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戰爭與女性 ──影視教材《蘆葦之歌》運用於素養教學(2023) 李郁萱; LEE, Yu-Hsuan「慰安婦」議題為戰爭女性人權當中殘酷的一頁,本研究嘗試在國中素養課程中融入影視教材,提升學生對於「慰安婦」甚至於人權議題的關注,進而延展到學生對於自身人生的體悟。《蘆葦之歌》為吳秀菁導演基於其「療癒哲學」拍攝的紀錄片,重點不在於控訴臺籍慰安婦經歷的種種苦痛,向日本政府要求道歉與賠償亦在其次,而在於關切受到傷害的「慰安婦」如何治療內心的傷痛、走上與自我和解的道路。本研究藉由檢視「慰安婦」成因,分析臺灣、中國、韓國的「慰安婦」相關影視作品,以了解亞洲地區對於「慰安婦」議題展現態度的不同之處與其構成原因,與《蘆葦之歌》的敘事風格加以比較,並透過本紀錄片設計課程教案,研究結果也證實運用影視教材,能有效加強學生對於特定議題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展現出解讀史料、整合資訊的能力,強化他們對於其他議題的關注,符應108課綱要求的素養精神。Item 影視教材在高中台灣史「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民》、《天公金》為中心(2012) 黃靖涵人權教育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若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達到對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之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只透過歷史教科書的單一教材講述,顯然不足。而教師運用影視教材輔助歷史教學,則是值得參考的教材教法。 筆者提供高中歷史教師若干關於「白色恐怖」史事的影視教學資源與教學輔助資料,為從事歷史教學活動時之參考。再者,選擇討論與比較《超級大國民》與《天公金》這兩部電影。這兩部皆是頗為符合所謂「中之實」的歷史劇情片,大部分呈現了白色恐怖時期人物的思想和生命、白色恐怖時代中的情境與時代變遷中的普遍趨勢,且劇情的鋪陳、配樂與場景氣氛營造具有渲染力,透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來引導,則學生可理解所謂的「中之實」。 這兩部同樣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電影,在影視書寫與敘事手法相異。《超級大國民》頗為符合白色恐怖受難者與家屬的口述歷史,又與發現六張犁公墓的史實互相呼應,電影配樂與演員演技的鋪陳,易激發觀者的反思,渲染力十足的寫實手法,更能觸發學生重視與反思人權教育的義涵。 《天公金》則以較直接的手法,讓男主角直白地述說「白色恐怖」時期的冤案與其家庭所受的苦難,並讓男女主角分別站在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兩方,辯論責任歸屬的問題,直接批判威權體制。但片中良心發現的加害者、特務人員,似乎是一個不符合現實的理想化形象。 另外,兩片皆討論了白色恐怖時期的威權政府利用法條侵害人權的史實。雖然法條的細節與史實有些許出入。然而,仍可顯現威權政府的恣意立法、行政、以軍法審判一般民眾,造成層出不窮的不當審判之政治案件。 最後,將這兩部電影作為為影視教材,透過一連串的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學習台灣史課程中的「白色恐怖」,能理解並思考其不同的歷史書寫方式。從學習單的學生回饋可得知,運用影視教材進行歷史教學活動,確實能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的教學目標。Item 人權教育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為例(2015) 黃雅麗; Huang, Ya-Li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在國中歷史課程中落實人權教育,研究者透過不同教學方法,討論教學法及影視教學法進行以「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為主題的教學實驗,以人權教育融入歷史教學為目的,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透過教學活動、從旁觀察和事後評量的過程來了解其成果,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資料、學習單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加以整理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在認知目標部分,透過美國獨立運動,學生能深切瞭解「人之所以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不容許社會或政府任意剝奪;且從明瞭美國建國後的發展、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中,更深入認識人權的基本概念、價值、歷史發展、重要文件、奴隸制度等系統性的知識,在此部分討論教學法的成效優於影視教學法;而在情意教育部分,學生能發展出自己對人權的核心價值-「人性尊嚴」、「自由」及「平等」的信念,增強對人權之正面感受與評價,在此部分影視教學法的成效頗佳。就整體學習成果而言學生在兩種教學情境中均較以往由老師主導的講述法教學方式來得投入與專注,且能發揮合作學習的精神,透過「美國獨立與建國後的發展」教學單元突顯出人權教育之核心精神,即追求自由、平等、人性尊嚴的奮鬥過程,也相當能彰顯美國以人權立國的建國精神,對學生而言確已落實了人權教育的有效教學,亦即證明歷史課程確能有效落實人權教育的教學目標。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歷史與人權議題的教學運用-以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為例(2016) 蔡佩襄; Tsai, Pei-Shiang人權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每一個人對人權概念的理解與實踐,從而為維護、爭取基本人權而努力,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藉由時事題材、介紹人權鬥士的事跡來進行。本文以《以愛之名:翁山蘇姬》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在國中歷史課中進行人權議題教學,透過翁山蘇姬領導緬甸人民向軍政府爭取民主的歷程,讓學生明瞭人類為保障其基本尊嚴、權利所作的種種努力,以及「非暴力抗爭」理念在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性。筆者先分析導演盧‧貝松的電影敘事風格,再將電影與文本互證,了解電影書寫這段歷史的真實與虛構。最後以此電影設計影視教學教案,得出的研究結果為學生對於翁山蘇姬與緬甸民主運動有更多的認識,且能夠接受以和平、非暴力抗爭的方式從事社會改革,並肯定民主制度是保障人權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