會的活動多元化。首先,在婦女服務方面,針對不同群體的婦女開設知識性活動、技能訓練及休閒娛樂活動,增強婦女的知能、擴大生活圈,促進女性的自我認知和成長,有助提升婦女社會地位,該會扮演推展婦女社會教育的角色和功能。其次,在推動社會工作方面,依據臺灣社會和民眾需求,早期推動社會福利活動,長期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展現與時俱進的組織活力。貼近民眾和融入社區,組織婦女和青年的義工團隊,深入各地並帶動社區發展,促使組織的在地化。第三,在文化交流方面,對內舉辦文化活動,對外透過參與國際會議,將活動場域由臺灣延伸至國際,改善戰後臺灣因國際政治因素受阻的國際地位,與國際女青年會組織接軌。 臺北女青年的成立象徵與國際接軌,其發展歷程中面臨內部人員和資金不足,外部國際局勢的阻礙,階段性地邁向國際,呈現戰後臺灣與國際連結的複雜面向。臺北女青年會屬於世界女青運動之一環,藉由婦女培力和社會服務,以婦女集體力量在社會工作中實踐,達成女性領導變革的願景。 關鍵詞:臺北基督教女青年會、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國際非政府組織、婦女團體、中西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