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戰後初期中國媒體中的台灣圖像 —以《申報》為中心(1945.8-1947.2)
    (2016) 張又瑜; Chang, You-Yu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進入中國治理範圍,中國輿論界也開始出現一股「認識台灣」的熱潮,《申報》中大量的台灣報導也反映了這股台灣熱。本文試圖探討戰後1945年8月至1947年2月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夕,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大報、經過國民黨接收改造的宣傳報以及反映上海商民需求的上海地方報之《申報》中所呈現之台灣圖像。首先,《申報》將台灣視為久別後的「故土」,「故土台灣」是一個海外孤島、是中日文化複合的載體、是如瑞士般的旅遊勝地。其次,《申報》認為台灣雖是中國的一部分,卻「不像中國」,將台灣視為亟待中國化的「國土」。因此,《申報》特別注重台灣「去日本化、再中國化」以達「內台合一」目標的改造工作,對台灣治理的情形、赴台工作的內地人以及受改造的台灣人有所關注。最後,《申報》將台灣視為國共內戰期間能為上海提供豐富資源的「寶島」,不僅在報導中大量描述台灣物資,也注意旅滬台人的訴求以及台滬文化品味比較等議題。由《申報》的台灣圖像,可以見到《申報》作為一個中國大報、國民黨報、上海報的媒體本質,以及基於其立場而表現的特殊關懷。整體而言,《申報》所建構出的台灣圖象確實豐富了中國讀者對台灣的認識,在戰後初期中國的「台灣知識」仍屬起步之時,成為中國民眾對台灣彌足珍貴的認知來源。唯《申報》所呈現的「和諧台灣」與戰後初期台灣複雜的真實面貌實有相當大的落差,對於理解二二八發生的原因仍有其未逮之處。
  • Item
    《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
    (2002) 張妙娟
    在十九世紀基督新教海外傳教風潮的影響下,臺灣成為英國長老教會在中國傳教事業的一 環。1885年由英國傳教士創辦的白話字版《台灣府城教會報》記錄清末以來長老教會發展 之動態,兼具聯繫與教育之功能,日後並發展成為全臺性長老教會之機關報,可說是同時 保存長老教會歷史與白話字的代表性文化遺產。本論文擬以《台灣府城教會報》作為主要 素材,研究目的有三: 1.探討英國長老教會到臺灣傳教的歷史淵源,及其在廈門、汕頭與臺 灣等三地傳教事業之關聯性。 2.探討《臺灣府城教會報》創辦緣起、發展沿革及其內容。 3.分析《臺灣府城教會報》在推動白話字教育、教會學校教育與信仰教育等三方面的報導內容、扮演角色及教育成效。透過《台灣府城教會報》相關報導的分析,可知在協助推動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方面,該報的努力深具歷史意義。其一,引進印刷機,自製傳教出版品,不僅可以長期供應教材,亦使散處各地的教會得以分享相同的教育內容,教材的普及有助於教導的一致性。其二,《臺灣府城教會報》長期刊載教會消息和教義論述,又出版白話字刊印的有關教義、科學新知等書籍,塑造一個以白話字教育為主的本土化宗教社群。