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高中歷史教科書臺灣史教材版本之比較研究(1999-2012)
    (2021) 施泉楷; Shih, Chuan Kai
    文旨在探討教科書採開放政策後,84課程標準到101課綱對臺灣史重要課題呈現之實況,比較分析三民、龍騰、康熙三個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臺灣史教材對史事陳述及解釋之異同,以及課程綱要對教科書的約束力,並檢視不同版本教科書對同一史事詮釋是否因時代改變隨之轉變。 透過比較分析顯示,從84課程標準到101課綱,課程綱要之約束力呈現逐漸強化之趨勢,各版本教科書均配合課綱要求編寫相關主題,教材內容明顯地反映編者對課綱的詮釋,或選擇性反映學界的研究成果,顯然課綱無法完全規範教科書編者對主題或事件內容之編寫。其次,龍騰版和三民版教科書頗能反映學術研究成果,較符合95暫綱和101課綱教材編選要領「教材應能反映當今歷史學界之重要研究成果」之目標,康熙版教科書較常引用主觀或偏頗之舊說,以特定族群立場或意識形態論述史實。其三,教科書編者之研究領域、編寫理念及較特定立場之研究者,為影響教科書中史實之選取和詮釋之關鍵,導致版本內容有所差異甚至傳播特定意識形態,使歷史教科書成為編者表達價值觀或特定立場之工具。
  • Item
    圖像與真實-台灣史漫畫的發展(1990~2010)
    (2011) 郭姿含
    臺灣史漫畫的出版與臺灣走向本土化、民主化與多元化的社會變遷密切相關,尤其與臺灣史研究與臺灣史教育發展緊密結合。臺灣史研究的豐碩成果與多元視角位臺灣史漫畫創作的基礎所在,而臺灣史教育的日受重視則驅動了臺灣史漫畫的出版。臺灣史漫畫深受臺灣史研究與教育影響的同時也反映兩者的發展情形。 圖像是漫畫的重要元素,也是輔助歷史想像的重要工具,不論是根據歷史圖像繪製的寫實性圖像,或是根據史料重建的模擬圖像均可使讀者對歷史有具體的理解。而另一種根據社會文化創造的典型性人物造型,寫實程度雖低,但有助於讀者快速辨識角色而利於閱讀的順暢。圖像再進一步誇張與簡化,配合指示性與象徵性符號,則可表現想法或作為說明之用,充分突顯漫畫圖像化抽象為具體以及渲染情緒的功能。除圖像造型之外,空間配置是臺灣史漫畫的一個觀察重點,以「高低」、「上下」兩種配置最常見,經常伴隨政府權力與原漢關係出現,暗喻彼此間的權力體系。 漫畫獨特的敘事手法可分成兩部分來看,首先是圖文結合的不同模式,為了推展劇情、營造戲劇感,圖文交叉模式運用的比例最高,此外,因為臺灣史漫畫的知識性較強,文字具體模式與圖文皆具體模式也有一定比例,皆有助讀者建立完整的概念。其次是分格間轉換方式,以「主題到主題」和「場景到場景」兩種模式比例最高,「動作到動作」模式則通常用於工具製作的場景中。大體來說,篇幅越多,使用的分格轉換模式就越為多元,其中《漫畫臺灣歷史》在分格轉換上最為靈活多變,應該和作者杜福安豐富的動畫製作經驗有關。 小說的敘事手法與電影的運鏡手法也時常融入臺灣史漫畫的敘事之中,營造戲劇效果之餘,也提供讀者許多可供切入的觀察角度,不單只是劇情的觀賞,也刺激讀者的思考運作。 回歸臺灣史漫畫的內容來看,選取的史事以政治類為主,這是因為研究成果豐富,取材容易,加上政治類史事多以事件居多,利於編寫劇情,而且臺灣有政權更替頻繁的特色,以政治類史事為主軸編排可展現清晰的時序關係。器物工具、建築與生活方式由於正屬於圖像擅長表現的範疇,因此出現比例也相當高。社會現象與文化多出現於《認識臺灣歷史》與《漫畫臺灣歷史》兩套書,皆利用史料編繪歷史模擬劇來說明,是一種創作難度高但表達效能也高的手法。也正是者兩套書的特色之一。 分析台灣史漫畫選取的歷史人物,性別上偏向男性中心,這與歷史編寫一樣以男性為視角,而臺灣早期社會又是以男性為主的移民社會,女性歷史人物史料本來就不易發掘有關。但戰後臺灣女性地位漸高,影響力不容小覷,除《認識臺灣歷史》列舉多位對臺灣民主化有所貢獻的女性人物外,其他版本在女性歷史人物選取上均顯得單薄而失衡。人物領域別則偏向政治類的領導人物、軍事將領、官員或民變領袖,正是長期以來臺灣史教育的投射。不過《認識臺灣歷史》列舉多位對戰後臺灣民主化有所貢獻的黨外人士,其中不乏曾被視為禁忌的敏感人物,更能表現臺灣的積極力量與民主化特徵。《漫畫臺灣歷史》對國際競爭時期來台傳教士則多有著墨,符合臺灣早期發展的情形。《漫畫臺灣歷史故事》除政治類人物外,在教育文化、社會經濟也選取不少代表人物。在族群上均帶有漢人菁英傾向,漢人知識分子與領導階層仍占大部分。玉山社的《認識臺灣歷史》有不少篇幅介紹部落聯盟領袖大肚王及卑南王,既符合臺灣早期發展,同時也突破漢人中心思維的限制,兼顧其他族群的發展與貢獻。 觀察臺灣史漫畫的視角與史觀,從女性出現的場景來分析,可發現出現比例低且難以展現其積極力量,仍有帶有明顯的男性中心視角。就族群關係來分析,從名稱與文化介紹比例的增加可看出原住民地位已漸受重視,但仔細觀察仍可發現在臺灣史漫畫中,原住民仍處於弱勢者的形象,難以展現出其真實面貌。多以同情而非同理的角度來看待原住民,同樣難以展現其積極力量。 國族認同方面,《漫畫臺灣歷史故事》明顯有新舊史觀混雜的現象,中國主體與臺灣主體交雜於漫畫內容之中。出版時間較晚的《認識臺灣歷史》及《漫畫臺灣歷史》則明顯受新史觀影響,除展現臺灣主體之外,也試圖將臺灣置入國際體系,創造出更符合現今社會與國際發展、更有包容性的新認同方向。
  • Item
    從「鄭和下西洋」看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
    (2010) 李麗滿
