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冷戰下中華民國的難民政策—以香港調景嶺營難民為中心的討論(1950-1961)
    (2009) 林芝諺; LIN,ZHIH-YAN
    本文是以香港調景嶺營為個案分析,並從政治與外交的決策面向切入,作為探究1950年代中華民國對難民政策的理想與實踐。簡言之,即以探究國府如何運用香港中國難民的宣傳題材,來重塑政權的正當性。 第一章主要鋪陳香港調景嶺營形成的緣由,先是從香港的政經歷史脈絡出發,追溯二次大戰後何以出現難民潮的背景,並探究港府對難民問題的處置態度有何轉變。其次從調景嶺營初創期內部的管理組織及社團切入,析論國民黨最初如何透過上述組織滲入難民生活,並動員該區難民從事反共愛國紀念日等活動,使得該營在成立之初,便醞釀了日後成為「反共精神堡壘」的雛形。 第二章將場景拉回台灣,探究國民黨遷台後,在國共內戰思維的框架下,對難民的態度與政策。先是從各方呼籲接納難民的態度談起,並從入境辦法的修訂與爭議切入,觀察在韓戰爆發前後,輿論與行政當局的衝突與矛盾。其次將焦點擺在國民黨的決策考量,在黨國體制下,對難民的態度亦反映其統治正當性的顧慮,而最後如何折衷內外利益,主導難民政策走向的問題。第三探討1953年後,港府的權力從調景嶺營淡出,國府如何透過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把調景嶺營打造為海外「反共精神堡壘」的形象,並擴充營內難民自治組織系統與寓救濟於教育的形式,奠定往後的難民援助模式。 第三章將焦點轉移至聯合國會場,探究國府如何藉助冷戰有利情勢,運用香港中國難民議題的策略,向聯合國爭取援助及創造發聲機會。先是釐清政府向聯合國提案前的考量與目的,以及當時國際難民定義的侷限性,點出提案起初無解的癥結所在。其次論述聯合國派遣調查團赴港調查難民問題時,國府有何對策,及對調查報告書的評價與運用。第三探討香港中國難民問題被拋向聯合國大會討論前,中、英、美三方制定決議草案的曲折歷程,至香港中難民通過聯合國決議而擠入「國際難民」之列,又有何影響。 第四章探討國府如何與美國主導的冷戰局勢相呼應,將難民宣傳成反共英雄形象,並檢視難民問題國際化的成效。先是探討聯合國發起「世界難民年」運動的內涵與爭議,國府參加的目的與對策。其次著重於「世界難民年中國委員會」的宣傳方式與運作機制,探討該會向國內外同胞勸募動員的手法、組織運作、推行的困挫,及勸募成果。第三檢討難民問題國際化後的成效。主要從內政、美援運用、港府合作態度等三大面向切入,考察政策的理想與實踐間有何差距。文末,並附帶說明調景嶺營作為一國際炒作議題,何以在1950年代之後漸消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