    目前處於國際交流頻繁的時代,各國歷史教科書的改革蔚然成風,本文希望透過觀察各地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鄭和下西洋」的教材書寫,探討不同華人地區編寫教科書的特色。本研究先透過觀察台灣、大陸、香港以及馬來西亞華文獨中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發展過程,了解各地歷史教育的改革方向。再回歸學術層面,鎖定「鄭和下西洋」為範圍,分析各地華文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編寫,探討四地歷史教科書對鄭和下西洋事件的觀點有何不同?各地教科書的編修是否能夠反映較新的學術 研究成果?教材內容是否有所爭議?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透過鄭和下西 洋事件的書寫與作業的練習達成教學目標? 最後歸納出四個地區關於「鄭和下西洋」教材的書寫特色:台灣-從正面的書寫轉向多元角度的觀察。大陸-強調和平外交的特色,重視教材的趣味性與啟發性。香港-引用最新資料,加強技能訓練與愉快學習。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採用傳統書寫方式,廣列各家說法。並且提出下列教科書編寫建議: 1、教科書編輯時,史實的認知、歷史能力的培養與情意的薰陶三者並重。 2、隨時補充新知,使歷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互銜接。 3、將教材內容與當前時事、日常生活相互結合。 4、注重教科書內容的趣味性。 5、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 6、解決國、高中教科書內容過度重複的問題。 7、需有課程發展以及評鑑機構做全盤的規劃與監督。
  • Item
    「滑」「歷」的挑戰─行動載具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之研究
    (2018) 楊雯蕙; Yang, Wen-Hui
    伴隨教育政策的變革與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新式的資訊工具─「行動載具」是否能夠運用於多元化的歷史教學中,並有效輔助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能力培養,是值得探究的議題。 本文欲討論行動載具運用於歷史教學的可行性,透過歸納高中歷史教學的發展概況與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的發展歷程,提出歷史教學與行動載具結合為時代趨勢之一,以行動載具適用於歷史課程的教學理論為輔助,檢視歷史教材適用於行動載具的特性與相關資源,示範行動載具融入歷史課程的具體策略與適用的APP軟體。並藉由歷時三年的高中歷史教學的實務應用,從課程架構、教材內容的分析,探討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強化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能力。最後藉由三年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與課後學習單的分析,以歷史科核心能力評量標準等級,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分析與檢討,並就研究成果與教學省思,論證行動載具運用於歷史教學的可行性與優勢。
  • Item
    製作「武則天」—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的微型實驗
    (2017) 劉彥伶; Liu, Yen-Ling
    受到教育改革浪潮的影響,近年來高中歷史教育強調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本論文透過「製作歷史劇」的教學活動,探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的結合,是否能夠提升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並檢視此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提出相關改善建議。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評價兩極,搭著《武媚娘傳奇》風潮,話題性高、爭議性大,故筆者選定以她做為拍攝歷史劇的主題。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首先探討學界對武則天的評價,並分析統編本到審定本時期,歷史教科書對武則天的書寫,發現武則天的形象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轉變,教科書中的武則天形象也有日益多元化的趨勢,最後檢視電視劇《武媚娘傳奇》,探討學生對武則天的認知是否有受到影視媒體的影響,發現劇中雖有許多不符合史實的改編,但也呈現了武則天研究的新視角。 本研究透過分組報告、討論活動、影片製作、課堂播放等過程,以更多元的方式活化歷史教學,讓學生透過演戲走入歷史,透過觀劇與評論澄清迷思。從學習單與回饋單的分析結果,發現「製作歷史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而「教師引導」在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進而提出此活動設計較適合開成「跑班選修」,教學現場的教師須具備發展教材的能力,歷史教育在教導學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